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形象的微博传播(附件)【字数:11036】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介形态和交流方式随之变革,这不仅改变政治传播的呈现方式,也影响政治传播的呈现内容,推动政治传播走向新的高度。一直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中的领导人形象呈现标准化态势,我国的政治传播也相对严肃,缺少个性和态度。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为我国提供一个多元、互动、充满希望的政治传播空间。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技术的创新使得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领导人形象在微博平台的传播也一改中国传统刻板的宣传形式,用更诙谐、群众接受度更高的形式宣传政界人物,这一转变也代表将来我国的政治也会更加“接地气”。这篇文章就根据以上转变为前提,以中国领导人在微博上的形象塑造为根据,讨论新技术变革,自媒体盛行之下领导人形象呈现问题。本文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政治思维的转变,传播中心的转换。并结合现状和国外相关经验,指出了领导人形象传播潜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机制。
目 录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内容 1
1.3研究难点 1
1.4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从宣传到公关:政治思维的转变 1
2.1对政府领导公共形象的研究 1
2.2领导人的媒介形象 1
2.3领导人形象传播与政府形象传播的关系 3
第三章 传播过程中心的转换 4
3.1新媒体背景下中国领导者形象的构建 4
3.2通过多媒体平台全方位塑造领导人形象 4
3.3领导者的形象可以通过受众反馈来塑造 6
第四章 从红利到危机:完善机制与潜在风险应对 8
4.1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 8
4.2白宫的奥巴马形象 8
4.3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的劣势和应对方法 9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技术的革新也将会带来新的革命,从而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传播学的革命,更新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正随着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而更新。领导人形象传播的聚焦点“从实力政治向形象政治转移”。国家形象、政府形象、执政党形象、领导人形象从未像今天一样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新媒体和社会转型的时代为背景,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探讨了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新媒体中的媒介形象传播问题。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中国当下领导人形象的塑造,研究微博上领导人形象的呈现发展现状,出现的不足以及解决的对策。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领导人形象这一概念分析,再到新媒体背景下领导人形象的呈现概述,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发的思考,解决对策。
1.3研究难点
在研究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这一过程中,难点是影响领导人形象构建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无法做到每一方面都具体研究,范围太大。这一课题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转变传统的单向宣传模式从而真正的做到互动式的双向传播。
1.4研究方法
参与式研究法:跟踪了解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的历程,关注一些微博上的相关大V,和热门事件。
对比分析法:对比中外领导人形象传播的方式,找出不足,解决问题。
文献分析法:搜集资料,可以利用文献论证选题。
计量分析法:对数据分析研究完成论文研究。
综合法:对搜集的资料以及网络可利用的权威的资源进行分析,整合,运用到论文中。
第二章 从宣传到公关:政治思维的转变
2.1对政府领导公共形象的研究
政府公共形象广泛来说包括领导者的形象,这是政府职能部门向社会公众生产的“公有产品”之一。也就是说我们提及的领导者“公开形象”,也是指它的道德形象。现代领导形象的含义,即领导者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外在气质,执政理念,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形成的客观映像和评价[]。
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领导者是领导形象的来源;第二,在长期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我国国民对于领导形象的盲目崇拜或批判,形成了两极分化的严重态势。我国早期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政治级别体系和官方宣传系统,带有强制性和一元性,仅仅为党和政府的单面宣传,受众由于其知识文化水平不一,所以接受的水准不一,且传播效果一般。
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公关关系为特征的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能够给人以启迪。领导人公开形象的塑造,其症结在于怎么才能够用领导者本身的性格气质、人情塑造、处事方式这些内涵,去“征服”大众。领导人的公众形象,最为基础的,是对其“人品形象”的塑造[]。对公共价值理念及其精神的深入探讨,是建立在对于领导人的公开形象的认识和塑造管理方式,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同时,“公关”也正处于转型期中,中国政治领导人视觉形象建构的重要思维方式,令其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宣传”模式。
2.2领导人的媒介形象
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相对比较封闭。受封建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汉朝以来,以董仲舒“君权神授”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建国以来内地地区传统思想的相对禁锢,以及我国媒体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等多方共同作用,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模式相对单一化、模式化,甚至出现了过度神化的局面。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形象、增强政治合法性的执政理念都要更加受到重视。特别是习主席同志的形象建设,更是从党报媒体和政府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得到的转变。以前,大众传播背景下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一直趋于模板化,一般化的报道方式掩盖了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则发生了变化,我国国家领导者团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对于领导者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尤其发现了领导人形象在微博的广泛传播带来的重要影响。
新媒体尤其是互动性十分强的微博,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双向互动”传播。这与以往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单向接收”传播方式大相径庭。过去单一模板化领导者高大上的形象宣传,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预期。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党的新闻事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融入。我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图表11所示。
目 录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内容 1
1.3研究难点 1
1.4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从宣传到公关:政治思维的转变 1
2.1对政府领导公共形象的研究 1
2.2领导人的媒介形象 1
2.3领导人形象传播与政府形象传播的关系 3
第三章 传播过程中心的转换 4
3.1新媒体背景下中国领导者形象的构建 4
3.2通过多媒体平台全方位塑造领导人形象 4
3.3领导者的形象可以通过受众反馈来塑造 6
第四章 从红利到危机:完善机制与潜在风险应对 8
4.1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 8
4.2白宫的奥巴马形象 8
4.3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的劣势和应对方法 9
结束语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技术的革新也将会带来新的革命,从而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传播学的革命,更新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正随着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而更新。领导人形象传播的聚焦点“从实力政治向形象政治转移”。国家形象、政府形象、执政党形象、领导人形象从未像今天一样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新媒体和社会转型的时代为背景,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探讨了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新媒体中的媒介形象传播问题。
1.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中国当下领导人形象的塑造,研究微博上领导人形象的呈现发展现状,出现的不足以及解决的对策。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领导人形象这一概念分析,再到新媒体背景下领导人形象的呈现概述,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发的思考,解决对策。
1.3研究难点
在研究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这一过程中,难点是影响领导人形象构建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无法做到每一方面都具体研究,范围太大。这一课题的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转变传统的单向宣传模式从而真正的做到互动式的双向传播。
1.4研究方法
参与式研究法:跟踪了解领导人形象的微博呈现的历程,关注一些微博上的相关大V,和热门事件。
对比分析法:对比中外领导人形象传播的方式,找出不足,解决问题。
文献分析法:搜集资料,可以利用文献论证选题。
计量分析法:对数据分析研究完成论文研究。
综合法:对搜集的资料以及网络可利用的权威的资源进行分析,整合,运用到论文中。
第二章 从宣传到公关:政治思维的转变
2.1对政府领导公共形象的研究
政府公共形象广泛来说包括领导者的形象,这是政府职能部门向社会公众生产的“公有产品”之一。也就是说我们提及的领导者“公开形象”,也是指它的道德形象。现代领导形象的含义,即领导者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领导者的工作能力,外在气质,执政理念,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形成的客观映像和评价[]。
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第一,领导者是领导形象的来源;第二,在长期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我国国民对于领导形象的盲目崇拜或批判,形成了两极分化的严重态势。我国早期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政治级别体系和官方宣传系统,带有强制性和一元性,仅仅为党和政府的单面宣传,受众由于其知识文化水平不一,所以接受的水准不一,且传播效果一般。
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公关关系为特征的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能够给人以启迪。领导人公开形象的塑造,其症结在于怎么才能够用领导者本身的性格气质、人情塑造、处事方式这些内涵,去“征服”大众。领导人的公众形象,最为基础的,是对其“人品形象”的塑造[]。对公共价值理念及其精神的深入探讨,是建立在对于领导人的公开形象的认识和塑造管理方式,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的。同时,“公关”也正处于转型期中,中国政治领导人视觉形象建构的重要思维方式,令其在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宣传”模式。
2.2领导人的媒介形象
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相对比较封闭。受封建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汉朝以来,以董仲舒“君权神授”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建国以来内地地区传统思想的相对禁锢,以及我国媒体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等多方共同作用,中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模式相对单一化、模式化,甚至出现了过度神化的局面。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形象、增强政治合法性的执政理念都要更加受到重视。特别是习主席同志的形象建设,更是从党报媒体和政府媒体的传播模式中得到的转变。以前,大众传播背景下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一直趋于模板化,一般化的报道方式掩盖了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则发生了变化,我国国家领导者团队已经认识到新媒体对于领导者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尤其发现了领导人形象在微博的广泛传播带来的重要影响。
新媒体尤其是互动性十分强的微博,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双向互动”传播。这与以往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单向接收”传播方式大相径庭。过去单一模板化领导者高大上的形象宣传,显然不能满足大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预期。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党的新闻事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融入。我国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图表11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