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无贼看悲喜剧匠”冯小刚电影的转型

目 录
一、前言:冯小刚电影综述,兼论《天下无贼》在冯氏电影的地位
二、制作转型 2
(一)新型制作手段,投资增大,题材更加宏大,画面感增强 2
(二)开始大量使用构建式剪辑 3
三、叙事转型 6
(一)早期作品奠定了其“市民导演”的基础 6
(二)《天下无贼》开始尝试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 7
四、主题表达转型 8
(一)自《天下无贼》之后电影作品开始背负起社会责任感 8
(二)更加注重通过电影传达出的价值观来影响受众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一、前言:冯小刚电影综述,兼论《天下无贼》在冯氏电影的地位
一个美术生混迹于电影界,本非影视科班出身,可从最开始叶京眼中瞧不上的“冯裤子”,一步步走到拥有亿万观众群的贺岁档导演,从力排众议拍摄《我不是潘金莲》,到顺心而为要拍自己想拍。本论文将通过对冯小刚导演前后电影风格的研究分析来尝试解答为何他能成为电影票房的常胜冠军。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潭,中国内地编剧、导演、演员,百度百科这样写道。
众所周知,冯小刚并不是科班出身,是从剧组做美术到编剧再到导演的,他和第五代第六代那些学术派导演不一样,他更要接地气,更为世俗,更生活化一些。第五代导演们镜头里的小人物挣扎在社会底层,大都是为了生存;而冯小刚拍的小人物,却是为了生活。这也是冯小刚早期的贺岁片三部曲《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冯小刚以往的电影,影像风格还是略偏保守的。翻看他前期的电影,大多画面都有一种怀旧的气氛,画面也显得平实自然,并没有大家所“期许”的那样,美术出身的冯小刚还是以追求稳妥为主。在视觉方面,他好像刻意的不去追求那些画面性的东西,而是根据剧情去酌情选择,精心设计。这与那些科班导演拼命追求所谓艺术风格的情况截然不同。尽管在视觉方面略带保守,冯小刚最看重的还是编剧,你会发现,他的电影无一例外全都会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从处女作《永失我爱》开始,他都会在剧本创作和故事创意上下最大力气,也正是因此他在之后的作品中选择了与中国当下最优秀的几位作家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美术出身的冯小刚还是以追求稳妥为主。在视觉方面,他好像刻意的不去追求那些画面性的东西,而是根据剧情去酌情选择,精心设计。这与那些科班导演拼命追求所谓艺术风格的情况截然不同。尽管在视觉方面略带保守,冯小刚最看重的还是编剧,你会发现,他的电影无一例外全都会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从处女作《永失我爱》开始,他都会在剧本创作和故事创意上下最大力气,也正是因此他在之后的作品中选择了与中国当下最优秀的几位作家合作。
翻看冯小刚的电影履历,无论是早期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还是后期票房大获成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非诚勿扰》,包括前段时间大热的《我不是潘金莲》,都可以看出冯导关心的从来都是普通人的生活,他几乎和中国一切五十年代出生的文艺工作者一样,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风花雪月或许不是他们的梦想,针砭时弊才是。
而《天下无贼》,这是冯小刚首次尝试学习好莱坞叙事风格的一部电影,一改之前过度依赖喜剧语言的模式,转而开始挑战商业类型片,并开始引入动作电影的表现元素。可以看出冯导想要转变电影风格,扩宽电影领域的野心。在《天下无贼》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不管是《夜宴》、《唐山大地震》亦或是最近的《我不是潘金莲》,都是冯导自己想要突破一味的语言喜剧风格的一次次尝试。因此,《天下无贼》是扭动冯小刚电影作品转型的一次重要开关,是奠定冯小刚电影作品转向冷峻的现实人生的基础。
难得可贵的是,冯导并不满足于此。后期作品不再温情叙事市民生活,而是将目光投向冷峻的现实和人生,并且融入了更多的社会思考和文化内涵。或许电影的叙述会夹杂着一些刻意的情感,我们每一个人从其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也不会一样,但是这种结束观影后会引发观众进行思考的电影难道还不够珍贵吗?
二、制作转型
新型制作手段,投资增大,题材更加宏大,画面感增强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制片厂的升级换代,现代电影的拍摄方式早已脱离早期的胶片拍摄,引进西方好莱坞制片模式。谈到《天下无贼》,从画面风格上看,冯导的电影语言更偏向于纯粹的电影思路而不是以前的文学思路为主,电影思路为辅的状态,即镜头语言本身成为讲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这种镜头语言本身是能在找到传承与突破的,并不是凭空出现。
另外,《天下无贼》本身在故事架构和流程上,更接近于经过精心设计的【文人叙事】。在此之前冯导的电影,应该是一种【说书人叙事】架构,简单,粗暴,直接,管用。现在,更多地用了迂回,曲折,象征,赋比兴和隐喻的手法来说事情。尽管并非到处都是,但是确实是能够看见痕迹的。
在贺岁三部曲为冯小刚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后,一个直观上最明显的变化,冯小刚的电影获得的投资越来越大,不再是《甲方乙方》那样三百多万的小型制作,《天下无贼》之后的任何一部拿出来都是当年国产电影中投资制作前三。有了足够的投资资金,制作方面自然是大场面了。《唐山大地震》《1942》《集结号》等多部影片的制作费用都达到上亿人民币,《1942》更是多达两亿多人民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的取景地多样化了,不再是单一的摄影棚取景,画面感增强不少,在呈现地震、灾荒这种既沉重又声势浩大的主题时也显得游刃有余。即使是《夜宴》这样一部恶评如潮的片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美术与服化是达到了一流水平的,当然我也承认《夜宴》是一部抹平了冯小刚导演本人特色的一部电影,换而言之,不是冯小刚,是别的任何一个导演拍出来的也是同一部《夜宴》。
(二)开始大量使用构建式剪辑
剪辑上,除了分析式剪辑以外,冯导还在影片里使用了大量的建构式剪辑,这点是与其之前片子区分出来的重要一点,建构式剪辑在其之后的影片中也屡屡被用到,比如《非诚勿扰》、《我不是潘金莲》等等。所谓建构式剪辑,就是没有一个主镜头能提供动作的完整视角,观众必须通过相邻空间的一系列碎镜头,自己建构出前因后果。例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