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叙事角度对微电影人物塑造影片浮萍的编剧阐述(附件)【字数:6949】
摘 要编剧在创作的时候,有很多技巧可以让剧本变得更加精彩,可以利用伏笔、延宕等手段使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人物的形象塑造有多种方式,从镜头、表演、光影诸多方面都是可以塑造的,本文重点分析叙事角度对人物的塑造作用。如果说,镜头、表演和光影对人物的塑造是外在的,那么内在的塑造更加重要,它不仅限于瞬间的刻画,而是需要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因此在一开始,从最根本的的剧情架构与情节设置就要想好如何对人物形象塑造,这是最根本有效的手段。本文是对《浮萍》这部影片的剧本创作,从叙事方式与剧情构架到情节设置与形象塑造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浮萍》的创作思想2
1.1选题原因2
1.2表现内容2
1.3美学特征3
第二章 《浮萍》的叙事方式4
3.1剧作主题4
3.2剧作中的抒情与叙事4
3.3剧作中的铺垫与结尾5
第三章 《浮萍》的人物形象塑造6
3.1人物的视觉造型6
3.2人物的动作6
3.3人物的语言7
总结8
结束语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前 言
随着整个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却日趋下降,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庞大的离婚群体,加上一些偶然因素,造成了很多不完整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着单亲或者再婚家庭的局面。然而,另一个事实是,不完整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造成的多层面的心理伤害。绝大多数原因就是父母没能处理好让孩子心理受到困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这部影片讲述孩子在听到父母离婚后如何渴望爱的心理路程。本片通过拍摄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希望能借此引发大家的共鸣,关注这种中国家庭的现状,关心孩子的问题,一起营造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第一章 《浮萍》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想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生活体验来创作出一个以中国家庭背景为故事的微电影剧本,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个中国特有的家庭故事展现给大家。剧本的创作是拍摄的前提,一个具有故事性和社会意义的剧本可以使微电影加分。而微电影是否把人物塑造成功也是成败的关键。在本影片塑造人物时极为强调逼近现实生活,但不是像纪录片一样拍摄纪实。作品中的每一个片断是对社会生活信息提炼和加工。影片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将人物的所作所为串成一个完整故事,丰富内涵,塑造出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感觉身边就有这样的存在。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利于主题深化,贴近生活而引发共鸣。
每个小孩的成长都见证了父母在婚姻里大大小小的争吵,父母可能愈吵愈爱,也可能愈吵愈没有感情直到离婚或者婚姻名存实亡,只是为了一句“为了孩子”。每天不开心积压在身上,却还要生活在一起,不停的争吵。家长在处理争吵时往往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的面前两人互相撕破脸。在小孩的心理会慢慢产生影响,孩子会自责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会怀疑爱情还可不可靠;会想我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此时在孩子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疑问,可是孩子是爱父母的根本不希望父母分开,孩子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一些大人看起来很幼稚的事。有时候我们也会说:与其让孩子一直看到互相指责谩骂、痛苦维系的父母关系,不如好聚好散,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分开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分开不代表父母不再爱孩子,而是要把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希望保留给孩子,让孩子可以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这也是我创作的最终目的。
1.2表现内容
剧本的故事背景为一个普通的底层的中国家庭,不仅要为挣钱烦恼也还要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烦恼的家庭,父亲高不成低不就,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经常酗酒,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家里只靠母亲养家糊口。3年级的小学生倪明调皮成绩忽高忽低,母亲希望他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他在学习上的费用。母亲经常与父亲为柴米油盐、孩子教育上争吵。母亲终于在一次父亲酗酒回家争吵后爆发,并且选择第二天离开家。孩子不希望母亲离开他,后来,竟然父亲母亲都离开了他,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在面对父母离开后没有心思学习,做出了不上学捡瓶子寻找父母的事。这个影片讲述着一个大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的生活琐事,突出社会矛盾,强调孩子内心需要关心。
1.3美学特征
家庭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里的成员更是组成家庭的重要部分,并且家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我们小组的影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就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这应该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这是一种平民美的影片,故事的主要背景就是中国人普通的现实生活,父亲教育的缺失,母亲的焦虑,孩子的失控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现状。所以在呈现形式上都是中国日常老百姓家的真实写照,通过戏剧的加工,直戳观众心灵,让观众感受到最真实的中国底层家庭现实生活的样子。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也能打动到观众,产生共鸣,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达到一种审美态度。
《浮萍》的叙事方式
2.1剧作主题
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与实践活动。艺术创作主要分为这三个步骤: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在创作过程中, 对于创作者而言,艺术作品创作思想情感,所要想要表现的内容,一般都是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实践经验中得来的或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所给与暗示。给与他的一种思想,一种灵感,让他在脑海里还未形成完整事件,经过一定素材积累,当作者需要时它就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从而赋予他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我构思的主题是来源自于我的生活体验中,自己对生活中人和事的感受。通过我自身对亲情的理解,从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然后去获取素材,塑造出人物形象,构思出故事情节。小时候,我常常看见父母在争吵,我会很害怕,很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在我小小的内心世界里是希望一家人是可以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家庭的争吵对于小孩而言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我想创作这部影片能够引起家长对孩子内心成长的关注,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要懂得一家人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在一起才是幸福。并且,我认为影视作品的主题越单纯、越明确、越直接越好,微电影更是如此。微电影主题的表达方式必须是直接的,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能有所代入。对于描写亲情这个主题是在我的心中逐渐明确和清晰起来之后,就逐渐成为了我创作的根本目的。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浮萍》的创作思想2
1.1选题原因2
1.2表现内容2
1.3美学特征3
第二章 《浮萍》的叙事方式4
3.1剧作主题4
3.2剧作中的抒情与叙事4
3.3剧作中的铺垫与结尾5
第三章 《浮萍》的人物形象塑造6
3.1人物的视觉造型6
3.2人物的动作6
3.3人物的语言7
总结8
结束语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前 言
随着整个现代社会物质与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稳定性却日趋下降,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庞大的离婚群体,加上一些偶然因素,造成了很多不完整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着单亲或者再婚家庭的局面。然而,另一个事实是,不完整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造成的多层面的心理伤害。绝大多数原因就是父母没能处理好让孩子心理受到困扰。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这部影片讲述孩子在听到父母离婚后如何渴望爱的心理路程。本片通过拍摄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希望能借此引发大家的共鸣,关注这种中国家庭的现状,关心孩子的问题,一起营造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
第一章 《浮萍》的创作思想
1.1选题原因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想通过自身的学习以及生活体验来创作出一个以中国家庭背景为故事的微电影剧本,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个中国特有的家庭故事展现给大家。剧本的创作是拍摄的前提,一个具有故事性和社会意义的剧本可以使微电影加分。而微电影是否把人物塑造成功也是成败的关键。在本影片塑造人物时极为强调逼近现实生活,但不是像纪录片一样拍摄纪实。作品中的每一个片断是对社会生活信息提炼和加工。影片用一个一个小故事将人物的所作所为串成一个完整故事,丰富内涵,塑造出了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感觉身边就有这样的存在。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利于主题深化,贴近生活而引发共鸣。
每个小孩的成长都见证了父母在婚姻里大大小小的争吵,父母可能愈吵愈爱,也可能愈吵愈没有感情直到离婚或者婚姻名存实亡,只是为了一句“为了孩子”。每天不开心积压在身上,却还要生活在一起,不停的争吵。家长在处理争吵时往往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的面前两人互相撕破脸。在小孩的心理会慢慢产生影响,孩子会自责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会怀疑爱情还可不可靠;会想我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此时在孩子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疑问,可是孩子是爱父母的根本不希望父母分开,孩子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做一些大人看起来很幼稚的事。有时候我们也会说:与其让孩子一直看到互相指责谩骂、痛苦维系的父母关系,不如好聚好散,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分开不是孩子的错、父母的分开不代表父母不再爱孩子,而是要把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希望保留给孩子,让孩子可以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这也是我创作的最终目的。
1.2表现内容
剧本的故事背景为一个普通的底层的中国家庭,不仅要为挣钱烦恼也还要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烦恼的家庭,父亲高不成低不就,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经常酗酒,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家里只靠母亲养家糊口。3年级的小学生倪明调皮成绩忽高忽低,母亲希望他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他在学习上的费用。母亲经常与父亲为柴米油盐、孩子教育上争吵。母亲终于在一次父亲酗酒回家争吵后爆发,并且选择第二天离开家。孩子不希望母亲离开他,后来,竟然父亲母亲都离开了他,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在面对父母离开后没有心思学习,做出了不上学捡瓶子寻找父母的事。这个影片讲述着一个大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的生活琐事,突出社会矛盾,强调孩子内心需要关心。
1.3美学特征
家庭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里的成员更是组成家庭的重要部分,并且家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我们小组的影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就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这应该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这是一种平民美的影片,故事的主要背景就是中国人普通的现实生活,父亲教育的缺失,母亲的焦虑,孩子的失控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现状。所以在呈现形式上都是中国日常老百姓家的真实写照,通过戏剧的加工,直戳观众心灵,让观众感受到最真实的中国底层家庭现实生活的样子。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也能打动到观众,产生共鸣,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达到一种审美态度。
《浮萍》的叙事方式
2.1剧作主题
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与实践活动。艺术创作主要分为这三个步骤: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在创作过程中, 对于创作者而言,艺术作品创作思想情感,所要想要表现的内容,一般都是从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实践经验中得来的或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所给与暗示。给与他的一种思想,一种灵感,让他在脑海里还未形成完整事件,经过一定素材积累,当作者需要时它就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从而赋予他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我构思的主题是来源自于我的生活体验中,自己对生活中人和事的感受。通过我自身对亲情的理解,从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然后去获取素材,塑造出人物形象,构思出故事情节。小时候,我常常看见父母在争吵,我会很害怕,很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在我小小的内心世界里是希望一家人是可以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家庭的争吵对于小孩而言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我想创作这部影片能够引起家长对孩子内心成长的关注,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要懂得一家人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在一起才是幸福。并且,我认为影视作品的主题越单纯、越明确、越直接越好,微电影更是如此。微电影主题的表达方式必须是直接的,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能有所代入。对于描写亲情这个主题是在我的心中逐渐明确和清晰起来之后,就逐渐成为了我创作的根本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