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湄公河行动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附件)【字数:10889】
摘 要自主旋律电影的概念提出以后,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曾迎来一段辉煌时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要求随之改变,主旋律电影逐渐跟不上市场,不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可。 2016年国庆,《湄公河行动》上映。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从它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让中国主旋律电影整体走出危机的方式。本文将从《湄公河行动》来追溯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渊源,了解主旋律电影当下的现实困境,探讨它们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使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能够更好的进入市场,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一员。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3
1.1主旋律电影定义 3
1.2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3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面临的危机与困境 5
2.1大众对主旋律影片存在偏见 5
2.2主旋律影片主题单一 5
2.3主旋律影片的说教性太强,缺乏娱乐性 6
2.4主旋律电影所传达的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不够贴合 6
2.5国内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程度不高 6
第三章 《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原因分析 8
3.1题材别具一格 8
3.2人物形象饱满 8
3.3叙事方式转变 9
3.4影片制作精良 9
3.5市场化运作 9
3.6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10
第四章 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走向 12
4.1加入“商业元素” ,转变运作方式 12
4.2打造主旋律类型片 12
4.3叙事模式多元化 13
4.4实现电影艺术的不断创新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绪 论
1987年2月北京召开了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当时的广电总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到如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年里,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中国的电影也跌荡起伏。主旋律电影已经由宣传主旋律的影片转变成了一种商业电影与艺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电影相结合的美学形态。
中国在咋2001年12月10日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国之一,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2006年10月在一次全国电影创作会上的“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的发言,更揭开了主旋律电影飞速发展的新篇章。
在创作上,主旋律电影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表达和叙事方式与商业电影有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在运营商,主旋律电影在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的扶持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电影运作模式。
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变化和融合,更应该将目光投向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对于主旋律电影自身的现实需求,并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积极地互动。唯有这样才能梳理出中国主旋律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
国内关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很多,知网上,论题包含主旋律三个字的论文多达上百篇,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高歌猛进,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当前的电影理论界,宋家玲、唐科、尹鸿、邓光辉、饶曙光等人对于主旋
律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主流电影"方面。他们认为主旋律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新主流电影”。这其中,以尹鸿的研究最为深入全面,其研究成果集
中体现在《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9(尹鸿,凌燕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及
其相关论文;饶曙光在其论文《关于当前电影创作的思考》中,对于新主流电
影进行了界定;宋家玲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主流电影和主旋律
电影的类型化研究上,《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构建与发展》以及《主旋律电影的
危机与出路》代表了他的观点。宋家玲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为
“贯彻中国当代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或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即为主旋律电影"并提出了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主流电影"及当前发展呈现出的两种趋势。
倪震与贾磊磊则代表了主旋律电影研究的另一个派别——即主旋律电影与
主流电影的关系。倪震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改革与中国电影》(倪震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及其相关论文;贾磊磊多年来对于中国社会的核心
价值观的持续思考的深入研究为中国主旋律电影未来的美学发展提供了文化价
值层面的依据,其研究成果如《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和
《中国主流电影的认同机制问题》等分别刊登于同时期主要电影的学术期刊。
此外,郝建的“主导电影”研究的提法也自成一派,他主要指出了“国家
主导型"的电影的特征和能够被观众认可的“主流电影"之间的差别:胡克、
路春艳、吴琼等人对于主旋律的类型片研究,其关注点都聚焦在传统的主旋律
影片与商业类型片相融合的关系上。
当前学术界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主要存在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主旋律片本身存在一些弊病。主题单一,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过于浓厚,导致大众对于主旋律电影存在偏见。其次,主旋律片在制作,宣传上过于脱离商业电影,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适应观众需求,导致不卖座,同时也没有达到宣传效果。对主旋律电影及相关内容缺乏原创性的思想成果,这种局面引发了本文的分析思考。
研究思路: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案例,对中国主旋律电影当下的弊病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本文的理论体系不仅包含了电影本体研究中的影片主题、叙事技巧等,还包括电影前期制作和后期宣传上的问题,涉及到特定发展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深层次互动,通过对比研究,得出新时期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转变,从而得出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的个案分析,得出主旋律电影获得成功的启示,为主旋律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为主进行定性分析。第一章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主旋律”的本义是指以音乐的主要旋律,后经过演变,引申为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和基调。1987年,当时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开山之作。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诞生,在这之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直在曲折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以及追溯主旋律电影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史: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3
1.1主旋律电影定义 3
1.2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3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面临的危机与困境 5
2.1大众对主旋律影片存在偏见 5
2.2主旋律影片主题单一 5
2.3主旋律影片的说教性太强,缺乏娱乐性 6
2.4主旋律电影所传达的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不够贴合 6
2.5国内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程度不高 6
第三章 《湄公河行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原因分析 8
3.1题材别具一格 8
3.2人物形象饱满 8
3.3叙事方式转变 9
3.4影片制作精良 9
3.5市场化运作 9
3.6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10
第四章 未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走向 12
4.1加入“商业元素” ,转变运作方式 12
4.2打造主旋律类型片 12
4.3叙事模式多元化 13
4.4实现电影艺术的不断创新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绪 论
1987年2月北京召开了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当时的广电总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到如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年里,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中国的电影也跌荡起伏。主旋律电影已经由宣传主旋律的影片转变成了一种商业电影与艺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电影相结合的美学形态。
中国在咋2001年12月10日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国之一,这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历史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2006年10月在一次全国电影创作会上的“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的发言,更揭开了主旋律电影飞速发展的新篇章。
在创作上,主旋律电影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表达和叙事方式与商业电影有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在运营商,主旋律电影在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的扶持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电影运作模式。
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变化和融合,更应该将目光投向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对于主旋律电影自身的现实需求,并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积极地互动。唯有这样才能梳理出中国主旋律电影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
国内关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很多,知网上,论题包含主旋律三个字的论文多达上百篇,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高歌猛进,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当前的电影理论界,宋家玲、唐科、尹鸿、邓光辉、饶曙光等人对于主旋
律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主流电影"方面。他们认为主旋律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新主流电影”。这其中,以尹鸿的研究最为深入全面,其研究成果集
中体现在《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9(尹鸿,凌燕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及
其相关论文;饶曙光在其论文《关于当前电影创作的思考》中,对于新主流电
影进行了界定;宋家玲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主流电影和主旋律
电影的类型化研究上,《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构建与发展》以及《主旋律电影的
危机与出路》代表了他的观点。宋家玲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为
“贯彻中国当代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或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即为主旋律电影"并提出了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主流电影"及当前发展呈现出的两种趋势。
倪震与贾磊磊则代表了主旋律电影研究的另一个派别——即主旋律电影与
主流电影的关系。倪震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改革与中国电影》(倪震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及其相关论文;贾磊磊多年来对于中国社会的核心
价值观的持续思考的深入研究为中国主旋律电影未来的美学发展提供了文化价
值层面的依据,其研究成果如《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和
《中国主流电影的认同机制问题》等分别刊登于同时期主要电影的学术期刊。
此外,郝建的“主导电影”研究的提法也自成一派,他主要指出了“国家
主导型"的电影的特征和能够被观众认可的“主流电影"之间的差别:胡克、
路春艳、吴琼等人对于主旋律的类型片研究,其关注点都聚焦在传统的主旋律
影片与商业类型片相融合的关系上。
当前学术界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研究主要存在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主旋律片本身存在一些弊病。主题单一,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过于浓厚,导致大众对于主旋律电影存在偏见。其次,主旋律片在制作,宣传上过于脱离商业电影,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适应观众需求,导致不卖座,同时也没有达到宣传效果。对主旋律电影及相关内容缺乏原创性的思想成果,这种局面引发了本文的分析思考。
研究思路: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案例,对中国主旋律电影当下的弊病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本文的理论体系不仅包含了电影本体研究中的影片主题、叙事技巧等,还包括电影前期制作和后期宣传上的问题,涉及到特定发展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技术和文化的深层次互动,通过对比研究,得出新时期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转变,从而得出主旋律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湄公河行动》这部影片的个案分析,得出主旋律电影获得成功的启示,为主旋律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方法:以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为主进行定性分析。第一章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史
“主旋律”的本义是指以音乐的主要旋律,后经过演变,引申为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和基调。1987年,当时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开山之作。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诞生,在这之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一直在曲折中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以及追溯主旋律电影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