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与秦文君小说中成长主题的比较分析(附件)【字数:13449】
摘 要秦文君和曹文轩号称“南秦北曹”,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本文从儿童文学观的人生观、教育观及创作观三个方面,对曹文轩和秦文君的少年小说进行剖析,挖掘两位作家笔下对“成长”主题的不同处理,把握他们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精神指引作用,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小说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Key words: Cao Wenxuan; Qin Wenjun; growth theme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成长主题的不同表现 4
第一节 人生观的不同 4
(一) 永恒的感动 4
(二) 爱的文学 5
第二节 教育观的不同 6
(一) “苦情”教育 6
(二) 寓教于乐 7
第三节 创作观的不同 8
(一) 乡村中的悲悯情怀 8
(二) 都市下的幽默诙谐 9
第二章 成长主题价值与缺憾 12
第一节 良好的人性关怀 12
第二节 模式化的创作与妥协式的结局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进入活跃期,作家们纷纷开始探索自己的个性创作方法,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学,儿童文学文坛一时间呈现出各树一帜、色彩缤纷的新格局。其中,不论是艺术追求上,还是美学品格上,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秦北曹”了。而在秦文君和曹文轩的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无疑又是少年文学作品了。他们的这些小说也深受着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尤其是少年读者。
自20世纪80年代起,曹文轩一直坚守着自己对成长小说的创作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成长小说的艺术实践。不论是“成长三部曲”《草房子》、《根鸟》、《红瓦》,还是《细米》、《青铜葵花》等,他的每一部少年文学作品都讲述了少年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向我们展示出成长所带来的特殊的生命体验。曹文轩不但是一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他以风格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度引发“曹文轩热”,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同时也深受成人读者的喜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整理、归纳发现,硕士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中对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研究大多从成长母题、艺术风格和叙事美学三方面入手。
成长,始终是曹文轩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因而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从少年成长角度切入的研究不在少数。如黄金娟在她的硕士论文《成长,永恒的母题——曹文轩少年小说论》中所提到的,“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母题一方面,它动态地表现了少年成长的生命存在状态,满足了少年体验成长的心理需求,契合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它通过作家对自我成长历程的回溯,传达出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思考,释放了童年情结”,这样便完成了作家对少年们的精神指引。姜超英的《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内核》,探讨了曹文轩笔下的“成长”体系与“成长”不同的具体模式,同时从叙事模式和诗化语言方面探讨了曹文轩小说的整体风格。颜蓉的《曹文轩成长小说浅论》从成人仪式的特征中概括了少年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又从梦想、苦难、自我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少年迈向成人旅途中,精神成长直至飞跃的历程。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期刊的论文,如林琳的《“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评曹文轩长篇少年小说》,胡纪珍的《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主题》等。
关于艺术风格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曹文轩的小说是古典主义的,如赵丹的《永远的古典——试论曹文轩小说的独特审美追求》。也有研究者认为曹文轩的作品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理性意识,是“新古典主义”。如徐妍的《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中认为曹文轩小说是“行走于现代与古典之间,以文本的形式,重建小说在新世纪的美与真的再度联姻”。另外,李东华的《直面儿童世界的苦难兼评曹文轩长篇儿童小说<青铜葵花>》、陈恩黎的《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等都认为曹文轩的小说表现了成长苦难的主题,体现了曹文轩的悲悯情怀。
关于叙事美学上,李巍的《曹文轩小说的叙事美学》、李芳的《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诗化叙事策略》等都认为“儿童视角”、“诗化叙事”是曹文轩作品独特的叙事特色。
而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而言,秦文君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名字。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她就时刻关注着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向,二十多年紧跟文学潮流,尝试了多种儿童文学体裁的创作,至今仍是笔耕不息。总的看来,秦文君的少年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回归文学”时期,从《十六岁少女》到《男生贾里》。这一时期最早对其研究的是刘绪源先生和梅子涵先生,他们都对秦文君早期少年小说创作中的轻喜剧品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给予了肯定。
第二阶段:“回归儿童”时期,从《男生贾里》系列作品到《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这一时期的少年小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方卫平的《幽默艺术及其超越》与刘绪源的《秦文君与<男生贾里>》中,既肯定了小说中的幽默品格,同时也指出了秦文君少年小说结构的散漫和内容的贫乏等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回归个性”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新世纪以来所创作的作品,如《逃逃》、《天棠街3号》等。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秦文君的少年小说。硕士论文如袁华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不但提出了秦文君“爱的文学”的创作理念,而且细论了秦文君创作的三大主题,即“自爱、友爱、母爱”。吕慧的《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将秦文君的少年小说更细致地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中所表现出的创作理念及主题话语,最后从叙述学角度分析秦文君少年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另外,比较重要的期刊论文有林琳的《秦文君少年小说的成长意识》、杨建生的《儿童文学是最美的事业—解读秦文君的儿童文学观》、彭斯远的《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等。
综合上述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大多是对于曹文轩和秦文君单方面的探讨,诸如主题、艺术或是叙事等比较丰富,但从儿童文学观的角度整体把握其作品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欠缺。目前对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的期刊论文仅有陈恩黎的《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硕士论文只有李静的《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和王玲的《童心的古典守望——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创作》。对秦文君儿童文学观研究的期刊论文有杨建生的《儿童文学是最美的事业——解读秦文君的儿童文学观》、梁颖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硕士论文有梁颖的《论秦文君的童年书写》、袁华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等。
Key words: Cao Wenxuan; Qin Wenjun; growth theme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成长主题的不同表现 4
第一节 人生观的不同 4
(一) 永恒的感动 4
(二) 爱的文学 5
第二节 教育观的不同 6
(一) “苦情”教育 6
(二) 寓教于乐 7
第三节 创作观的不同 8
(一) 乡村中的悲悯情怀 8
(二) 都市下的幽默诙谐 9
第二章 成长主题价值与缺憾 12
第一节 良好的人性关怀 12
第二节 模式化的创作与妥协式的结局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进入活跃期,作家们纷纷开始探索自己的个性创作方法,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学,儿童文学文坛一时间呈现出各树一帜、色彩缤纷的新格局。其中,不论是艺术追求上,还是美学品格上,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秦北曹”了。而在秦文君和曹文轩的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无疑又是少年文学作品了。他们的这些小说也深受着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尤其是少年读者。
自20世纪80年代起,曹文轩一直坚守着自己对成长小说的创作理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成长小说的艺术实践。不论是“成长三部曲”《草房子》、《根鸟》、《红瓦》,还是《细米》、《青铜葵花》等,他的每一部少年文学作品都讲述了少年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向我们展示出成长所带来的特殊的生命体验。曹文轩不但是一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他以风格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度引发“曹文轩热”,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同时也深受成人读者的喜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整理、归纳发现,硕士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中对曹文轩成长小说的研究大多从成长母题、艺术风格和叙事美学三方面入手。
成长,始终是曹文轩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因而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从少年成长角度切入的研究不在少数。如黄金娟在她的硕士论文《成长,永恒的母题——曹文轩少年小说论》中所提到的,“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母题一方面,它动态地表现了少年成长的生命存在状态,满足了少年体验成长的心理需求,契合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它通过作家对自我成长历程的回溯,传达出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思考,释放了童年情结”,这样便完成了作家对少年们的精神指引。姜超英的《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内核》,探讨了曹文轩笔下的“成长”体系与“成长”不同的具体模式,同时从叙事模式和诗化语言方面探讨了曹文轩小说的整体风格。颜蓉的《曹文轩成长小说浅论》从成人仪式的特征中概括了少年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又从梦想、苦难、自我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少年迈向成人旅途中,精神成长直至飞跃的历程。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期刊的论文,如林琳的《“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评曹文轩长篇少年小说》,胡纪珍的《论曹文轩小说的成长主题》等。
关于艺术风格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曹文轩的小说是古典主义的,如赵丹的《永远的古典——试论曹文轩小说的独特审美追求》。也有研究者认为曹文轩的作品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理性意识,是“新古典主义”。如徐妍的《坚守记忆并承担责任——读曹文轩小说》中认为曹文轩小说是“行走于现代与古典之间,以文本的形式,重建小说在新世纪的美与真的再度联姻”。另外,李东华的《直面儿童世界的苦难兼评曹文轩长篇儿童小说<青铜葵花>》、陈恩黎的《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等都认为曹文轩的小说表现了成长苦难的主题,体现了曹文轩的悲悯情怀。
关于叙事美学上,李巍的《曹文轩小说的叙事美学》、李芳的《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诗化叙事策略》等都认为“儿童视角”、“诗化叙事”是曹文轩作品独特的叙事特色。
而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而言,秦文君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名字。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她就时刻关注着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向,二十多年紧跟文学潮流,尝试了多种儿童文学体裁的创作,至今仍是笔耕不息。总的看来,秦文君的少年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回归文学”时期,从《十六岁少女》到《男生贾里》。这一时期最早对其研究的是刘绪源先生和梅子涵先生,他们都对秦文君早期少年小说创作中的轻喜剧品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给予了肯定。
第二阶段:“回归儿童”时期,从《男生贾里》系列作品到《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这一时期的少年小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方卫平的《幽默艺术及其超越》与刘绪源的《秦文君与<男生贾里>》中,既肯定了小说中的幽默品格,同时也指出了秦文君少年小说结构的散漫和内容的贫乏等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回归个性”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新世纪以来所创作的作品,如《逃逃》、《天棠街3号》等。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秦文君的少年小说。硕士论文如袁华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不但提出了秦文君“爱的文学”的创作理念,而且细论了秦文君创作的三大主题,即“自爱、友爱、母爱”。吕慧的《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将秦文君的少年小说更细致地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中所表现出的创作理念及主题话语,最后从叙述学角度分析秦文君少年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另外,比较重要的期刊论文有林琳的《秦文君少年小说的成长意识》、杨建生的《儿童文学是最美的事业—解读秦文君的儿童文学观》、彭斯远的《秦文君儿童小说的主体意识》等。
综合上述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大多是对于曹文轩和秦文君单方面的探讨,诸如主题、艺术或是叙事等比较丰富,但从儿童文学观的角度整体把握其作品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欠缺。目前对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的期刊论文仅有陈恩黎的《寻找飞翔的力量——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硕士论文只有李静的《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和王玲的《童心的古典守望——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创作》。对秦文君儿童文学观研究的期刊论文有杨建生的《儿童文学是最美的事业——解读秦文君的儿童文学观》、梁颖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硕士论文有梁颖的《论秦文君的童年书写》、袁华的《秦文君儿童文学创作论》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