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抗日神剧的存在意义及问题(附件)【字数:10062】
摘 要 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电视剧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近10年的时间里,此类型电视剧的数量明显增加,但由于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的飞速传播,在消费性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一大批剧情设置天马行空,缺乏逻辑、格调低下的抗日神剧。本文以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存在意义的探讨。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分析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史,对其诞生至发展至今的过程进行探究;其次分析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抗日神剧本身对大众口味市场需求的迎合,另一部分则是市场化生产链的选择结果;再者是研究抗日神剧给社会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2
1.1 80年代的抗战剧:起点与经典期 2
1.2 90年代的抗战剧:过渡与徘徊期 3
1.3 新世纪的抗战剧: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3
第二章 抗日神剧存在意义的传播学分析 5
2.1题材符合市场需求,内容多元有趣 5
2.2迎合受众口味,适应多年龄段收视习惯 6
2.3制作成本低廉,利润极高 6
第三章 抗日神剧的负面影响 8
3.1浮夸英雄主义的弘扬 8
3.2爱国感召的空洞表达 9
3.3对历史正确性的扭曲 9
3.4民族仇恨情绪的恶化 10
第四章 抗日神剧的发展前景及改进建议 11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电视剧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此类型电视剧发展极为迅速。其实早在2008年的时候,它便已经开始发行,只是当时它们还只是个并不突出的电视剧类型,全年仅仅创作发行了59部,但到2011年的时候,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已在所有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数量中跃居第二。事实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很受欢迎,八年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中华民族一曲激昂的颂歌。优秀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总能轻而易举地激发起同胞们的爱国之情,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但是,由于消费性文化的冲击,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剧情设置天马行空、缺乏逻辑、格调低下的抗日神剧,这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身怀高超武艺,战斗力超群,可以仅凭肉身搏斗手撕日军,在枪林弹雨中如入无人之境,备受侮辱之后可以腾空而起,将鬼子全数击杀。在让受众热血沸腾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人是战无不胜的“钢铁侠”的夸张思想。在这些荒诞剧情刚刚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也担任了一个“把关人”的角色,给予了它们一定的约束,在当时广电的管理下,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从狂欢中清醒了一些,可惜好景不长,2013年的时候,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神剧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受众眼前。
虽然说,这些抗日神剧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满足了受众情感的一些需求,借助电视媒介,重述国家灾难史和革命史,有助于引导社会的爱国思潮。但从施拉姆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可以看出,神剧中对中国人的神奇武艺的宣扬,对对手形象的丑化,会将国人对敌人的仇视心理引发到一个畸形的状态,这对社会的发展、国际的交流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这些不符合历史实情、违背常理、缺乏艺术欣赏价值甚至有抹黑民族抗战烈士形象嫌疑的电视剧却依然活跃在电视剧市场上,还能取得极高的收视率,这一矛盾的现象十分值得深究。
第一章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就此,中国人民开始踏上了长达八年的艰辛抗日征程。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祖辈用无数血肉之躯堆砌了我们的胜利之墙,塑造了我们最终胜利者的姿态。为了记录,也为了激励,从那时起,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就开始出现在受众眼前,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这段过程中,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受众市场的需求,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质量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这一发展史值得深究。
1.1 80年代的抗战剧:起点与经典期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完美的作品。说这个时代的抗日电视剧属于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始在社会群众中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群众最喜爱的娱乐节目,更是因为其电视剧本身所含有的正能量的传播。
1981年,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出现在受众面前,这部以中共秘密地下党员江波为主线,讲述了其为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只身深入虎穴十八年,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迎来解放的抗日剧可谓是是潜伏戏的鼻祖。由于那是人们第一次看到长达9集的国产电视剧,而且是反特题材,所以用“万人空巷”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敌营十八年》的火爆,一点也不夸张。虽然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当时这部作品的制作比较粗糙,并且有着很浓的政治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当时的年代还是感动了一大批人,在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另一部引起热潮的抗日电视剧是由王刚主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该剧讲述了1934年在正处在日寇与伪满的阴暗统治下的哈尔滨,一群正义的共产党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同样的,这部剧所展现出来的精致的剪切画面和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依旧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抗日剧符合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歌颂了我国农民英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的美好品质。虽然在现在看来,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在现在看来都略显粗糙,但由于其先天具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斗场面等因素,很容易使当时受苦受难的广大农民同胞产生共鸣,从而让这些电视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2 90年代的抗战剧:过渡与徘徊期
九十年代是一个全面进入转型的时代,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在这个年代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在市场经济和和西方影视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剧的呈现形态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抗日题材的电视虽然保持以真实和弘扬正能量为主旨,但在表现形式上也变得越来越迎合受众的需求,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过渡的基础。
1996年上映的《狼行拂晓》不得不说是90年代最受欢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之一。它讲述了九一八前夕,为了祖国的胜利,我国抗日联盟与日本的美女间谍组织“白狼会”之间斗智斗勇、跌宕起伏的谍战故事。故事中加入了谍战、爱情等多样元素,既延续了传统,又突出了改革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政府拨款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影响下,90年代电视剧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电视剧的创作逐渐摆脱了之前所受的政治影响较大、受教思想较重的极大误区,变得更加遵循电视剧市场发展的规律,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此时段的抗日电视剧逐渐地加入了爱情、谍战等元素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它基本还是呈现一种保守姿态,说教与教育意味依旧存在,与之后多元化的发展相比,属于过渡和徘徊的一个阶段。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2
1.1 80年代的抗战剧:起点与经典期 2
1.2 90年代的抗战剧:过渡与徘徊期 3
1.3 新世纪的抗战剧: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3
第二章 抗日神剧存在意义的传播学分析 5
2.1题材符合市场需求,内容多元有趣 5
2.2迎合受众口味,适应多年龄段收视习惯 6
2.3制作成本低廉,利润极高 6
第三章 抗日神剧的负面影响 8
3.1浮夸英雄主义的弘扬 8
3.2爱国感召的空洞表达 9
3.3对历史正确性的扭曲 9
3.4民族仇恨情绪的恶化 10
第四章 抗日神剧的发展前景及改进建议 11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引言
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电视剧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此类型电视剧发展极为迅速。其实早在2008年的时候,它便已经开始发行,只是当时它们还只是个并不突出的电视剧类型,全年仅仅创作发行了59部,但到2011年的时候,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已在所有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数量中跃居第二。事实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很受欢迎,八年抗战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中华民族一曲激昂的颂歌。优秀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总能轻而易举地激发起同胞们的爱国之情,明白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但是,由于消费性文化的冲击,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剧情设置天马行空、缺乏逻辑、格调低下的抗日神剧,这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身怀高超武艺,战斗力超群,可以仅凭肉身搏斗手撕日军,在枪林弹雨中如入无人之境,备受侮辱之后可以腾空而起,将鬼子全数击杀。在让受众热血沸腾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人是战无不胜的“钢铁侠”的夸张思想。在这些荒诞剧情刚刚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也担任了一个“把关人”的角色,给予了它们一定的约束,在当时广电的管理下,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从狂欢中清醒了一些,可惜好景不长,2013年的时候,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神剧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受众眼前。
虽然说,这些抗日神剧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满足了受众情感的一些需求,借助电视媒介,重述国家灾难史和革命史,有助于引导社会的爱国思潮。但从施拉姆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可以看出,神剧中对中国人的神奇武艺的宣扬,对对手形象的丑化,会将国人对敌人的仇视心理引发到一个畸形的状态,这对社会的发展、国际的交流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这些不符合历史实情、违背常理、缺乏艺术欣赏价值甚至有抹黑民族抗战烈士形象嫌疑的电视剧却依然活跃在电视剧市场上,还能取得极高的收视率,这一矛盾的现象十分值得深究。
第一章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就此,中国人民开始踏上了长达八年的艰辛抗日征程。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的祖辈用无数血肉之躯堆砌了我们的胜利之墙,塑造了我们最终胜利者的姿态。为了记录,也为了激励,从那时起,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就开始出现在受众眼前,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这段过程中,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受众市场的需求,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质量出现大幅度的下滑,这一发展史值得深究。
1.1 80年代的抗战剧:起点与经典期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完美的作品。说这个时代的抗日电视剧属于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的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开始在社会群众中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群众最喜爱的娱乐节目,更是因为其电视剧本身所含有的正能量的传播。
1981年,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出现在受众面前,这部以中共秘密地下党员江波为主线,讲述了其为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只身深入虎穴十八年,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迎来解放的抗日剧可谓是是潜伏戏的鼻祖。由于那是人们第一次看到长达9集的国产电视剧,而且是反特题材,所以用“万人空巷”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敌营十八年》的火爆,一点也不夸张。虽然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当时这部作品的制作比较粗糙,并且有着很浓的政治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当时的年代还是感动了一大批人,在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另一部引起热潮的抗日电视剧是由王刚主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该剧讲述了1934年在正处在日寇与伪满的阴暗统治下的哈尔滨,一群正义的共产党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同样的,这部剧所展现出来的精致的剪切画面和所弘扬的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依旧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抗日剧符合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歌颂了我国农民英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的美好品质。虽然在现在看来,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在现在看来都略显粗糙,但由于其先天具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斗场面等因素,很容易使当时受苦受难的广大农民同胞产生共鸣,从而让这些电视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2 90年代的抗战剧:过渡与徘徊期
九十年代是一个全面进入转型的时代,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在这个年代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在市场经济和和西方影视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剧的呈现形态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抗日题材的电视虽然保持以真实和弘扬正能量为主旨,但在表现形式上也变得越来越迎合受众的需求,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过渡的基础。
1996年上映的《狼行拂晓》不得不说是90年代最受欢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之一。它讲述了九一八前夕,为了祖国的胜利,我国抗日联盟与日本的美女间谍组织“白狼会”之间斗智斗勇、跌宕起伏的谍战故事。故事中加入了谍战、爱情等多样元素,既延续了传统,又突出了改革文化的教育意义。
在政府拨款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影响下,90年代电视剧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电视剧的创作逐渐摆脱了之前所受的政治影响较大、受教思想较重的极大误区,变得更加遵循电视剧市场发展的规律,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此时段的抗日电视剧逐渐地加入了爱情、谍战等元素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但它基本还是呈现一种保守姿态,说教与教育意味依旧存在,与之后多元化的发展相比,属于过渡和徘徊的一个阶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