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诗看陶渊明心境变化(附件)【字数:9825】
摘 要素有“隐逸诗人之宗”之称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创作包含诗歌、散文、辞赋,无不出彩,尤以田园诗为最,对他而言,“田园”是远离现实社会纷争的避难所,是摆脱复杂生活的一种精神自由。当时社会分裂、政治的纷乱使文人勇敢又怯懦,进而导致了思想文化上的变更,政治上的残酷使玄学风靡朝野,隐逸之风大盛,魏晋文人只能以一种消极意识强调自我,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陶渊明走向田园,走向归隐。总体来说其田园诗可分为三个阶段田园生活初试时期“仕”与“隐”的矛盾;前期远离官场和身归田园的喜悦;后期对百姓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这三个阶段涵盖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大部分思想,也正是在隐逸生活中,其田园诗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再是简单描写田园生活风光,而是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黑暗统治的鞭挞。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陶渊明田园诗与其思想变化过程 2
1.1田园生活初试时期 2
1.2田园生活前期 3
1.3田园生活后期 5
第二章 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变化综合分析 7
2.1追求自由 7
2.2安贫乐道 8
2.3了悟生命 8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作为魏晋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陶潜,他的诗歌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更加纯熟的境地,在农事诗的创作上,保留最初的古朴之风,又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将诗歌与生活融为一体,开创了新型的田园诗。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如此背景下,名士大多被卷入政治斗争,处于残酷环境中的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自然而然地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之中。当时隐逸之风伴随着道家思想的传播在士大夫之间兴起,所以大部分官员在“仕”的思想之外不乏“隐”的态度。首先将“隐”的态度付诸于实践的是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中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仕”两种思想,在他断断续续的13年官场生涯中,他逐渐对仕途失去信心,无法融入现实世界的他慢慢显现出了“出仕”的态度,心向田园,于是田园诗贯穿了陶渊明“入世”后的生活,说到底,正是他在“仕”与“隐”的纠结中造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其田园诗的成就。
第一章 陶渊明田园诗与其思想变化过程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无论是描写日常田园生活,歌颂田园自然风光,还是描写农民躬耕之苦,赞扬农民,同情农民等等。大多融入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心境上有一定的变化,不是单一的描写日常田园生活琐事,实际上是从最初的挣扎入世到最后的融入田园这一心理历程的变化。其思想的整体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田园生活初试时期、田园生活前期以及田园生活后期。
1.1田园生活初试时期
此时的陶渊明在桓玄所辖州府任职,生活上较为富裕,不愁吃穿,不久丁母离世他退职返乡。偶尔的“躬耕”成为陶渊明闲时的消遣,田园生活悠然舒适,但起初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决定做一名真正的隐士,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陶渊明进一步加强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应运而生。
据《栗里谱》记载:“有《始春怀古田舍》诗,当时自江陵归柴桑,复适京都宅,忧居家,思湓城,故有《怀古田舍》也。”《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分为两首诗,两首诗均描写了田园风光,并将怀古遐想融于其中。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诗开头两句,旨在遗憾自己未早早躬耕,接着提及“屡空”的颜回,表明自己不在乎贫穷,抱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紧跟着描写清晨的自然风光,鸟儿鸣叫,冷风拂面伴随着花草的清香,即使此处人迹罕至,也不影响自由愉快的心境。想到曾经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中了然。此时又开始纠结于“出仕”、“入世”的选择,然而陶渊明并未完全决心归隐,心中升起愧疚的情绪。所以紧接着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流露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叹息。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第二首诗开始写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很难付诸实践,接着又描写田间的劳动,由此不免想到古时“长沮、桀溺耦而耕”的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陶渊明一向视孔子为先师,希望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挣扎、焦虑,所以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古时隐士生活的遐想中,将古代那些高洁的隐士作为自己的楷模,借以表达自己不流于世俗的态度以及自己躬耕自资的决心,渐渐地融入“安贫乐道”的田园生活中。
从陶渊明的诗看上去他似乎是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是从字里行间中依然透露出他对世道的关心以及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并且这个时候的陶渊明还没有完全对自己的仕途失望,心中仍希冀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所以,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思想上还处于“亦仕亦隐”的阶段,身在田园,心却在朝野,自己在“仕”与“隐”中不断挣扎着、矛盾着,而他,确实需要一个契机,要么在朝为官,要么隐于尘世之中。
1.2田园生活前期
在陶渊明创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后的两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好景不长,不过八十来天,便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了县令一职。此次离职使陶渊明彻底远离了官场生活,厌倦了浮沉官场的陶渊明辞官回乡,过上了真正隐居的日子。在几番的出仕与归隐之后,陶渊明最终身归田园,并且终身未出仕。
这一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赞美田园风光,歌颂农民的淳朴,具有强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这个时候的田园诗是其田园思想的重要转折期,与初试时期的矛盾相比,陶渊明田园生活初期的诗歌创作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厌倦官场生活,心向田园的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云: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陶渊明田园诗与其思想变化过程 2
1.1田园生活初试时期 2
1.2田园生活前期 3
1.3田园生活后期 5
第二章 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变化综合分析 7
2.1追求自由 7
2.2安贫乐道 8
2.3了悟生命 8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作为魏晋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陶潜,他的诗歌在沿袭前人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更加纯熟的境地,在农事诗的创作上,保留最初的古朴之风,又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将诗歌与生活融为一体,开创了新型的田园诗。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如此背景下,名士大多被卷入政治斗争,处于残酷环境中的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自然而然地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之中。当时隐逸之风伴随着道家思想的传播在士大夫之间兴起,所以大部分官员在“仕”的思想之外不乏“隐”的态度。首先将“隐”的态度付诸于实践的是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中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仕”两种思想,在他断断续续的13年官场生涯中,他逐渐对仕途失去信心,无法融入现实世界的他慢慢显现出了“出仕”的态度,心向田园,于是田园诗贯穿了陶渊明“入世”后的生活,说到底,正是他在“仕”与“隐”的纠结中造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其田园诗的成就。
第一章 陶渊明田园诗与其思想变化过程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无论是描写日常田园生活,歌颂田园自然风光,还是描写农民躬耕之苦,赞扬农民,同情农民等等。大多融入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心境上有一定的变化,不是单一的描写日常田园生活琐事,实际上是从最初的挣扎入世到最后的融入田园这一心理历程的变化。其思想的整体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田园生活初试时期、田园生活前期以及田园生活后期。
1.1田园生活初试时期
此时的陶渊明在桓玄所辖州府任职,生活上较为富裕,不愁吃穿,不久丁母离世他退职返乡。偶尔的“躬耕”成为陶渊明闲时的消遣,田园生活悠然舒适,但起初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决定做一名真正的隐士,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陶渊明进一步加强了躬耕自资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应运而生。
据《栗里谱》记载:“有《始春怀古田舍》诗,当时自江陵归柴桑,复适京都宅,忧居家,思湓城,故有《怀古田舍》也。”《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分为两首诗,两首诗均描写了田园风光,并将怀古遐想融于其中。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诗开头两句,旨在遗憾自己未早早躬耕,接着提及“屡空”的颜回,表明自己不在乎贫穷,抱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紧跟着描写清晨的自然风光,鸟儿鸣叫,冷风拂面伴随着花草的清香,即使此处人迹罕至,也不影响自由愉快的心境。想到曾经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中了然。此时又开始纠结于“出仕”、“入世”的选择,然而陶渊明并未完全决心归隐,心中升起愧疚的情绪。所以紧接着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流露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叹息。
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第二首诗开始写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很难付诸实践,接着又描写田间的劳动,由此不免想到古时“长沮、桀溺耦而耕”的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陶渊明一向视孔子为先师,希望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挣扎、焦虑,所以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古时隐士生活的遐想中,将古代那些高洁的隐士作为自己的楷模,借以表达自己不流于世俗的态度以及自己躬耕自资的决心,渐渐地融入“安贫乐道”的田园生活中。
从陶渊明的诗看上去他似乎是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是从字里行间中依然透露出他对世道的关心以及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并且这个时候的陶渊明还没有完全对自己的仕途失望,心中仍希冀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所以,这个时期的陶渊明思想上还处于“亦仕亦隐”的阶段,身在田园,心却在朝野,自己在“仕”与“隐”中不断挣扎着、矛盾着,而他,确实需要一个契机,要么在朝为官,要么隐于尘世之中。
1.2田园生活前期
在陶渊明创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后的两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好景不长,不过八十来天,便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了县令一职。此次离职使陶渊明彻底远离了官场生活,厌倦了浮沉官场的陶渊明辞官回乡,过上了真正隐居的日子。在几番的出仕与归隐之后,陶渊明最终身归田园,并且终身未出仕。
这一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赞美田园风光,歌颂农民的淳朴,具有强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这个时候的田园诗是其田园思想的重要转折期,与初试时期的矛盾相比,陶渊明田园生活初期的诗歌创作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厌倦官场生活,心向田园的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