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湄公河行动看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转向(附件)【字数:10417】

摘 要 二十年前主旋律电影的提出是为了反对娱乐片盛行的浪潮,二十年后,主旋律影片不得不向大众妥协,逐渐走向商业化的道路。2016年由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的《湄公河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试图通过对主旋律电影的进程演变,以主旋律电影下的历史战争题材片,英模传记片,现实题材片三个主要部分为分析对象,同时通过对林超贤部分代表作品的介绍以此来探索《湄公河行动》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简要分析主旋律电影可能的创作转向。
Key words: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Dante Lam; Mekong River action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主旋律电影 2
1.1 何谓“主旋律电影” 2
1.2 红色经典革命历史题材片 3
1.3 “苦情”叙述下的英模传记片 4
1.4反映社会的现实题材作品 5
第二章 初探“湄公河” 7
2.1 电影《湄公河行动》 7
2.2 导演林超贤 7
2.3 林超贤警匪片电影 8
第三章 《湄公河行动》对主旋律电影的借鉴意义 11
3.1《湄公河行动》的成功之处 11
3.2从《湄公河行动》看“主旋律”的未来转向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2016年9月《湄公河行动》上映,期间有三部电影先后上映,一是根据张嘉佳同名小说改编的都市情感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二是郭敬明奇幻大作《爵迹》以及王晶的恶搞喜剧片《王牌逗王牌》,国庆档期间四部大片先后上映,《湄公河行动》在排片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面对着多部吸金影片,凭借其过硬的内容与正能量满满的“主旋律”内核,一改之前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通过观众良好的口碑宣传,强势逆袭,以10多亿的超高票房获得国庆档票房冠军,同时也刷新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票房记录。《湄公河行动》因何成功,它与传统的主旋律影片有何不同呢,这次让我们沿着主旋律发展的脚步,探究《湄公河行动》成功的同时思考它给主旋律电影带来的启示。 主旋律电影
1.1何为“主旋律电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987年3月,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电影界意识形态主管者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的称呼由此而来。其时,正值娱乐片风潮盛行,电影作为国家宣传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却面临着将要“失语”的状态。“主旋律电影”的提出一反泛娱化的热潮,自产生之日便担负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和起着政治说教的功能。 当时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主旋律创作的两大题材,即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和表现党和军队光辉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从后来的“主旋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主旋律电影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再现历史重大事件、战争的影片,即历史战争题材片;二是表现历史人物或英雄模范的影片,即英模传记片;三是对社会现实,真实事件改变的现实题材电影(电影《湄公河行动》即属于第三种)。 自90年代,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生态的主要构成。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利器,相比于商业影片和艺术影片有着自身的优势。主旋律电影往往能得到政府行政手段的支持,比如下发红头文件要求相关人员到场观看,经济上又能获得政府的资金资助。 然而主旋律电影一向重视宣传说教,影片多以表现重大的历史战争,红色经典的历史故事以及道德上无瑕疵,人品高尚的英模传记人物为主,过度的严肃化与正面化,禁锢了主旋律创作的思维天地,不利于主旋律创作的发展。年年上映的为新中国成立、重大战役胜利等各种“献礼片”,似乎都在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让主旋律电影逐渐失去电影本应具有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千篇一律的叙述模式使得观众的观影兴趣逐年降低,甚至一度让观众产生对转旋律电影的排斥心理,渐渐地敬而远之。
80年代是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再加上录像厅、歌厅等娱乐产业的兴起,电影行业遭受着极大地冲击。尽管电影改革在继续,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前两年里,中国电影的经济危机仍然有增无减,在1994年左右观影人次下降至历史最低点。 面对着电影存在的危机,主旋律电影不得不面对“两大焦虑”,即既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作为文化工业,必须考虑的盈利能力的“市场焦虑”,又要面对在审美趣味多元,娱乐和艺术形式多样条件下观众流失的“接受焦虑”。针对市场焦虑,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电影明确定义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新世纪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和措施,帮助电影实现产业化改革。2001年12月,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建立,影院有自主选片放片的权利,自此影院开始了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给了电影行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可能。到了2006年,“主流电影”这一称呼开始出现,用以区别之前政治意味明显的“主旋律电影”。主流电影弥补了主旋律电影在商业与审美上的不足更像是主旋律电影的升级和转型。
1.2红色经典革命历史题材片
红色经典作为主旋律电影特有的元素一直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不竭动力。从吹响主旋律号角,于1989年上映的《开国大典》到《大转折》、《大进军》再到《我的长征》、《太行山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系列叙事宏达,场面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题材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红色经典被不断翻拍确实迎合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代观众强烈的怀旧精神,并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年轻的观众对于红色经典显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记忆,对于影片主创者们刻意营造出来的怀旧气氛,英雄主义很容易具有观影隔膜,让新一代的年轻观众难以主动地接受。然而文艺作品如果让观众失去观看的欲望,那么它本身就是一大失败,对于用光影世界来表现的电影尤其如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