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马嵬主题诗研究(附件)【字数:11489】

摘 要本文对异彩纷呈的马嵬诗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其思想价值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马嵬诗作为咏史诗的一种,深深根植于历史生活中,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叹中开出涂染现实墨彩的花朵,蕴含着中晚唐诗人对末世衰风的反思和哀悼之情。诗人们对马嵬之变的吟咏,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投入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情景中去,不论感性惋惜李杨的爱情故事,还是理性分析国家兴亡,都表现出诗人们对国家、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如今我们不妨和唐人一起回到历史的拐点,透视他们的复杂心态,同时也倾听士大夫群体的心声。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马嵬诗的内容 2
1.1马嵬诗的界定 2
1.2对杨贵妃的评价 2
1.2.1杨贵妃美色误国 2
1.2.2同情贵妃 3
1.3对玄宗的评价 3
1.3.1讽刺玄宗无能 3
1.3.2维护玄宗 4
1.4感性惋惜李杨爱情悲剧 5
1.5理性分析国家兴亡 5
第二章 诗人们复杂的情感 7
2.1杜甫的纠结 7
2.2李益的纠结 8
2.3刘禹锡的纠结 8
第三章 如何看待马嵬诗 10
3.1马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 10
3.1.1借景抒情 10
3.1.2卒章其志 10
3.1.3对比 10
3.1.4用典 11
3.2马嵬诗的意义和价值 12
结束语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马嵬诗作为晚唐时期盛行的诗歌题材,表现了诗人们对唐代盛衰的思考,寄托了诗人们的爱国之情。因此,诗人们咏叹安史之乱的盛衰巨变,以史为鉴,评述得失,将咏史诗当作警戒统治者的手段来改变积弱积贫的国势,振兴日益衰落的唐王朝。如果说中唐诗人还寄希望于兴复大唐盛业,那么晚唐诗人便更喜欢捕捉和关注具有悲凉色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惊心动魄的马嵬事变,绝代佳人杨玉环红粉成灰都成为他们反复吟咏的对象,诗人们关注现实的情感,在马嵬诗中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寄托内心深刻的感慨。
从本文品析的马嵬诗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可以了解唐人对马嵬之变的见仁见智,其艺术成就往往各擅其美。这些感时抚事、咏史怀古之作,独树一帜,把精妙的议论融入在生动的形象之中,如同闪耀着个性光彩的奇花异卉,为万紫千红的唐代咏史诗百花园增添了芳香。每一首马嵬诗都闪现着诗人们对历史的深情表述,回荡着作者心灵的深挚独白,释放出中晚唐咏史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第一章 马嵬诗的内容
1.1马嵬诗的界定
马嵬诗作为咏史诗的一种,是人们借晚唐时期马嵬之变来抒发感慨之作,一般唐人写马嵬诗,诗题或诗中都会提到马嵬二字,如李商隐的《马嵬》和罗隐的《马嵬坡》,即使在诗题和诗中没有提到马嵬,至少在诗中也会提到马嵬之变,如杜甫的《哀江头》和《北征》。由于马嵬诗或多或少都会提到李杨二人,所以本文将马嵬诗分为诗人们对李杨的评价、对李杨爱情的评价以及对国家的忧思这几类,分别分析马嵬诗的内容。
1.2对杨贵妃的评价
诗人们对杨玉环的遭遇大多怀有同情之心,哀其不幸,毕竟将唐朝衰落的罪责全部归于一位深处后宫的妃子并残忍将其缢死马嵬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评价杨妃的马嵬诗中同情其悲惨结局的占大多数,即使少部分诗人指责玉环美色误国,也对其怀有些许怜悯之心。
1.2.1杨贵妃美色误国
晚唐诗人罗隐在《马嵬坡》中指责杨妃美色祸国,他说“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诗人说绝色难得,又说不破中原就不是绝色,暗讽唐朝的衰败是因为杨贵妃美色误国,将祸乱的罪责归于杨玉环。可是后来在《帝幸蜀》中诗人又说“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来为杨玉环开罪,马嵬兵变时唐玄宗于马嵬坡忍痛缢死杨妃以塞天下人之口,才得平息祸乱,而这次唐僖宗再次酿成动乱,还有第二个杨玉环来当替罪羊吗?诗人故意让阿蛮即玄宗出来现身说话,告诫后人不要再埋怨杨妃了,以此表达诗人对玉环的同情。罗隐既将马嵬之变的罪责归于杨玉环,又为玉环开罪,实质上体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招致祸乱玉环难逃干系,但罪不至死。许多指责杨玉环美色误国的诗人们在写作马嵬诗时也都流露出对玉环的同情悲悯,后文对诗人复杂的情感再做深入分析。
1.2.2同情贵妃
大多数诗人对杨玉环之死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心,于濆的《马嵬驿》写的最为朴实真挚,他说“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这是作者常常往来于马嵬的所见所闻及感想,说自从贵妃被残忍屠杀后,百姓们都怕生女有杨玉环那样倾国倾城之貌,落得悲惨下场。即使是芙蓉花一般倾城的容貌也比不上秋日里的枯草,实质在说玉环纵有倾城之貌也比不上普通妇人方能安度此生,还不如嫁给一位普通平民,与深爱之人相守终身,白头偕老,也不要做那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不得善终。芙蓉花与秋草色,匹夫与皇帝,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为玉环的不幸蒙上了一层悲痛与凄凉的色彩。全诗用词浅显,自然真挚,字字句句流露出作者对玉环悲惨结局的悲怜与哀悼。
相较于于濆的《马嵬驿》,李益的《过马嵬》则是将杨妃的死更增添了许多无辜绝望之感,他说“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指责纵有“如云”的文武百官,在面对叛军和动乱时都束手无策,而让一个女人来承担所有的罪责,平息祸乱,杨贵妃冤死的泪痕即使是千年也抹不干。一边是束手无策的文武百官,一边是无辜承担所有罪责最终被残忍缢死的玉环,作者同样利用鲜明的对比,用无能的文武百官反衬玉环为国献身之凄凉,更添玉环临死前的绝望悲惨,表达诗人对其深切的同情悲悯。
即使杨贵妃与安史之乱有着必然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玄宗后期政治腐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大多数诗人们还是对她抱有同情之心,感叹其悲惨的结局。诗人们之所以对杨贵妃抱有同情,一是因为她虽然宠冠后宫,却没有政治野心,二是因为杨贵妃的死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众怒,平复了军心,且代君受过,转变了唐朝的危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不再责怪她美色误国,反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同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