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字群汉字看古代婚姻文化【字数:9941】
摘 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甚至现代的一些文化就是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现代人常通过一些古时的文献资料进一步进行研究,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的书写符号,也是世世代代的先人通过经验观察总结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变化的研究来推测当时社会不同文化的发展状况。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婚姻文化都是古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的一环,婚姻一直被奉为是人类的 “终身大事”,男男女女一到适婚年龄,长辈们就开始着手准备为自家孩子寻觅一个好姑娘或是好人家。从成家立业这个成语的构成顺序可知先要成家,开始担负起家庭重任,不会再意气用事,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立业,由此可见婚姻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现代人通过对古代汉字或是留下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窥得一些古代婚姻文化。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婚姻文化的概述 2
第二章 古代婚姻制度 4
2.1母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4
2.2父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5
第三章 古代婚姻风俗 8
3.1掠夺婚 8
3.2走婚 9
3.3媒妁婚 9
3.4聘娶婚 10
3.5纳妾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婚姻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婚姻被视为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中国历史悠久,各个地区因不同的文化习俗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婚姻风俗,在漫长的岁月里,婚俗不断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演变。古代的婚姻文化不仅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念、思维观念、社会心理等。
通过对与婚姻相关汉字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婚姻风俗,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论文进行研究,从例字的字形、形符或声符的意义进行相应的分析理解,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佐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汉字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古代社会息息相关。汉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许多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字的字形演变来探索古代文化,这是一段漫长的研究过程。仅凭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是不够的,并且历史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缺漏以及考古资料的滞后性和误导性无疑是难上加难。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兴盛,人们越来越重视汉字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方块文字在其有限的形状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汉字进行相应的研究。
第一章 婚姻文化的概述
婚姻在现代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是指男女之间在相互吸引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结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关系或是法律关系。在《礼记昏义》中“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大概意思是婚姻是将不同姓的两个家庭结合在一起,对上祭祀祖先,对下传宗接代,培育后代,接着又提到了“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大概意思是正式的婚礼后夫妻开始亲近,礼的根本造就男女之别,从而建立夫唱妇随的关系,进而有父子有亲,最后君臣各司其职,而婚姻是这一切的根源,可见婚礼对古代社会影响之大,关乎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那么婚姻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段好的姻缘可以造就一段佳话同样也可能带来一场灾难。从《礼记昏义》的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祭祀祖先要比传宗接代来得重要,虽然传宗接代也是为了祭祀祖先,但从先后顺序上来看,婚姻并不是因为男女之间互相吸引而结合,而是两个家族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男女之间的结合受到了封建礼制的束缚,也为后面出现的不同的婚姻风俗埋下了伏笔。
婚,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和“昏”在结婚的意思上是一组古今字,“昏”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是指太阳下山后天色昏暗的时候,在这段解释中,先引用“娶妇以昏时”,再做黄昏时娶亲的一个补充解释:“妇人,阴也”强调女之阴,与阳对应,在当时的环境下,母系氏族为主导,以女子为中心,那么男子想要得到女子,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只有“抢”了,白天抢太明显,容易失败,晚上抢天色太黑看不清周围,容易失误,相比之下,黄昏是最佳的时机,为“抢”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在《周易睽》中有过记载:夜行的时候,看到了满身是泥泞的猪,旁边有一辆载着装扮的像鬼似的人的车,一开始以为是盗贼,正想张弓射击时,再细细一看,原来是要去抢婚的人,就放下了弓箭。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昏时娶亲被作为一种婚俗保留了下来。黄昏约会的习俗,现代仍很常见。
姻,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姻代表丈夫家。从姻的字形上看,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有依靠的意思,加上一个女字,造字意义是指女子嫁给可依靠的夫家。在古代,女子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品,即女子要做到三从四德,在家时服从父亲,嫁到夫家时服从丈夫,丈夫去世后要服从儿子。
人类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婚姻,在《周易序卦》中“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强调了婚姻对礼制的影响。婚姻作为终身大事以及礼制的根本来说,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若是婚姻和谐,家族间乃至国家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亲密,若不和谐,很有可能会影响国家的管理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因妃子专权乱政而搅得天下不宁的情况是有的;因为“和亲”政策而使民族关系和谐的情况也是有的,可见婚姻的作用不容小觑。
第二章 古代婚姻制度
现代婚姻具有契约性和社会性,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受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约束。结合文字的变化,可以将古代婚姻文化的变化呈现在人们面前,由此古代婚姻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1母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在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发展还不太发达,人们为了生存,聚集在一起共同生存,然而狩猎的所得并不是固定的,所以食物的来源主要还是靠女子的采集活动。氏族成员的多寡直接影响氏族的生存能力,而氏族成员的多寡取决于女子的生育能力,所以当时女子的地位要高于男子,也就形成了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缺少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顺从本能进行性行为,当时的人类未能预料到群婚带来的危害。随着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存系统,即年长者照顾年幼者,青壮年们外出猎食来满足氏族的基本需求,自然而然的同龄人或者同辈的男女就走到了一起,慢慢地群婚就被血缘婚所代替。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婚姻文化的概述 2
第二章 古代婚姻制度 4
2.1母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4
2.2父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5
第三章 古代婚姻风俗 8
3.1掠夺婚 8
3.2走婚 9
3.3媒妁婚 9
3.4聘娶婚 10
3.5纳妾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婚姻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婚姻被视为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中国历史悠久,各个地区因不同的文化习俗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婚姻风俗,在漫长的岁月里,婚俗不断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演变。古代的婚姻文化不仅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念、思维观念、社会心理等。
通过对与婚姻相关汉字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婚姻风俗,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论文进行研究,从例字的字形、形符或声符的意义进行相应的分析理解,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佐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汉字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及发展都与古代社会息息相关。汉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许多学者根据甲骨文、金文字的字形演变来探索古代文化,这是一段漫长的研究过程。仅凭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是不够的,并且历史文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缺漏以及考古资料的滞后性和误导性无疑是难上加难。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兴盛,人们越来越重视汉字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国的方块文字在其有限的形状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汉字进行相应的研究。
第一章 婚姻文化的概述
婚姻在现代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是指男女之间在相互吸引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结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关系或是法律关系。在《礼记昏义》中“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大概意思是婚姻是将不同姓的两个家庭结合在一起,对上祭祀祖先,对下传宗接代,培育后代,接着又提到了“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大概意思是正式的婚礼后夫妻开始亲近,礼的根本造就男女之别,从而建立夫唱妇随的关系,进而有父子有亲,最后君臣各司其职,而婚姻是这一切的根源,可见婚礼对古代社会影响之大,关乎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那么婚姻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一段好的姻缘可以造就一段佳话同样也可能带来一场灾难。从《礼记昏义》的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祭祀祖先要比传宗接代来得重要,虽然传宗接代也是为了祭祀祖先,但从先后顺序上来看,婚姻并不是因为男女之间互相吸引而结合,而是两个家族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男女之间的结合受到了封建礼制的束缚,也为后面出现的不同的婚姻风俗埋下了伏笔。
婚,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和“昏”在结婚的意思上是一组古今字,“昏”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是指太阳下山后天色昏暗的时候,在这段解释中,先引用“娶妇以昏时”,再做黄昏时娶亲的一个补充解释:“妇人,阴也”强调女之阴,与阳对应,在当时的环境下,母系氏族为主导,以女子为中心,那么男子想要得到女子,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只有“抢”了,白天抢太明显,容易失败,晚上抢天色太黑看不清周围,容易失误,相比之下,黄昏是最佳的时机,为“抢”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在《周易睽》中有过记载:夜行的时候,看到了满身是泥泞的猪,旁边有一辆载着装扮的像鬼似的人的车,一开始以为是盗贼,正想张弓射击时,再细细一看,原来是要去抢婚的人,就放下了弓箭。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昏时娶亲被作为一种婚俗保留了下来。黄昏约会的习俗,现代仍很常见。
姻,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姻代表丈夫家。从姻的字形上看,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有依靠的意思,加上一个女字,造字意义是指女子嫁给可依靠的夫家。在古代,女子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品,即女子要做到三从四德,在家时服从父亲,嫁到夫家时服从丈夫,丈夫去世后要服从儿子。
人类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婚姻,在《周易序卦》中“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强调了婚姻对礼制的影响。婚姻作为终身大事以及礼制的根本来说,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若是婚姻和谐,家族间乃至国家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亲密,若不和谐,很有可能会影响国家的管理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因妃子专权乱政而搅得天下不宁的情况是有的;因为“和亲”政策而使民族关系和谐的情况也是有的,可见婚姻的作用不容小觑。
第二章 古代婚姻制度
现代婚姻具有契约性和社会性,有着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受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约束。结合文字的变化,可以将古代婚姻文化的变化呈现在人们面前,由此古代婚姻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1母系氏族下的古代婚姻制度
在原始社会时期,农业发展还不太发达,人们为了生存,聚集在一起共同生存,然而狩猎的所得并不是固定的,所以食物的来源主要还是靠女子的采集活动。氏族成员的多寡直接影响氏族的生存能力,而氏族成员的多寡取决于女子的生育能力,所以当时女子的地位要高于男子,也就形成了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缺少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顺从本能进行性行为,当时的人类未能预料到群婚带来的危害。随着人类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存系统,即年长者照顾年幼者,青壮年们外出猎食来满足氏族的基本需求,自然而然的同龄人或者同辈的男女就走到了一起,慢慢地群婚就被血缘婚所代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