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记者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挖掘【字数:9451】
摘 要所谓新闻即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活字印刷术还没发明之前纸媒便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记录了中国辉煌而又古老的文明。这种类型的报道方式在中国最早是宫廷内部的小报,进而发展到官员的奏章,然后便是檄文。新闻报道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从最初的古代帝王的用来愚民的统治工具到近现代革命,革命党人的宣传思想的阵地,继而又称为普通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纸媒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在中场英勇作战的则就是我们的纸媒记者们。以纸为媒介的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最初撰写这种类型文章的人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记者,不得而知。在悠长的岁月中新闻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存在,它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弭殆尽,相反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新闻信息传播这个行业越发的繁荣。然而正是由于新媒体行业的不断拓宽市场,致使传统的纸媒没有了往昔的辉煌。作为最古老和最传统的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纸媒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含义。万事万物其皆有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有新媒体的存在,记者获取新闻的渠道也变的越来越多,方式也层出不穷。新媒体在发展的同时以另外一种方式促进着传统纸媒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本次论文主要从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如何挖掘新闻入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第一章 新媒体下纸媒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的研究背景 2
第二章 纸媒记者使用新媒体的调查研究 3
2.1 课题研究对象 3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3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
3.1存在的问题 7
3.1.1报业传媒内部的观念 7
3.1.2外部的制约因素 8
3.2解决方案 8
3.2.1老一辈的纸媒记者的对策 8
3.2.2年轻一代纸媒记者的对策 9
结束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引 言
所谓记者,在英文中我们称之为“reporter”。“者”这个字是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解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人”。因此,记者,即是记的人。记的人又很多,但记者这个“记的人”却是非比寻常。在西方人们称之为“无冕之王”,在前苏联斯大林称呼记者为“社会活动家”,在我们中国毛主席则是称记者为“宣传家”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记者的地位有多高。这也表明记者确实非一般的“记的人”。众所周知有记者就会有新闻,新闻即是用事实说话,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专业规范。“记者”这一词汇虽然源于中国古代,但在把他用来泛指新闻工作者身上,则是要追溯到汉字传入日本。新中国成立前对于新闻工作者还有这“主笔”一称。这是一个主流报道和电视迅速让位于在搜集和发布新闻方面更为高效的新媒体的年代,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报纸和电视新闻不会消失。但是,在迅速变化的数字新闻世界中,他们将会变的较先前弱势,新闻报道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新闻的属性也正在被重构。而记者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的职业角色与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源结构规模化扩充,依赖分析工具进行网络数据和信息挖掘。[5]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纸媒记者获得消息的来源,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纸媒记者的发展,究竟该怎么利用这些信息或者说在保持新闻内容的价值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利用。正所谓“欲知山中事,必到此山来”,笔者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此研究可以对以后纸媒记者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章 新媒体下纸媒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的研究背景
从有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有信息的传播,那时候靠的是口口相传,传播范围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自从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人类的信息传播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有了纸张必定会有记录采写的人。皇帝有专门负责撰写诏书的侍从,而民间则有书生秀才。无论媒体的形态如何演变,最重要的问题的核心便是独立、原创、可信。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内传媒界还曾担忧并预测互联网将给新闻业带来两大变化:现存媒体化为乌有、专业新闻工作者化为泡沫。[1]但是,随着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手共进,以及亿万国人参与大众传播能动性的不断强化。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有了全方位,跳跃式的大发展,人民群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广泛、即时、须臾、不可或缺。但是,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才给纸媒记者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记者的时代,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的采集器,而应该是新闻的结点。[2]现如今不仅仅是报纸和商业电视在做新闻,新兴的在线新闻组织,非盈利的研究项目,公共广播电台,大学里的新闻组织,有市民参与的社区新闻网站,自媒体等。这些的发展无一不在刺激着纸媒记者的肾上腺素,如何挖掘新闻或是获取更好的新闻,比以往能动用的资源要更加的快捷和方便,同时也更加困难。由于报纸本身的性质今天的报纸只能是报道昨天的事。所以,当纸媒记者拿到新闻时思考的较以往更多,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也必须是独家的且有新闻价值的。笔者在报社实习的期间通过对报社的在编记者的访问与调查得到了一些关于如何挖掘新闻的消息,以及纸媒记者是否使用新媒体来获取相关的新闻进行研究,虽不甚严谨,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当前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对新闻的一般性理解,已经开始游离作为新闻业规范的以事实为核心的话语框架。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主观化、个性化与参与式的特征,新闻不再仅仅属于自上而下进行控制的传统新闻传媒机构的范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纸媒记者如何才能挖掘到有用的新闻正是关键的所在。
纸媒记者使用新媒体的调查研究
2.1 课题研究对象
江苏省兴化市兴化日报社在编记者38人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在编记者的调查研究来了解纸媒记者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如何挖掘新闻信息和选题线索。通过比较来表明在何种状态下纸媒记者更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8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8份。此次问卷主要是做有关纸媒记者是否会使用新媒体的工具进行新闻线索的把握和选题思路的构思。
主要内容有:
1.是否使用电话挖掘新闻信息
2.是否使用邮件来挖掘新闻线索
3.是否会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来挖掘新闻线索
4.是否使用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来获取新闻信息
5.是否会在视频网站上寻找相关的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
6.是否在社区/论坛上获得新闻线索
7.同行业间是否会有爆料或有相关消息的交流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第一章 新媒体下纸媒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的研究背景 2
第二章 纸媒记者使用新媒体的调查研究 3
2.1 课题研究对象 3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3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
3.1存在的问题 7
3.1.1报业传媒内部的观念 7
3.1.2外部的制约因素 8
3.2解决方案 8
3.2.1老一辈的纸媒记者的对策 8
3.2.2年轻一代纸媒记者的对策 9
结束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引 言
所谓记者,在英文中我们称之为“reporter”。“者”这个字是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解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人”。因此,记者,即是记的人。记的人又很多,但记者这个“记的人”却是非比寻常。在西方人们称之为“无冕之王”,在前苏联斯大林称呼记者为“社会活动家”,在我们中国毛主席则是称记者为“宣传家”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记者的地位有多高。这也表明记者确实非一般的“记的人”。众所周知有记者就会有新闻,新闻即是用事实说话,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专业规范。“记者”这一词汇虽然源于中国古代,但在把他用来泛指新闻工作者身上,则是要追溯到汉字传入日本。新中国成立前对于新闻工作者还有这“主笔”一称。这是一个主流报道和电视迅速让位于在搜集和发布新闻方面更为高效的新媒体的年代,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报纸和电视新闻不会消失。但是,在迅速变化的数字新闻世界中,他们将会变的较先前弱势,新闻报道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新闻的属性也正在被重构。而记者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的职业角色与工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源结构规模化扩充,依赖分析工具进行网络数据和信息挖掘。[5]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纸媒记者获得消息的来源,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纸媒记者的发展,究竟该怎么利用这些信息或者说在保持新闻内容的价值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利用。正所谓“欲知山中事,必到此山来”,笔者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此研究可以对以后纸媒记者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章 新媒体下纸媒记者如何挖掘新闻的研究背景
从有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有信息的传播,那时候靠的是口口相传,传播范围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自从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人类的信息传播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有了纸张必定会有记录采写的人。皇帝有专门负责撰写诏书的侍从,而民间则有书生秀才。无论媒体的形态如何演变,最重要的问题的核心便是独立、原创、可信。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内传媒界还曾担忧并预测互联网将给新闻业带来两大变化:现存媒体化为乌有、专业新闻工作者化为泡沫。[1]但是,随着以互联网为突破口的传播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手共进,以及亿万国人参与大众传播能动性的不断强化。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有了全方位,跳跃式的大发展,人民群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广泛、即时、须臾、不可或缺。但是,也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才给纸媒记者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在这个人人都能成为记者的时代,新闻记者不再是新闻的采集器,而应该是新闻的结点。[2]现如今不仅仅是报纸和商业电视在做新闻,新兴的在线新闻组织,非盈利的研究项目,公共广播电台,大学里的新闻组织,有市民参与的社区新闻网站,自媒体等。这些的发展无一不在刺激着纸媒记者的肾上腺素,如何挖掘新闻或是获取更好的新闻,比以往能动用的资源要更加的快捷和方便,同时也更加困难。由于报纸本身的性质今天的报纸只能是报道昨天的事。所以,当纸媒记者拿到新闻时思考的较以往更多,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也必须是独家的且有新闻价值的。笔者在报社实习的期间通过对报社的在编记者的访问与调查得到了一些关于如何挖掘新闻的消息,以及纸媒记者是否使用新媒体来获取相关的新闻进行研究,虽不甚严谨,同时也希望能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当前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对新闻的一般性理解,已经开始游离作为新闻业规范的以事实为核心的话语框架。而更加明显地呈现出主观化、个性化与参与式的特征,新闻不再仅仅属于自上而下进行控制的传统新闻传媒机构的范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纸媒记者如何才能挖掘到有用的新闻正是关键的所在。
纸媒记者使用新媒体的调查研究
2.1 课题研究对象
江苏省兴化市兴化日报社在编记者38人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在编记者的调查研究来了解纸媒记者在日常的新闻生产中如何挖掘新闻信息和选题线索。通过比较来表明在何种状态下纸媒记者更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8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8份。此次问卷主要是做有关纸媒记者是否会使用新媒体的工具进行新闻线索的把握和选题思路的构思。
主要内容有:
1.是否使用电话挖掘新闻信息
2.是否使用邮件来挖掘新闻线索
3.是否会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来挖掘新闻线索
4.是否使用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来获取新闻信息
5.是否会在视频网站上寻找相关的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
6.是否在社区/论坛上获得新闻线索
7.同行业间是否会有爆料或有相关消息的交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