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漫游之风与唐代诗歌(附件)【字数:9892】

摘 要在中国文坛上,不同的文学体裁在不同的时期大放异彩。唐诗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创作体裁,给中国的诗歌留下了数不尽的瑰宝。整体而言,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交通便利,为漫游创造了适宜的社会条件,加之文人内心的渴望,生发了多样的漫游形式,包括宦游、隐逸游、边塞游等形式。文人的漫游之举对唐代诗歌影响深远,具有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背景、丰富文学创作题材、促进唐代诗歌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等作用。
目 录
第一章 唐代文人漫游概况 1
1.1漫游 1
1.2文人漫游概况 1
第二章 文人漫游之风形成的原因 3
2.1文化原因 3
2.2政治稳定 3
2.3交通便利 3
2.4经济发达 4
第三章 文人漫游的方式 5
3.1宦游 5
3.2隐逸游 5
3.3边塞游 6
第四章 文人漫游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7
4.1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背景 7
4.2丰富文学创作题材 7
4.3促进唐代诗歌文学风格流派的形成 8
结束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唐代文人漫游概况
1.1漫游
“漫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它的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随意游玩”。单单从表面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漫游就是没有目的的游走,就好比王维在《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漫游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因为它的没有目的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漫游”一词的第一次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一》:“﹝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之后就在文献资料上见得较多了。如:唐代《旧唐书本纪第七》有“洎涤除金虎,再握璇衡,不能罪己以谢万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唐代诗人元结《漫酬贾沔州》诗曰“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其后宋代叶适《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既筦钱米,又知甲兵,本乞漫游,更叨烦委”;《宋史本纪第一》中“宋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明史》卷一百八十八也有记载“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冦也”等。
游历似乎是文人的天性,这不仅在于他们在游历的过程中往往能形成到不同的生命体验,欣赏大好河山,更在于他们想借由游历这一活动形式助力自己的仕途之路。不少文人都心有所向,以入仕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的志在宰相,以扶龙庭、保万民为己任,因此在游历的过程中,进京赶考,不远千里挪腾辗转;有些的人做了幕僚,游历天下;有些的人投笔从戎,功名只在马上取;还有些的人脱离红尘,以隐求仕。
1.2文人漫游概况
漫游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形式,古已有之。借助漫游经历,形成文学创作,则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早在东晋时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在山水田园之中获得人生的真谛与宁静。其创作的系列诗《饮酒》可视为山水诗发展的鼻祖,奠定了山水诗发展的基础。东晋之后,山水常常反映到诗文里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的经历。也因此,在开放的诗人的笔下,唐代时期的山水诗所容纳的内容越加丰富,表现的层次也愈加饱满,表现的形式则各有所长。在唐代开放、多元、包容的社会风气下,上至天子,下至平名百姓,莫不有着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文人也不例外,或是出于科举入仕,或是出于四处游历,增长社会认识,了解各地风物,亦或是出于前去某地做官的需要,因此大部分唐代的诗人都有过漫游的经历,比如诗仙李白的一生就几乎是在漫游的过程中度过的。众多的诗人漫游至祖国各地乃至国外,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据学者统计,李白有两次重要的漫游经历,前后相加大约为二十七年。诗圣杜甫也有着长达十三年的漫游经历,他在弱冠之年就开始自己的漫游,曾经三次漫游黄河与长江南北,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此外,张九龄、储光羲、裴迪、祖咏、常建等人的诗歌创作与其自身的漫游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见在唐代诗人的生活途程中几乎寻找不到不与“旅游”相关的经历。因此,在文学记载上,唐代诗人大多热衷漫游,在漫游的过程中也即兴创作了众多的山水诗。
入仕尽管是诗人选择漫游的一大原因,但还有诸多原因促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唐代诗人在大统一的大唐帝国的辽阔版图上,恣意漫游,往来穿行,诗人们彼此交游广泛,互相尊敬,互相唱和,达成忘形之交者众。比如王勃在他的《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说道“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正为此意。漫游不单单是字面上散漫的游历,其更强调的是远距离,长时间的游历,漫游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唐代慢慢发展成一种风尚。
漫游远距离和长时间的特点使得文人在选择漫游路线时,有丰富多样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中,根据出游的目的和景致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包括宦游、边塞游、隐游与闲游。但不论是哪一条游历的路线,不论诗中描写风光是否迥然各异,在诗人的笔下,读者们感受到的都是他们心中对这些奇妙景致最真实的感受与情感。以其中的体系较为庞大的边塞诗为例,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描写,颇有新意,流传至今。
漫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非唐代所独有,在历朝历代之中,都能找寻到它的身影。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却在唐代诗歌的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下,文人的漫游曾一度成为风尚,也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尤其促进了山水诗文的繁荣。其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加之诗歌本身的发展受限,漫游之风逐渐式微。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漫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思考价值。
第二章 文人漫游之风形成的原因
漫游并非一时兴起的意气之举,唐代诗人热衷于漫游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包括内在需求与外在条件。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加之我自身的阅读与思考,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2.1文化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