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时间的运营模式分析(附件)
摘 要促使2016年成为互联网“知识付费”元年的原因有很多,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从生产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消费结构、人们对于自我提升的焦虑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等等,2017年豆瓣上线的知识付费“豆瓣时间”采用PGC的模式输出优质内容,配合高效的营销和社群运营管理,为成立14年却一直没有高增长营收的豆瓣注入活力。与“得到”“喜马拉雅”等头部知识付费平台相比,豆瓣时间产出的知识付费内容上更偏重文化艺术领域,与传统出版集团合作开发课程,保持了豆瓣文艺的高调性,也吸引了一众热爱文化艺术的用户,为豆瓣带来稳定营收。但是作为仅上线两年的产品,在知识付费浪潮中豆瓣仍显小众,没有独立的知识付费平台,课程内容的呈现和社群的运营中还有诸多不足,仍然需要在探索用户需求的同时加强对用户使用体验的改进。
目 录
一、前言 2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付费分析 2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二、豆瓣时间概述 4
(一)豆瓣时间上线简介? 4
(二)豆瓣时间的特点分析 5
三、 豆瓣时间专栏运营分析 5
(一)讲师的筛选和课程分析 6
(二)开课后课程和社群的运营 10
(三)结课后学员奖励机制和社群的维护 11
四、 豆瓣时间运作中的不足以及优化建议 12
(一)不足之处 12
(二)建议 13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一、前言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付费分析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得到、知乎live、值乎、分答等都在这一年上线。”[1]而2016年之前是“知识付费”产品萌芽、酝酿的时间。新闻订阅、在线教育、视频和音乐网站的付费、会员制是“内容付费”的基本形态,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生产型向发展型转变,“内容付费”产品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优质内容产品的需求和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提升。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给人们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提供便利,传统“内容共享”平台诸如百度百科等百科网站,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问答社区的成熟,催生了内容共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0时代的诸多“知识付费”产品。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是一种以开放型内容社区为依托,在付费的基础上由个人面向网络大众提供在线咨询、网络课程、信息共享等内容服务的传播模式。”[2]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知识付费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形成了以收入占全行业35%的头部平台,收入占全行业25%的腰部应用和收入占全行业40%的长尾力量的结构,其中头部平台付费用户超300万,而长尾参与者数量众多,营收分布却较分散。
随着国家对于网络版权内容的监管加强,版权环境趋好,互联网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自身发展的焦虑和对更优质内容的需求,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势头将保持良好,同时是否能持续深耕和产出优质内容,是否能提高用户粘性,成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变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一众以功利型、理念型和情感型的课程中,豆瓣时间并不强调课程的现时实用性,坚持“豆瓣”这一品牌长久以来的文艺调性,对课程内容精心选择,UGC的内容生产传统也没有限制豆瓣时间在课程研发上的思路,以PGC的形式产出文化艺术向的优质课程。如果在对豆瓣时间深入分析后总结出其持续运作的模式,将对文化艺术知识付费产品的研发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该论文的观点和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能够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豆瓣时间概述
(一)豆瓣时间上线简介?
2017年3月,在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集中爆发的一年后,豆瓣推出“豆瓣时间”,3月7日上线第一款知识付费产品:《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该专栏是豆瓣时间与合作方活字文化共同开发,北岛亲自策划、编选,并邀请十六位诗人、译者朋友共同打造的一次特殊的“诗歌课”。作为豆瓣时间的第一个音频专栏,定价128元,总期数102期的《醒来》有着不俗的销量表现,上线7天,豆瓣时间官方微博即宣布销售额破百万。随后两年时间里,截止到2019年4月,豆瓣时间总计推出大小专栏84个,这其中包括普通音频专栏48个,大专栏青椒学院和写作成长营套装2个,青椒学院单个专栏14个。平均每5天生产上线一个专栏,与2017年平均每9天上线一个专栏的速度相比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豆瓣时间还推出9个Key专栏,价格以9.9元为主,内容取自已经上线的其他专栏,短篇幅,低价格,吸引尝鲜的用户。
2018年5月,在积累了《一个故事的诞生——22堂创意思维写作课》运营经验后,豆瓣时间推出“成长营”系列的第一款产品:《30天掌握讲故事的技能——写作成长营》,开启为期一个月的陪伴式课程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豆瓣时间课程的互动性。随后的一年时间里,豆瓣时间陆续推出涵盖写作、音乐、绘画、书法这四大类的16门课程,多数以滚动的模式运营,区别于其他持续售卖、随时学习的小专栏课程。
2018年12月底,豆瓣时间推出“青椒学院”,与2018年初推出的大师课不同,青椒学院启用的讲师不是大师课中有着大流量和高人气的白先勇、戴锦华、北岛等传统著名学者,而是在全国范围一流高校中遴选出14位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共同开发涵盖西方哲学、宗教原理、电影技术、建筑设计、历史通识、文学文化、社会学 、心理学、植物学九大门类的14个专栏,从2019年1月初正式开始专栏更新,持续到3月份。
(二)豆瓣时间的特点分析
专注PGC的内容生产模式
作为传统兴趣社区,豆瓣拥有着大量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2018年下半年开始更是注重豆瓣小组和话题的运营,旨在让这些UGC内容获得更多的曝光,应该说在促进内容产出上,豆瓣总体在UGC这种模式上更有经验。而豆瓣时间却专注于PGC的内容生产模式,区别于知乎上有擅长领域的用户就可以生产课程Live,知乎仅做平台的模式,豆瓣时间组建了内容策划团队,联合各个领域中知名的学者和传统出版集团,亦或是豆瓣平台上的KOL,牢牢把控内容的生产,避免课程碎片化和冗余泛滥,减少了用户在寻找课程时的时间浪费,更是课程质量的保证。
目 录
一、前言 2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付费分析 2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二、豆瓣时间概述 4
(一)豆瓣时间上线简介? 4
(二)豆瓣时间的特点分析 5
三、 豆瓣时间专栏运营分析 5
(一)讲师的筛选和课程分析 6
(二)开课后课程和社群的运营 10
(三)结课后学员奖励机制和社群的维护 11
四、 豆瓣时间运作中的不足以及优化建议 12
(一)不足之处 12
(二)建议 13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一、前言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付费分析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得到、知乎live、值乎、分答等都在这一年上线。”[1]而2016年之前是“知识付费”产品萌芽、酝酿的时间。新闻订阅、在线教育、视频和音乐网站的付费、会员制是“内容付费”的基本形态,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从生产型向发展型转变,“内容付费”产品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优质内容产品的需求和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提升。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给人们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提供便利,传统“内容共享”平台诸如百度百科等百科网站,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问答社区的成熟,催生了内容共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0时代的诸多“知识付费”产品。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是一种以开放型内容社区为依托,在付费的基础上由个人面向网络大众提供在线咨询、网络课程、信息共享等内容服务的传播模式。”[2]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知识付费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形成了以收入占全行业35%的头部平台,收入占全行业25%的腰部应用和收入占全行业40%的长尾力量的结构,其中头部平台付费用户超300万,而长尾参与者数量众多,营收分布却较分散。
随着国家对于网络版权内容的监管加强,版权环境趋好,互联网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自身发展的焦虑和对更优质内容的需求,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势头将保持良好,同时是否能持续深耕和产出优质内容,是否能提高用户粘性,成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的变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一众以功利型、理念型和情感型的课程中,豆瓣时间并不强调课程的现时实用性,坚持“豆瓣”这一品牌长久以来的文艺调性,对课程内容精心选择,UGC的内容生产传统也没有限制豆瓣时间在课程研发上的思路,以PGC的形式产出文化艺术向的优质课程。如果在对豆瓣时间深入分析后总结出其持续运作的模式,将对文化艺术知识付费产品的研发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该论文的观点和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能够为“知识付费”行业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豆瓣时间概述
(一)豆瓣时间上线简介?
2017年3月,在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集中爆发的一年后,豆瓣推出“豆瓣时间”,3月7日上线第一款知识付费产品:《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该专栏是豆瓣时间与合作方活字文化共同开发,北岛亲自策划、编选,并邀请十六位诗人、译者朋友共同打造的一次特殊的“诗歌课”。作为豆瓣时间的第一个音频专栏,定价128元,总期数102期的《醒来》有着不俗的销量表现,上线7天,豆瓣时间官方微博即宣布销售额破百万。随后两年时间里,截止到2019年4月,豆瓣时间总计推出大小专栏84个,这其中包括普通音频专栏48个,大专栏青椒学院和写作成长营套装2个,青椒学院单个专栏14个。平均每5天生产上线一个专栏,与2017年平均每9天上线一个专栏的速度相比有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豆瓣时间还推出9个Key专栏,价格以9.9元为主,内容取自已经上线的其他专栏,短篇幅,低价格,吸引尝鲜的用户。
2018年5月,在积累了《一个故事的诞生——22堂创意思维写作课》运营经验后,豆瓣时间推出“成长营”系列的第一款产品:《30天掌握讲故事的技能——写作成长营》,开启为期一个月的陪伴式课程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豆瓣时间课程的互动性。随后的一年时间里,豆瓣时间陆续推出涵盖写作、音乐、绘画、书法这四大类的16门课程,多数以滚动的模式运营,区别于其他持续售卖、随时学习的小专栏课程。
2018年12月底,豆瓣时间推出“青椒学院”,与2018年初推出的大师课不同,青椒学院启用的讲师不是大师课中有着大流量和高人气的白先勇、戴锦华、北岛等传统著名学者,而是在全国范围一流高校中遴选出14位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共同开发涵盖西方哲学、宗教原理、电影技术、建筑设计、历史通识、文学文化、社会学 、心理学、植物学九大门类的14个专栏,从2019年1月初正式开始专栏更新,持续到3月份。
(二)豆瓣时间的特点分析
专注PGC的内容生产模式
作为传统兴趣社区,豆瓣拥有着大量用户生产的优质内容,2018年下半年开始更是注重豆瓣小组和话题的运营,旨在让这些UGC内容获得更多的曝光,应该说在促进内容产出上,豆瓣总体在UGC这种模式上更有经验。而豆瓣时间却专注于PGC的内容生产模式,区别于知乎上有擅长领域的用户就可以生产课程Live,知乎仅做平台的模式,豆瓣时间组建了内容策划团队,联合各个领域中知名的学者和传统出版集团,亦或是豆瓣平台上的KOL,牢牢把控内容的生产,避免课程碎片化和冗余泛滥,减少了用户在寻找课程时的时间浪费,更是课程质量的保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