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反转现象基于右肾丢失事件的反思(附件)【字数:13042】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而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就容易导致新闻反转事件。“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是指公众舆论随着新闻事件的演进而出现群体性的态度逆转,它是新闻丑闻也是网络暴力。新闻反转具有阶段性、突发性以及话题性。出现新闻反转,会给社会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会让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也会使媒体公信力遭受巨大削弱。通过对“右肾丢失”新闻反转事件的描述发现,媒体行业有意的利用人民众的猎奇心理、围观娱乐心理、以及激烈的医患关系,让这起本无波澜的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新闻反转跟新闻人的专业素养、相关的法制建设、公民的新闻素养以及媒体行业监管都有直接的关系,因而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改进方法来规范化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行业,让媒体人对其言行负责,给民众以真实的报道,让民众培养新闻素养,不推波助澜,不渲染暴力。加强政府的管理以及行业的监管,让新闻事件的发起人以及重要的参与者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加强对于网络水军的管控。最终净化我们的媒体环境。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缘起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内容、难点及方法 3
1.3.1研究内容 3
1.3.2研究难点 3
1.3.3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结合案例论“新闻反转”的研究现状及特征 4
2.1“新闻反转”定义 4
2.2“新闻反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4
2.3“右肾丢失”事件简述 5
2.4以案列看“新闻反转”的特征 5
2.4.1阶段性 5
2.4.2突发性 6
2.4.3话题新 6
第三章 “新闻反转”的危害 8
3.1社会资源遭到极大浪费 8
3.2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损害 8
3.3媒体公信力遭受巨大削弱 8
第四章 由案例论“新闻反转”的成因 10
4.1媒体为迎合观众选择性报道 10
4.2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 10
4.3受众缺乏新闻素养(暴力升级)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4政府部门缺乏监管(暴力无约束) 11
第五章 预防“新闻反转”的策略研究 12
5.1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12
5.2加强媒体行业监管及责任追究 12
5.3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新闻素养 13
5.4完善相关立法以及技术监管体系的建设 13
结束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缘起
当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手机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生活工具,甚至有人将它比作是现代人的一个“器官”。电子设备以及互联网让新闻的扩散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一起新闻发生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在传统媒体行业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如何确保。
新媒体跟传统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鸿沟是新媒体是需要承载营销的功能。他们必须要拼命的吸引人们的关注,吸引所谓的流量,努力迎合观众的心理;而传统媒体强调更多的则是内容创新。新媒体借助于互联网的工具以及营销的理念让新闻事件的传播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变得很大。
而近些年来出现过多起“新闻反转”事件,让公众舆论出现倒戈,新闻真实因而变得充满质疑。部分“新闻反转”事件甚至是刻意为之的新闻工作者放弃专业底线,故取噱头,借助水军的推波助澜以及民众的不理智卷起来的。在我看来,“新闻反转”就是新媒体领域管理规范性不高的表现,严重而言,这就是网络暴力的一种。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右肾丢失”案例,这一新闻反转事件在理论研究上尚属空缺,因而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文将以“右肾丢失”案例作为基准,找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在“新闻反转”事件背后存在的制度管理漏洞,并提出我的改进策略。
1.2文献综述
孙丽以"大学生掏鸟案"新闻反转事件为例,对互联网语境下的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式研究,指出报道不完整、多次传播过程中舆论干扰、公众习惯性等待事件反转等因素是导致新闻反转的原因;张聪聪、孙志刚等认为受众生产新闻、话语权増强、新闻从业人员责任感缺失、群体潜意识的影响等是导致新闻发生反转的因素,甄晓博指出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改变、媒体行业的非理性竞争是导致新闻反转现象频发的原因,其特征多为出现"标题化"刺激内容、敏感事件中反转发生频率高等;倪洋、王晓园《把娱乐至死》与《关于电视》中的媒介生态环境与当前新媒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相似性,以这种相似性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新媒体拟态环境对新闻反转有刺激影响的作用。
探究新闻反转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赵作为根据新华网、人民网近两年评出的十大反转新闻,总结了在新闻反转事件中的主流媒体存在诸多的失范表现,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江汉超从传统媒体人价值的角度对新闻反转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应当对真相负责,不能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冲击而放弃传统媒体的全面、客观和深入,不能盲目参与到残片化、浅表式、情绪化的传播当中去,否则,媒体公信力会因新闻反转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陈芳提出面对新闻反转问题,媒体要敢于交锋、善于发言、强化"时度效",破除舆论场中的杂音、噪音,承担起媒体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新闻反转的影响,黄晓军、刘佳琳“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例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社会心理衍生品"反转恐慌症"进行了探讨,指出公众受到以往失实报道影响,在面对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热点事件时,出于对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对信源渠道的不确定,并在标签化的内容刺激下,表现出来一种质疑也理和对新闻剧情肯定会反转的期待或恐慌;张聪聪、孙志刚等认为新闻反转现象频发,会对受众理性造成消解,受众情绪愈加容易被激化,导致舆情爆发;陈力丹指出由于自媒体传播的发达性和意见表达的便捷性,新闻报道的信源一旦不实或新闻事件缺项,主流媒体或官方新闻机构又快速转载并配发言论,互联网新闻平台、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便会即刻跟进转载,瞬间让假新闻风靡全网甚至全球,对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过程和阶段分析,张相涛在《基于传播学角度看舆论反转的构成因素》一文中,将“舆论反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忽略客观事实、丢失中立立场、片面报道;第二阶段也是外在动力:消极回应、淡化事实、未能及时公布事实真相;事件的及时还原、媒介的迅速跟进是舆论反转的最终结果也是第三阶段”。这一过程分析是所有舆论反转事件的共有特征,也是舆论在不同阶段发生反转的原因。而卢佳伟在《从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看社会舆情》中,对这一事件三个阶段的舆情进行了数据分析,视频出现之初“华西都市报5月3日21点33分发布的微博前一百条评论中,94%的评论对打人男子的行为表示谴责”而当完整视频曝光后,“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5月4日微博的评论中谴责打人者的声音已经下降至10%”,最后当事件真相呈现出来后,女司机拒不道歉,“5月5日这些官微的评论中对打人男子的支持率分别达到92%和96%。相反认为打人不对者只占到1%和3%”。这一数据变化的过程清晰有力的证实了舆论反转的全部经过,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反映了舆论的变化规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