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产生的原因影响与对策研究以95后少年微博直播自杀为个案

摘 要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媒体客户端,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快节奏的信息交流方式让微博成为了产生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意在从95后少年自杀事件中解析微博舆论的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策的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从“95后少年直播自杀”探究微博舆论迅速散播的原因 1
1.1即时性 1
1.2草根性 1
1.3突发性 2
1.4从众性 2
1.5阶段性 2
1.5.1潜伏期 2
1.5.2扩散期 3
1.5.3爆发期 3
1.5.4反思期 3
第二章微博舆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4
2.1信息传播快 范围广 4
2.2全民参与 话语权得以体现 4
2.3自我反思 不断进步 5
第三章微博舆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6
3.1妄自言论 谣言四起 6
3.2群体极化 盲目跟风 6
3.3无从考证 主观判断 6
第四章正确引导微博舆论 8
4.1对于恶性舆论及时干预 8
4.2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8
4.3建立完善的微博舆论监督体制 8
4.4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9
结 束 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第一章 从“95后少年直播自杀”探究微博舆论迅速散播的原因
关于微博,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微博即微型客(MicroBlog)的简称,也即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表达用户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像日记,可以表达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
2014年11月30日早晨,95后少年曾谋(微博用户:Neuu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uuuuuuuuuuuuuuuuu_神經元)发微博称想自杀,并配发安眠药、炭火盆等图片直播其自杀过程,截止当天下午6点,曾某的直播自杀的微博引来了数万条转发和评论。微博网友迅速聚集,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当晚四川泸州警方官博证实,19岁曾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从“95后少年直播自杀”事件可以看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凭借着其即时性、主观性、突发性、从众性、阶段性等特点改变着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利用着这个平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或偏激或理智、或劝解或不耐。微博上的每一个人都秉承着不同的理念对这件事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微博以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高速信息传播改变着这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模式。
1.1即时性
微博的信息传播集合了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社交网站等多种功能和优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以微博为发布窗口发布信息。[1]新闻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微博同也样具备这样的特性。即时性是微博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之一。通过报刊杂志或者一些互联网新闻网站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消息,但有时候这些消息的传递是有滞后的,网络或者报刊杂志与当前发生的事件传递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越是完善客观的消息,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加工才能发布在互联网或者报刊杂志上的,从即时性的角度来说,是远远比不上微博的。微博能提供最为独特的即时信息,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工具登录微博的客户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简短的文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
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2月28日(北京时间29日)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大V新浪娱乐就在新浪微博上做了全程的图文直播,实现了零时差同步即时的图文报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得奥斯卡影帝几乎在第一时间就通过微博传递了这一消息。这显示了微博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微博利用了开放的平台,在短时间内将重大或者受众关注的事件传遍全球,传播速度快,并且传播范围广,这是传统媒介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的。
1.2草根性
想说就能说的公民新闻时代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夺走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而且还将权力递交到了草根阶层手中,这一点,也可以从对微博使用者的角色和互动模式分析上得到印证。[2]微博的传播主体时多元化的。微博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广大草根、明星、“大V”、公知、企业等的官方微博。当然,微博用户中占比例最大的无疑就是广大的草根用户。所以微博也具备草根性的特质,很多舆论的发酵蔓延都是依靠草根的传播,即使可能他们的粉丝并不是很多,但是当草根聚集在一起,关注并讨论同一件事,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以“95后少年微博自杀事件”为例。这个事件的中心人物首先就是草根,一个普通的95后少年,然而他的自杀过程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期间甚至有明星还有相关公安机关官方微博转发劝导,此事件也引发各界关注,质疑、劝导、偏激的话语围绕着这个95后少年。从这个事件中也侧面反映出了微博草根性的这一特点。
1.3突发性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微博舆论场中,基于微博媒介裂变式的传递速度,受到事件反常性、突发性刺激的微博用户情绪传递、渲染的速度极为快速,并短时间内迅速高涨。[3]例如,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事件一经发生,就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微博舆论中各方表达的最多的就是震惊与担心,这种舆论情绪加速了在事故中相关事件在微博、各大新闻网站等媒体中的传递。很多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突发性,不像很多颁奖典礼或者各种重大会议的召开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例如地震、飞机失事等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是我们所不可预见的重大事件,然而微博则提供了一个发布消息的平台,并且能使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得以传播。
1.4从众性
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理论并不会因为网络环境而失效,只是它发生作用的条件起了变化。而微博作为网络活动的前沿阵地,从众现象并不罕见。微博用户的从众行为会受到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影响。[4]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就有新浪微博账号“我的心永远属于拜仁慕尼黑always”利用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该账号先后发布包含了:“好害怕,爸爸在那附近上班,刚刚打他电话关机,打他公司的电话也没有接,我一个人在家真的好害怕。”等虚假内容的微博和一条具有“打赏”功能的长微博。期间,该账号所发布微博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3739名新浪微博网友共计3856笔“打赏”,金额共计96576.44元。在这个事件中,该账号就是利用了广大网友的同情心以及从众心理,以一传十,以十传百,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及募捐,在募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查证该事件的真实性,直到一段时间后才有少数群体开始查证并且找到了漏洞,然而为时已晚,已经有不少网友上当受骗。
1.5阶段性
1.5.1潜伏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