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微博辟谣的辟谣研究(附件)【字数:13514】

摘 要在自媒体时代,微博以其使用便捷,信息实时发布,信息共享等特质,不仅吸引了了各大门户网站、各界名流,更是让普罗大众沉迷其中。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信息分享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网络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谣言传播的背后并不仅仅是理所当然的误差,更多的是带有某种恶意的中伤或者是带有某种盈利性目的的炒作。证伪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谣言,辟谣宣传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宣传辟谣的同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新浪微博“@微博辟谣”所发布的辟谣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微博辟谣”的辟谣机制、效果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基于“@微博辟谣”从微博上如何举报谣言、谣言的发布方式、辟谣的传播形式以及如何惩治造谣来分析辟谣的机制,从“@微博辟谣”的辟谣类型和辟谣数量来看辟谣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微博辟谣”辟谣量有限,无法对所有的谣言都进行辟谣;微博造谣的界定标准不统一、不透明;“微博辟谣”权力大却无人监督,遭网友厌烦;辟谣微博让谣言再次传播等局限性。最后作者提出“@微博辟谣”还应该完善举报制度;“@微博辟谣”专业辟谣队伍需要加大,这就需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必须建立、完善和宣传微博辟谣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充分利用好意见领袖的领头羊作用。另外,政府部门在处理辟谣事件时应该要主动公开。
目 录
绪 论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1
三、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3
第一章 “@微博辟谣”的运作机制 5
1.1谣言的举报方式 5
1.2“@微博辟谣”的发布方式 5
1.3“@微博辟谣”辟谣传播形式 7
1.4“@微博辟谣”的惩罚机制 8
第二章 “@微博辟谣”的社会效果 9
2.1为政治谣言进行辟谣 9
2.2为名人谣言进行辟谣 10
2.3为公益谣言进行辟谣 10
2.4为灾难谣言进行辟谣 10
2.5为伦理谣言进行辟谣 11
2.6为社会生活类谣言进行辟谣 11
第三章 “@微博辟谣”的局限性 12
3.1辟谣量有限,工作难度大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微博造谣的界定标准不统一、不透明 12
3.3“@微博辟谣”权力大却无人监督 12
3.4辟谣微博让谣言再次传播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绪 论
一、研究的背景
2010这一年的微博发展速度迅猛,以是被称为微博元年。在博客时代稍有知名度的网友都转移到微博平台大展拳脚。可是身为双刃剑的自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在微博的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谣言借助微博平台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兴风作浪。
在自媒体之前的谣言传播范围小、传播速度慢、传播过程可控,带有误传或者误读的可能。在自媒体出现后,谣言利用平台的传播便捷迅速的特点,有意地将不实消息向外传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原本只能在小范围流传,依靠“谣言止于智者”来停止传播的谣言,却借助了自媒体的力量和有心人的推波助澜迅速扩散。谣言的泛滥对人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微博谣言的话题早已经是老生常谈,微博在促进公民信息交流增加公民话语权的同时,也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在新浪微博,一些人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故意捏造那些夸大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来吸引眼球。因为这些谣言,其他缺乏可靠渠道获取信息的网民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会因获取错误信息而对未来做出错误的预判,也会因谣言产生偏见而让无辜者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在很多重大危机事件当中,谣言已经开始影响社会的舆论环境。有些微博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故意编造谣言抹黑对手,商业的恶性竞争必定会引起市场秩序混乱。
谣言决定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换句话说,新闻事件越是重大,群众对真相的认知越少,那么谣言的影响力就越大。网络媒体有责任对新闻进行查证或更正,要在发现虚假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尽快阻止错误信息继续蔓延。
作者选择“@微博辟谣”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它是全国首个针对全网范围的谣言举报和辟谣平台。2010年11月18日加入微博平台到2018年4月1日,“@微博辟谣”有108万的粉丝量,是目前众多官方辟谣平台中粉丝量最多的。 “@微博辟谣” 作为拥有极大粉丝数量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微博辟谣,研究该账号辟谣信息的传播,对谣言的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该账号也对了解网民心理具有很重要的效果,这也对遏制谣言的传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Web2.0带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自媒体时代。罗斌在《网络自媒体研究》中对网络自媒体进行初步研究,对其特殊性进行终结和概括,还提到自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有三个特点,一是人人提供内容,二是去中心化,三是互动性。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内容的提供者,这让日记形式的博客受到大家的追捧,但在2009年,微博以其140个字的限制,更为快捷的发布、获取信息而迅猛发展,很快就取代了博客。
微博平台基于用户关系的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在最初信息分享的狂欢之后,谣言也闻风而动。“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上迅速扩散,辟谣后又传谣,屡辟不止。新浪为了辟谣,在2010年11月组建了专业的辟谣队伍。金秋在《微博辟谣的作用机制初探——以新浪微博为例》一文中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微博辟谣的机制,认为微博“关注”、“转发”、“@”(提醒)等功能给用户传播谣言提供了物理的支持,匿名操作、猎奇心理和盲从心理让谣言盛行。
来自各行各业微博用户,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的能人巧匠,有时候,他们对某一专业的了解甚至会多过专家学者,大众智慧和匿名回答打破了权威机构的话语垄断。在提升受众话语权的同时,也削弱了相关机构的威信。一旦谣言出现,用户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在《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以新浪微博“碘盐事件”为例》文章中,作者郭雯认为微博在谣言风险传播中具有正负效应,微博用户理性缺失会导致风险产生,但是谣言止于公开,化解谣言风险的最佳良药是公众积极参与和反馈。
同样是日本地震后中国人抢盐事件,作者梁涛在《从“抢盐危机”看微博与谣言传播》中提到,微博之所以成为谣言滋生的源头有三个原因,把关人缺失,监管难度大、信息发布相对速度快和内容信息随便化,操作容易实现。
有谣言自然是要辟谣,王灿发、骆雅心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微博辟谣并谣言控制机制研究》中认为,及时发现不实传言,澄清真相是加强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微博传播内容管理的重要任务,应该从内容、技术、制度和道德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微博辟谣机制。
《谣言传播与微博辟谣》中,作者金屏对为什么辟谣,辟什么谣,怎么辟谣,辟谣微博的影响作出了解答,在文中还提出要建立理性的谣言观,建立科学的社会言论体系。
《微博辟谣的发展和治理模式》作者薛雯乔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浪微博辟谣的效果很好,但是与网络上流传的大量谣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