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舆论和媒体报道看奥运新闻传播的转型

目 录
绪论 1
一、 奥运新闻传播中的金牌情结溯源 1
(一) 奥运“金牌情结”的内涵 1
(二) 奥运新闻传播中的“金牌情结”现象 2
二、 奥运新闻传播中公共舆论倾向的转变 2
(一)公共舆论的含义和倾向 2
(二)从“刘翔丢脸”到“孙杨不哭” 2
(三)从“只关注金牌榜”到“关注体育边缘信息” 3
(四)对郎平的公众评价注重“女排精神” 4
三、 奥运新闻传播中媒体报道方式的转变 4
(一)媒体报道的含义和方式 4
(二)采访方式举例:“洪荒之力”是告别采访套路的出彩 5
(三)标题方式举例:从“痛失首金”到“喜获首银” 5
(四)评论方式举例:淡化“金牌情结”,宣扬体育精神 6
四、 奥运新闻传播转型的社会成因探析 6
(一)经济原因:GDP世界第二,民族自信心上升 6
(二)政治原因:国际地位提高,不再看重金牌得失 7
(三)文化原因: 90后的权利意识觉醒,快乐体育超过功利体育 7
(四)对媒介原因:商业属性和新媒体技术趋于满足公众口味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不屈不挠是一种精神,享受比赛是一种境界。从北京、伦敦到里约,一路走来,国民对待奥运比赛的态度从只关注金牌榜慢慢转变为享受体育赛事的魅力。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健儿,不再隐藏自己想要赢取奥运冠军的雄心壮志,也毫不掩饰自己能够参与竞技体育的欢愉。
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我们在观赏各类赛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不同往常的变化。舆论普遍关注着奥运盛世带来的精彩与欢愉,人们更加愿意试着去追寻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而唯金牌论者成了少数。而且公众的注意力也不仅仅集中于奥运赛事本身,或者说那些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中被看做重要的东西已经没有足够吸引力。火爆的话题反而经常“避重就轻”的从奥运边缘信息中产生。本研究从公共舆论和媒体报道的变化探讨我国奥运新闻传播的转型,并从经济发展、政治地位、公民文化、媒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赛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不同往常的变化。舆论普遍关注着奥运盛世带来的精彩与欢愉,人们更加愿意试着去追寻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而唯金牌论者成了少数。而且公众的注意力也不仅仅集中于奥运赛事本身,或者说那些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中被看做重要的东西已经没有足够吸引力。火爆的话题反而经常“避重就轻”的从奥运边缘信息中产生。本研究从公共舆论和媒体报道的变化探讨我国奥运新闻传播的转型,并从经济发展、政治地位、公民文化、媒介属性的角度总结金牌情结淡化的成因,从而探索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主要将目光集中于中国民众的“金牌情结”上,对这一情结的历史成因分析的较为透彻(如韩凤月、解正伟等《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历史成因与现状研究》,刘焕宇《论体育报道中的民族主义情结》等),也对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体育赛事报道的转型与创新有一定关注(如张塞、姜文博《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以新浪微博为例》)。但是对于公共舆论倾向以及媒体报道方式关注不够,对奥运新闻传播的转型还未有深入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今公共舆论和媒体报道对奥运金牌态度的转变,从奥运新闻传播的转型中探索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将体育精神更好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同时,也为当代体育记者如何正确把握公共舆论提供借鉴。
一、奥运新闻传播中的金牌情结溯源
(一)奥运“金牌情结”的内涵
自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第一块金牌以来,奥运冠军如同“兴奋剂”一般,让中国民众普遍为之感到欣喜和亢奋。而人们对第一的这种无比强烈的渴望,便产生了浓厚的奥运“金牌情结”。金牌情结是中国人对奥运金牌高度重视的表现。
在过去的多届奥运会中,国人的“金牌情结”一直存在于奥运会的各个领域里。金牌情结不仅表现在每个竞赛项目都要力争获取金牌,金牌总数要多,也表现在奥运开赛当天要获得“首金”。被“金牌情结”主导的国人,实际上等于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置换成了“最高、最快、最强”的民族主义诉求。
(二)奥运新闻传播中的“金牌情结”现象
奥运新闻传播,既包括来自新闻机构的媒体报道传播,也包括来自民间公众的公共舆论传播,这两方面常常相互影响,在传播场域激荡共振。回顾既往,奥运“金牌情结”就是这两方面互为激励而多年不衰的现象,曾经成为我国奥运新闻传播的鲜明特征。
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国上下一片对奥运健儿争夺金牌的呼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出对夺金数目的极高期望,这也引得欣赏奥运赛事过程的民众少之又少。而对于开赛首日中国运动员拿了几块金牌,分别在哪个体育竞技项目上取得了胜利,之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预计夺金的赛事等话题,却遍布大街小巷、贴吧微博,人们在茶余饭后纷纷探讨着奥运会期间各类比赛项目上金牌的归属。当一位奥运名将发挥失常,辜负了民众赛前给予他的期望时,他将面临的只会是民众的一片谩骂和斥责,而几乎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鼓舞;如果有哪位赛前不被寄予期望的年轻小将发挥超常、赢取金牌,身边的人个个会为之叫好,媒体也会对其进行“英雄式”的集中报道。在这种过度关注金牌、缺乏包容心的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下,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的运动员们很难自由地发挥出应有水平。奥运会原本应该是一场运动盛宴,是让各国运动员互相切磋、集中展示体育魅力的舞台。但国民近乎扭曲的“唯金牌论”,使奥运比赛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剩下的只是场上的利益博弈、争金夺银和场下嬉笑怒骂的难堪。
二、奥运新闻传播中公共舆论倾向的转变
(一)公共舆论的含义和倾向
公共舆论又称舆论。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既它代表的是多数民众的意见。
在奥运新闻传播中,公共舆论倾向的形成,可来自民众的自发观念,也可来自媒体的有意引导。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我国公共舆论的重要力量。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实现了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
(二)从“刘翔丢脸”到“孙杨不哭”
在中国的奥运训练体制下,体育健儿们从小便被告知:个人的存活价值,依附于集体而存在,个人要为国家和民族争光。这一价值理念,让运动员在比赛失误后的自责情绪被无限放大,舆论加之于身的道德谴责也愈演愈烈。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开赛首日,泳坛名将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中拿到银牌,辜负了国民对其寄予的首金重望,同为运动名将的刘翔随后在微博上留言来鼓励和安慰他。刘翔和孙杨的这次隔空对话也让众多网友唏嘘不已,没有人比刘翔更懂得孙杨当时的感受,因为他们的身上都曾背负过相同的重量。毫无疑问,刘翔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在他的运动生涯中,一共参加了48次世界大赛,获奖无数,甚至曾打破过世界纪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