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白局不败导演阐述(附件)【字数:8422】
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表意功能在创作的时候对其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在视觉语言及听觉语言上详细阐述了视听语言对于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对整体的艺术风格的把控。以真实性为重要前提,用镜头呈现出来的艺术,视听语言在此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自己的毕业选题白局就视听语言展开研讨,通过对其他纪录片的分析大体上阐述纪录片视听语言的技巧手法与作用等,视听语言运用的优劣,直接决定纪录片的呈现质量。大部分创作者在后期的时候会容易忽视声音对于画面的重要性,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画面结构,角度,景别等问题上,殊不知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让画面更加完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在镜头的衔接,结构叙事的安排,后期声画效果上下功夫,不可忽视的是视听语言其本身的表意功能。学会如何运用镜头说话,遣词造句,精确的运用视听语言表达出选题的意义,才是创作者对作品的最好诠释。
目 录
第一章 《白局不败》的创作思想 1
1.1题材选取 1
1.2基本内容 1
1.3创作的现实意义 2
第二章 《白局不败》的艺术风格 3
2.1主要形式 3
2.2表现手段 3
2.3美学内涵 4
第三章 《白局不败》中的视觉语言 5
3.1镜头的运动 5
3.2景别的运用 5
3.3镜头的长短及角度 6
第四章 《白局不败》的听觉语言 7
4.1纪录片中的语言 7
4.2纪录片中的音乐 7
4.3 纪录片中的音响 7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参考影片 11
第一章 《白局不败》的创作思想
1.1题材选取
南京白局——是我此次毕业设计纪录片选题。金陵十朝帝王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物,更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南京城的荣辱与兴衰。正如朱自清所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这“自家一番体贴”非云锦莫属,作为宫廷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织造,自南朝开始记载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已然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伴随云锦而生的便是南京白局,因其表演不收报酬“自摆一回唱局”,白局一名由此而来。尽管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随着时间的沉淀当初被云锦织工聊以解乏的民间小调成了南京的地方戏代表,也被视为南京各曲艺派别的创作源头。传唱海外的《茉莉花》最初便是从南京六合以白局的形式传播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这样接地气又历史悠久的地方戏竟不为南京人民所知,并随着一代代人的消逝逐渐淡出南京人民的生活,所以传承工作对于白局来说是目前首要的重心。
1.2基本内容
走进秦淮区南京白局社,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年轻的学员,这些学员从小学生到中年人,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与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云锦不同,白局由他们坚持传唱多年而具有生命力。不再让这份活的非遗失去活力,他们在南京市考棚小学、江东门小学等设立白局传习基地;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还面向社区举办了多个“传承非遗:南京白局公益传习培训班”;与秦淮区文化馆共同创设公益性非遗传习机构“南京白局传承发展基地”,旨在发展南京白局艺术、弘扬金陵本土文化、培养新一代白局传承人。以采访和跟拍的形式对白局继承人徐春华、其得意门生以及其他学员。侧重于表现传承,从台前转而到幕后,从老百姓的身影里记录白局在历史变迁中的走向,让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回到南京人民的怀抱。对于白局,“传唱”是让其走下去的唯一途径,她们通过自身的绵薄之力在政府和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社区和学校进行免费培训。如何让年轻的一代更好的了解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白局传承下去的关键。以朴实的记录,还原最真实的现况,表现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年龄差距暗喻现实中白局和现代化的年轻都市的矛盾。以及如何妥善化解矛盾,白局顺应时代作出的一些改变,除了加进新的符合潮流的内容,传承人对白局进行改良加工,将唱词中的南京话演变成普通话,让更多的年轻人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学会。因为改变,白局获得重生。参加一些文化局举办的各戏曲流派的评奖比赛,迎合时代及比赛主题做出唱词上的改变,白局传承人需要主动的去联系一些商家或者敬老院这样的公益场所,增加白局的曝光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学习白局。
1.3创作的现实意义
“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方言说唱曲艺,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生动幽默 ,雅俗共赏。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相当于新闻媒体的作用,其影响甚至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是研究南京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依据。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但它并不只是申遗上的一份清单,而是活着的生命,白局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地影响、制约着我们,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这对于南京人来说是一份不可遗忘的文化瑰宝,传承是白局唯一的活路,白局是历史的结晶,是600年来南京人民一代代的劳动成果。白局的传承更像是对南京文化的一种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第二章 《白局不败》的艺术风格
2.1主要形式
在西方文化和国内各流派冲击下,白局在现当代年轻人中鲜为人知,更是在后续发展问题上遇到瓶颈,这样的难题甚至比1970年文革后解散的白局剧团更让其无法在这个新时代生存,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在时代更迭下发展日益昌盛,而这老南京唯一的古老地方戏却难登大雅之堂,本次纪录片采访的主要对象白局继承人徐春华,从十八岁就开始接触了白局五十多年的她说要有声音去唱,要有记忆去唱,所以我为什么这么着急赶紧把学生带出来。这里的“唱”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像云锦、金箔、绒花这些非遗来说,他们有一件件作品可以在历史留下痕迹,白局则更像是个活物,你对他投入多少心血他就会回报你,在几百年前的南京,它是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凝聚了百年的人气,仿佛也就成了人。现实的社会对它不公,不断打压排挤它,可总有人在坚持,传承风格,虽不复往昔的光荣。老人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免费培训教学只希望年轻人能有人知道白局的存在,能了解这是老祖宗的根。共命运的民族感,少部分的人在努力,他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课堂上学生们稚嫩的声音为白局注入新鲜活力。风格上用年轻人的视角,还原白局的生命力,避免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节,按照生活原型“纪实”。“冲突与情节”则需要拍摄者的耐心等待和迅速反应去捕捉。
目 录
第一章 《白局不败》的创作思想 1
1.1题材选取 1
1.2基本内容 1
1.3创作的现实意义 2
第二章 《白局不败》的艺术风格 3
2.1主要形式 3
2.2表现手段 3
2.3美学内涵 4
第三章 《白局不败》中的视觉语言 5
3.1镜头的运动 5
3.2景别的运用 5
3.3镜头的长短及角度 6
第四章 《白局不败》的听觉语言 7
4.1纪录片中的语言 7
4.2纪录片中的音乐 7
4.3 纪录片中的音响 7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参考影片 11
第一章 《白局不败》的创作思想
1.1题材选取
南京白局——是我此次毕业设计纪录片选题。金陵十朝帝王州,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物,更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南京城的荣辱与兴衰。正如朱自清所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 这“自家一番体贴”非云锦莫属,作为宫廷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织造,自南朝开始记载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已然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伴随云锦而生的便是南京白局,因其表演不收报酬“自摆一回唱局”,白局一名由此而来。尽管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随着时间的沉淀当初被云锦织工聊以解乏的民间小调成了南京的地方戏代表,也被视为南京各曲艺派别的创作源头。传唱海外的《茉莉花》最初便是从南京六合以白局的形式传播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这样接地气又历史悠久的地方戏竟不为南京人民所知,并随着一代代人的消逝逐渐淡出南京人民的生活,所以传承工作对于白局来说是目前首要的重心。
1.2基本内容
走进秦淮区南京白局社,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年轻的学员,这些学员从小学生到中年人,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与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云锦不同,白局由他们坚持传唱多年而具有生命力。不再让这份活的非遗失去活力,他们在南京市考棚小学、江东门小学等设立白局传习基地;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还面向社区举办了多个“传承非遗:南京白局公益传习培训班”;与秦淮区文化馆共同创设公益性非遗传习机构“南京白局传承发展基地”,旨在发展南京白局艺术、弘扬金陵本土文化、培养新一代白局传承人。以采访和跟拍的形式对白局继承人徐春华、其得意门生以及其他学员。侧重于表现传承,从台前转而到幕后,从老百姓的身影里记录白局在历史变迁中的走向,让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回到南京人民的怀抱。对于白局,“传唱”是让其走下去的唯一途径,她们通过自身的绵薄之力在政府和部门的帮助下在各社区和学校进行免费培训。如何让年轻的一代更好的了解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白局传承下去的关键。以朴实的记录,还原最真实的现况,表现学员与教员之间的年龄差距暗喻现实中白局和现代化的年轻都市的矛盾。以及如何妥善化解矛盾,白局顺应时代作出的一些改变,除了加进新的符合潮流的内容,传承人对白局进行改良加工,将唱词中的南京话演变成普通话,让更多的年轻人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学会。因为改变,白局获得重生。参加一些文化局举办的各戏曲流派的评奖比赛,迎合时代及比赛主题做出唱词上的改变,白局传承人需要主动的去联系一些商家或者敬老院这样的公益场所,增加白局的曝光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学习白局。
1.3创作的现实意义
“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方言说唱曲艺,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生动幽默 ,雅俗共赏。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相当于新闻媒体的作用,其影响甚至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是研究南京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依据。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对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但它并不只是申遗上的一份清单,而是活着的生命,白局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地影响、制约着我们,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加进新的文化内容。这对于南京人来说是一份不可遗忘的文化瑰宝,传承是白局唯一的活路,白局是历史的结晶,是600年来南京人民一代代的劳动成果。白局的传承更像是对南京文化的一种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第二章 《白局不败》的艺术风格
2.1主要形式
在西方文化和国内各流派冲击下,白局在现当代年轻人中鲜为人知,更是在后续发展问题上遇到瓶颈,这样的难题甚至比1970年文革后解散的白局剧团更让其无法在这个新时代生存,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在时代更迭下发展日益昌盛,而这老南京唯一的古老地方戏却难登大雅之堂,本次纪录片采访的主要对象白局继承人徐春华,从十八岁就开始接触了白局五十多年的她说要有声音去唱,要有记忆去唱,所以我为什么这么着急赶紧把学生带出来。这里的“唱”是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像云锦、金箔、绒花这些非遗来说,他们有一件件作品可以在历史留下痕迹,白局则更像是个活物,你对他投入多少心血他就会回报你,在几百年前的南京,它是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凝聚了百年的人气,仿佛也就成了人。现实的社会对它不公,不断打压排挤它,可总有人在坚持,传承风格,虽不复往昔的光荣。老人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免费培训教学只希望年轻人能有人知道白局的存在,能了解这是老祖宗的根。共命运的民族感,少部分的人在努力,他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课堂上学生们稚嫩的声音为白局注入新鲜活力。风格上用年轻人的视角,还原白局的生命力,避免假定性,少用人为强化的冲突和情节,按照生活原型“纪实”。“冲突与情节”则需要拍摄者的耐心等待和迅速反应去捕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