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和柳永词的对比分析中寻求他们各自婉约词的雅俗之辨(附件)【字数:11289】
摘 要李清照和柳永都是宋代婉约词中的大宗师,两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完全不同,时代背景也不一样,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婉约词。一个俗却俗得有真情实感,一个雅却雅得有灵动之美。俗的,将市井人情,世态炎凉些写得畅快淋漓;雅的,将豪门深闺,贵族情态写得有声有色。他们都是命途多舛,但是在自己的人生面对失败和绝望的时候,依然记得寻一个角落寄托自己的哀思。本文主要从宋代婉约词中选出柳永和李清照两位大家,比较他们对词的创作和理解,深入分析他们的经历对他们词创作的影响,得出他们一雅一俗的结论,并且指出两种模式都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位的才气,反而正是在这种生活的磨砺之中,他们诗意更浓,境界更高。笔者将从语言文字,音律和社会接受程度来辨析他们的雅俗之分,并最终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都视为婉约词的两种合理形式。另外,文中还会借用各种古人,今人的评价详细论证。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雅俗之别 2
1.1创作题材之别 2
1.2措辞抒情之别 3
第二章 何以成雅俗之别 5
2.1出身和生活环境各有不同 5
2.2时代大背景造就他们的雅俗词风 6
2.3个人性情对于雅俗词风的塑造 7
第三章 二家词的影响 9
3.1李清照雅词的影响 9
3.2柳永的俗词影响 10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导 言
宋,给人留下的印象大抵不过夷狄入侵和积贫积弱,其国力前不及汉唐,后不如明清。然而宋词却在这段莽莽年月中被孕育出来,其光辉不亚于前代之唐诗和后代之元曲。宋词,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子长短不一,被称作长短句,又因其可和乐而唱,又称曲子词,别称还有许多,如琴趣,诗余等。宋词融文学和音乐于一体,是宋代文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中国历代流芳的女性文人群体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庞大,而李清照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李清照,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兼才华与学识,工于诗词,长于文赋,冯梦龙称她为“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材”。她的词作风格高雅细腻,是美玉无瑕,是阆苑仙葩。另一位婉约派代表性词人,柳永,原名三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慢词,词作风格雅俗并陈,但其俗词仍是代表性的,“凡有水井饮处,皆能歌柳词”。
后人依据明代张綎提出的“词有婉约豪放二体”的观点,而将宋词划分作豪放派和婉约派进行词学研究。豪放与婉约,可以说是宋词两个相反的风格的最大化体现,如同万事万物皆具备的两极。
婉约词之鼻祖可追溯至晚唐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其后的发展中又有大小晏、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等为代表。婉约词,顾名思义,其语言细腻,题材柔媚,意境柔婉。与豪放词不同,婉约词含蓄蕴藉地表达词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悲欢离合之感,即便是言及细微若尘泥之处,皆可柔情动人心。宋婉约词中又有雅俗词之分,雅词和俗词,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婉约词派风格。
此次进行研究的两位婉约词派词人——李清照和柳永——又正好是雅词与俗词各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对这两位的词作力所能及的进行探究分析,也许可以收获到宋婉约词的雅俗之辨。 雅俗之别
1.1创作题材之别
闺阁生活向来是女性词人创作的题材之一,男性词人虽然有时也会涉及此类题材的创作,可要说真切体验,还是女性词人更得天独厚些。李清照的婉约词作题材中,闺阁生活占了很大一部分。她笔下的闺中女儿还未染尘世浊气,一双清灵的眼睛所见必定是纯粹干净的,必定是与“俗”完全绝缘的。正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所表现的,正是一个天真清丽的闺中少女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创作题材还有来自婚后的感情生活。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情深,后人纳兰词中的“赌书消得泼茶香”足可见他们生活中充满雅趣。既是雅趣,便不会落入俗套。偶有分别,虽不免离别之哀愁,到了李清照的笔下却是仍旧处处透着清雅。她盼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当是时,正是雁群飞回之时,月亮的清辉洒满了小楼。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风雨飘摇的时候,所以对国家动荡的哀恸也成为了词人创作题材的一部分。国破家亡的悲戚,对当权者的控诉与愤慨,报国无门的忧伤,就已经脱离了俗词的境界,如《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如《永遇乐》中上片三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无一不透露着丧失家国的悲怆和呐喊,李清照虽非圣人,她也不可能无悲无喜,但她将国破之悲生民之痛写于纸上,这就使她的词作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同于拘泥于俗世无常的悲哀了。
柳永的婉约词作题材首先来自市井,即都市词。既为市井词,俗世之俗自是不必说。如《长寿乐》中描写的:“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沸腾,态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将朱门院落里的热闹之景跃然纸上。又如《迎新春》中:“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怎忍独醒归去?”不乏男女之间的种种奇遇。柳永写的是普罗大众的人间,所以带着俗是理所当然的。
柳永也常为歌伎写词作曲,他的婉约词创作题材也多来自秦楼楚馆勾栏瓦肆中。这些风月场所也正是俗世中最俗的一处,而他又同歌伎日日交往,所作的词便是不免落入俗套了。《全宋词》中收录了两百多首柳永词,其中歌伎词就有一百多首。他所作的歌伎词,也多是他与歌伎的交往记录,他称赞歌伎的美貌与才华,也感叹她们的身世,并给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如《夜半乐艳阳天气》中:“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绛消袖举”,又如《少年游帘垂深院冷萧萧》中:“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憀”可见他的俗很大一部分带着勾栏瓦肆里的纸醉金迷脂粉香。写作题材源于市井,也自然无法免俗。
1.2措辞抒情之别
二位都是词作大家,但我认为,措辞方式和抒发的感情不同,也是影响到他们词作一雅一俗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的婉约词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两句中就有两处对比,第一处的“肥”和“瘦”分别展现了雨后叶与花的形态,第二处隐藏在词中,卷帘人回答地无意,而作者却问的多情,以卷帘人的粗心反衬作者感受的细腻和对海棠花的关心。又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分明是团聚的重阳佳节,玉枕纱橱里却凉透了,通过这一重对比抒发了作者的内心的孤单清冷。又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将少年和晚年的光景进行对比,展现了今非昔比的家国时局和个人情况,抒发了作者的哀思。情感的抒发通过对比,而非直抒胸臆,显得婉约许多,正是通过一起一落的对比,更加显示出情感的强烈和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雅俗之别 2
1.1创作题材之别 2
1.2措辞抒情之别 3
第二章 何以成雅俗之别 5
2.1出身和生活环境各有不同 5
2.2时代大背景造就他们的雅俗词风 6
2.3个人性情对于雅俗词风的塑造 7
第三章 二家词的影响 9
3.1李清照雅词的影响 9
3.2柳永的俗词影响 10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导 言
宋,给人留下的印象大抵不过夷狄入侵和积贫积弱,其国力前不及汉唐,后不如明清。然而宋词却在这段莽莽年月中被孕育出来,其光辉不亚于前代之唐诗和后代之元曲。宋词,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子长短不一,被称作长短句,又因其可和乐而唱,又称曲子词,别称还有许多,如琴趣,诗余等。宋词融文学和音乐于一体,是宋代文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中国历代流芳的女性文人群体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庞大,而李清照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李清照,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兼才华与学识,工于诗词,长于文赋,冯梦龙称她为“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材”。她的词作风格高雅细腻,是美玉无瑕,是阆苑仙葩。另一位婉约派代表性词人,柳永,原名三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慢词,词作风格雅俗并陈,但其俗词仍是代表性的,“凡有水井饮处,皆能歌柳词”。
后人依据明代张綎提出的“词有婉约豪放二体”的观点,而将宋词划分作豪放派和婉约派进行词学研究。豪放与婉约,可以说是宋词两个相反的风格的最大化体现,如同万事万物皆具备的两极。
婉约词之鼻祖可追溯至晚唐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其后的发展中又有大小晏、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等为代表。婉约词,顾名思义,其语言细腻,题材柔媚,意境柔婉。与豪放词不同,婉约词含蓄蕴藉地表达词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悲欢离合之感,即便是言及细微若尘泥之处,皆可柔情动人心。宋婉约词中又有雅俗词之分,雅词和俗词,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婉约词派风格。
此次进行研究的两位婉约词派词人——李清照和柳永——又正好是雅词与俗词各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对这两位的词作力所能及的进行探究分析,也许可以收获到宋婉约词的雅俗之辨。 雅俗之别
1.1创作题材之别
闺阁生活向来是女性词人创作的题材之一,男性词人虽然有时也会涉及此类题材的创作,可要说真切体验,还是女性词人更得天独厚些。李清照的婉约词作题材中,闺阁生活占了很大一部分。她笔下的闺中女儿还未染尘世浊气,一双清灵的眼睛所见必定是纯粹干净的,必定是与“俗”完全绝缘的。正如《点绛唇蹴罢秋千》中所表现的,正是一个天真清丽的闺中少女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创作题材还有来自婚后的感情生活。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情深,后人纳兰词中的“赌书消得泼茶香”足可见他们生活中充满雅趣。既是雅趣,便不会落入俗套。偶有分别,虽不免离别之哀愁,到了李清照的笔下却是仍旧处处透着清雅。她盼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当是时,正是雁群飞回之时,月亮的清辉洒满了小楼。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风雨飘摇的时候,所以对国家动荡的哀恸也成为了词人创作题材的一部分。国破家亡的悲戚,对当权者的控诉与愤慨,报国无门的忧伤,就已经脱离了俗词的境界,如《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如《永遇乐》中上片三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无一不透露着丧失家国的悲怆和呐喊,李清照虽非圣人,她也不可能无悲无喜,但她将国破之悲生民之痛写于纸上,这就使她的词作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同于拘泥于俗世无常的悲哀了。
柳永的婉约词作题材首先来自市井,即都市词。既为市井词,俗世之俗自是不必说。如《长寿乐》中描写的:“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沸腾,态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将朱门院落里的热闹之景跃然纸上。又如《迎新春》中:“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怎忍独醒归去?”不乏男女之间的种种奇遇。柳永写的是普罗大众的人间,所以带着俗是理所当然的。
柳永也常为歌伎写词作曲,他的婉约词创作题材也多来自秦楼楚馆勾栏瓦肆中。这些风月场所也正是俗世中最俗的一处,而他又同歌伎日日交往,所作的词便是不免落入俗套了。《全宋词》中收录了两百多首柳永词,其中歌伎词就有一百多首。他所作的歌伎词,也多是他与歌伎的交往记录,他称赞歌伎的美貌与才华,也感叹她们的身世,并给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如《夜半乐艳阳天气》中:“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绛消袖举”,又如《少年游帘垂深院冷萧萧》中:“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憀”可见他的俗很大一部分带着勾栏瓦肆里的纸醉金迷脂粉香。写作题材源于市井,也自然无法免俗。
1.2措辞抒情之别
二位都是词作大家,但我认为,措辞方式和抒发的感情不同,也是影响到他们词作一雅一俗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的婉约词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两句中就有两处对比,第一处的“肥”和“瘦”分别展现了雨后叶与花的形态,第二处隐藏在词中,卷帘人回答地无意,而作者却问的多情,以卷帘人的粗心反衬作者感受的细腻和对海棠花的关心。又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分明是团聚的重阳佳节,玉枕纱橱里却凉透了,通过这一重对比抒发了作者的内心的孤单清冷。又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将少年和晚年的光景进行对比,展现了今非昔比的家国时局和个人情况,抒发了作者的哀思。情感的抒发通过对比,而非直抒胸臆,显得婉约许多,正是通过一起一落的对比,更加显示出情感的强烈和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