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分析(附件)【字数:10772】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多年来,环境问题治理的重点都放在城市,因而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相对薄弱,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空白。农村并不像城市一样,有一套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并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因而,生活垃圾只能交给河海湖泊。城市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化工企业也在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垃圾也给农村的环境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造成当前农村环境严峻形势的问题有很多,本文主要是从法治视域的角度看待当前环境治理的不足,指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投入不足、缺少监管、法律空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动力机制、供需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约束机制、危机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加以认真应对。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4
2.1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4
2.2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 4
2.3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4
第三章 农村环境保护实证研究——以泰兴为例 6
3.1方法介绍 6
3.2农村环境保护中农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 6
3.3农村环境保护中政府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 7
第四章 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分析 9
4.1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 9
4.2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分析与完善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化工厂和随处可见的垃圾。虽然环境污染是农村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其严重影响却要求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不得不认真对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力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的目标。在这种大的政治环境下,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机制问题。2014年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很多与农村有关的条款,在新法颁布的环境下,我们就很有必要在法治视域下,重新审视农村环境治理机制。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着重点仍然放在治理已造成的污染,没有追本溯源,防患于未然。虽然理论上以及实践部门对农村环境恶化的表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基于对表象的认识不利于系统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学者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真知灼见的学习,结合新的政策要求以及法律规范,从法治视域的角度,重新看待现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方案,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治理机制,为农村环境治理寻找科学的依据。
1.2.2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村环境的治理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准。因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过程。同样,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因而研究农村的环境治理机制也是响应十八大的号召,走科学发展观的路线。同时,从法治的角度看待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也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综合来看,从法治角度研究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关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学者们的分析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从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的角度展开分析。王益谦、甘欣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中指出,由于我国对工业领域严重污染企业点源污染的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逐渐突出,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第二,从农村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的角度展开分析。[1]梁流涛、王岩在《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山东省王景河村为例》中认为,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村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而成的。[2]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更多种类数量的垃圾,而处理方式仍然十分传统,这些落后的处理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第三,从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角度展开分析。闫夏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性建议》一书中指出,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使得原本脆弱落后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3]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郝韦霞的《城乡断裂下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及自治对策――以河南省舞阳县为例》主要从社会结构性角度分析认为,现阶段城乡社会断层、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加剧更深层次的原因。[4]林潇潇《农村环境问题成因体系及对策浅析》从内生型成因、外源性成因两方面勾勒农村环境问题成因体系,指出现行农村行政管理机制及现阶段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是农村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5]
关于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途径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是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如曹飞在《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中指出,建立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制体系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保证。其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6]陈雷、张丽微在《浅议农村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中指出,由于农村环保机构不健全和政府能力有限,所以就必须发挥非环保组织的环保作用。[7]其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由于环保投资的回报率下,很难吸引投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农村环境问题的多源性、普遍性、累积性、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受到关注,但考虑到农村环境问题涉及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如何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并考虑一些新的因素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进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仍旧是必要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4
2.1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4
2.2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 4
2.3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4
第三章 农村环境保护实证研究——以泰兴为例 6
3.1方法介绍 6
3.2农村环境保护中农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 6
3.3农村环境保护中政府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 7
第四章 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分析 9
4.1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 9
4.2法治视域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分析与完善 10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化工厂和随处可见的垃圾。虽然环境污染是农村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其严重影响却要求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们不得不认真对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力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的目标。在这种大的政治环境下,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机制问题。2014年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很多与农村有关的条款,在新法颁布的环境下,我们就很有必要在法治视域下,重新审视农村环境治理机制。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着重点仍然放在治理已造成的污染,没有追本溯源,防患于未然。虽然理论上以及实践部门对农村环境恶化的表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基于对表象的认识不利于系统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外学者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真知灼见的学习,结合新的政策要求以及法律规范,从法治视域的角度,重新看待现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方案,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治理机制,为农村环境治理寻找科学的依据。
1.2.2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村环境的治理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准。因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过程。同样,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因而研究农村的环境治理机制也是响应十八大的号召,走科学发展观的路线。同时,从法治的角度看待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也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综合来看,从法治角度研究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关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学者们的分析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从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的角度展开分析。王益谦、甘欣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中指出,由于我国对工业领域严重污染企业点源污染的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逐渐突出,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第二,从农村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的角度展开分析。[1]梁流涛、王岩在《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山东省王景河村为例》中认为,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村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而成的。[2]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更多种类数量的垃圾,而处理方式仍然十分传统,这些落后的处理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第三,从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角度展开分析。闫夏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与政策性建议》一书中指出,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污染型企业向农村转移,使得原本脆弱落后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3]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郝韦霞的《城乡断裂下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及自治对策――以河南省舞阳县为例》主要从社会结构性角度分析认为,现阶段城乡社会断层、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加剧更深层次的原因。[4]林潇潇《农村环境问题成因体系及对策浅析》从内生型成因、外源性成因两方面勾勒农村环境问题成因体系,指出现行农村行政管理机制及现阶段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等是农村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5]
关于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途径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是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如曹飞在《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中指出,建立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制体系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保证。其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6]陈雷、张丽微在《浅议农村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中指出,由于农村环保机构不健全和政府能力有限,所以就必须发挥非环保组织的环保作用。[7]其三是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由于环保投资的回报率下,很难吸引投资,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
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农村环境问题的多源性、普遍性、累积性、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受到关注,但考虑到农村环境问题涉及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如何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并考虑一些新的因素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进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仍旧是必要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