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头下的真实与故事叙暖冬的拍摄构思(附件)【字数:5756】
摘 要 纪录片,即纪录。它的核心即是真实,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真人真事,这四点构成了纪录片的生命。但是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是艺术的创作过程,而艺术的产生需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上灌入作者的主观思想,因为这样才能使作品的生命更加鲜明饱满。故事化叙事就是纪录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保证纪录片在真实的前提下,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用故事化叙述出来。同样的,为了增强纪录片的可观性和传播效果,传统的纪录片形式已经被打破,这就带来了纪录片一个新的矛盾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如何把握一个恰当的原则。而这次我们影片通过“环卫工作者”的生活为真实存在的真理,通过拍摄挖掘“故事”、“痛点”,将真理润华,使平淡无奇的骨干变得丰满起来。
目 录
创作说明
1.1创作背景 1
1.2创作意图 1
导演阐述 2
什么是纪录片 3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4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叙事” 6
纪录片在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8
结束语 9
致谢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创作说明
1.1创作背景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在前期的选题阶段,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所展现的深刻内涵会大于一个简单的微电影的拍摄。因为在纪录片中,演的成分占有的非常少,更能客观的展现事实。所以最终纪录片作为了我们拍摄的选题。
1.2创作意图
“山东一环卫工被撞身亡 10余车辆经过无人问津”、“两小伙殴打女环卫工”被路人暴打跪地求饶” 在网上,像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展现‘政府’的善良,“最美环卫工”“xxx机构送上温暖”这样的新闻每年也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怜悯弱者以情动人”的舆论狂欢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环卫工们最需要获得的公平职业对待,却没有得到切实关注,我们这次纪录片的目的就是想以客观平等的镜头展现他们的生活。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尊重环卫工这份职业。
导演阐述
作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导演和后期,影片中我将把采访和纪实拍摄作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为辅。并且在大环境的环卫工中将抓取典型人物进行拍摄,最后在用大环境下的环卫工人进行点题和结束(我们设想在南京各地找到20几位环卫工人举牌子告诉观众让大家保卫环境,平等的尊重这份职业)经过初期的了解和探访,我们接触到了第一个拍摄对象。他们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妻。在南京从事环卫工15年了,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770,是南京工资最低的保障。他们住在只有8平方米地下室里,每个月的房租有500块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上幼儿园的孙子。孩子的父亲在南京打工,母亲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这个家。第二个拍摄对象是一对母女,丈夫去世,母亲肚子抚养上高三的女儿,女儿现在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好大学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因为设备有限,因此我们拍摄的主要机器是单反、三脚架、话筒。拍摄时长定为半个月。前一星期主要围绕三个典型人物进行拍摄,从早到晚跟踪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后一星期会撒网式拍摄,每天在南京寻找环卫工拍摄典型的镜头画面。展现更多方面的环卫工工作者。方便让能观众平等客观的观看和了解环卫工工作者。
后期上,预计会剪成一部18分钟的纪录片,首先影片的开头展现南京大环境下的环卫工作者。然后放上三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以他们的独白为线索连接。最后点名主题,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尊重每一份职业!
最后,《暖冬》在纪录片的分类中,可以把其归纳为人文纪录片。因此《暖冬》全片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第三章 什么是纪录片
1926年2月, 约翰 格里尔逊把罗伯特弗拉哈迪拍的差别于摄影棚制作的影片叫做纪录片,然而约翰并没有给纪录片完整的下定义,因此这个时间点开始,对于纪录片是否可以虚构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歇过。而这种分歧主要围绕着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进行探讨。纪录片美学之父维尔托夫创立了“电影眼睛派”,它提倡精通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但是纪录片父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人为”真实”的扮演。两大之父的理论一直延续到如今,也成为了流派纷争的源头。更突出的时候是50年代的记录电影运动——“真实电影“运动与”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第四章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真实是什么?在纪录片的界限中如何去理解真实?而这也是无数导演求之不得的东西?人物采访?历史文献?社会调查?最后结合在一起不过是个假定性状态罢了。一个长达十五分钟的纪录片可以叫做为一个纪录片,吃饭、睡觉、上班,把一些镜头进行蒙太奇剪辑出来的影片也可以叫做纪录片。不同的是有趣还是无趣罢了。“我们相信,从这样自然状态下获取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比扮演的东西更好。自发的自然生产的姿态在银幕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电影具备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能力来提高传统形式的运动或者显得平稳光滑的节拍,那是一种以专断的矩形的特别展现的运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给了它极大尺码的套靴”这是在1932年,这是约翰 格里尔逊在当时的英国纪录片提出的纲领。这也是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的魅力,因为真实。在早期,我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要求和审美形态曾一度效仿直接电影的理论,“强调让主体说话”。在一些教科书上也对纪录片下过定义:以纪实画面语言为主,用非虚假、非扮演、非重要的实际形象组成节目形态。 但是单纯的纪实只是表面的真实。而如今,纪录片的完整定义,它所理解的真实是由千百万的实践者共同研究出来的。
纪录片<暖冬》表现的是大环境下环卫工作者的生活状态,这部纪录片在创作的时候,发挥了“现在进行时”的拍摄状态,陆续拍摄到环卫工的吃饭、工作、接孩子等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构成了《暖冬》纪录片丰富的素材,也为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纪录片的真实性还要现场捕捉到你不可能预料的事情,当然在拍摄前期,导演是需要预想你所需要拍摄的画面的,真看真想真记录。影片《暖冬》主要讲述三个环卫工作者的日常,他的真实是每一点普通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工作,下雨天要清扫落叶,住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没有母亲的孩子,生病的爷爷,去世的丈夫,上高三的女儿,一切一切的人、故事都不是造假的。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把这些琐碎真实的事情变成一部纪录片。
目 录
创作说明
1.1创作背景 1
1.2创作意图 1
导演阐述 2
什么是纪录片 3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4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故事性叙事” 6
纪录片在创作中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8
结束语 9
致谢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创作说明
1.1创作背景
“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在前期的选题阶段,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所展现的深刻内涵会大于一个简单的微电影的拍摄。因为在纪录片中,演的成分占有的非常少,更能客观的展现事实。所以最终纪录片作为了我们拍摄的选题。
1.2创作意图
“山东一环卫工被撞身亡 10余车辆经过无人问津”、“两小伙殴打女环卫工”被路人暴打跪地求饶” 在网上,像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展现‘政府’的善良,“最美环卫工”“xxx机构送上温暖”这样的新闻每年也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怜悯弱者以情动人”的舆论狂欢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环卫工们最需要获得的公平职业对待,却没有得到切实关注,我们这次纪录片的目的就是想以客观平等的镜头展现他们的生活。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尊重环卫工这份职业。
导演阐述
作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导演和后期,影片中我将把采访和纪实拍摄作为主要内容,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为辅。并且在大环境的环卫工中将抓取典型人物进行拍摄,最后在用大环境下的环卫工人进行点题和结束(我们设想在南京各地找到20几位环卫工人举牌子告诉观众让大家保卫环境,平等的尊重这份职业)经过初期的了解和探访,我们接触到了第一个拍摄对象。他们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妻。在南京从事环卫工15年了,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770,是南京工资最低的保障。他们住在只有8平方米地下室里,每个月的房租有500块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上幼儿园的孙子。孩子的父亲在南京打工,母亲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这个家。第二个拍摄对象是一对母女,丈夫去世,母亲肚子抚养上高三的女儿,女儿现在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好大学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因为设备有限,因此我们拍摄的主要机器是单反、三脚架、话筒。拍摄时长定为半个月。前一星期主要围绕三个典型人物进行拍摄,从早到晚跟踪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后一星期会撒网式拍摄,每天在南京寻找环卫工拍摄典型的镜头画面。展现更多方面的环卫工工作者。方便让能观众平等客观的观看和了解环卫工工作者。
后期上,预计会剪成一部18分钟的纪录片,首先影片的开头展现南京大环境下的环卫工作者。然后放上三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以他们的独白为线索连接。最后点名主题,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尊重每一份职业!
最后,《暖冬》在纪录片的分类中,可以把其归纳为人文纪录片。因此《暖冬》全片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第三章 什么是纪录片
1926年2月, 约翰 格里尔逊把罗伯特弗拉哈迪拍的差别于摄影棚制作的影片叫做纪录片,然而约翰并没有给纪录片完整的下定义,因此这个时间点开始,对于纪录片是否可以虚构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歇过。而这种分歧主要围绕着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进行探讨。纪录片美学之父维尔托夫创立了“电影眼睛派”,它提倡精通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但是纪录片父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人为”真实”的扮演。两大之父的理论一直延续到如今,也成为了流派纷争的源头。更突出的时候是50年代的记录电影运动——“真实电影“运动与”直接电影“运动。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第四章 结合《暖冬》分析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真实是什么?在纪录片的界限中如何去理解真实?而这也是无数导演求之不得的东西?人物采访?历史文献?社会调查?最后结合在一起不过是个假定性状态罢了。一个长达十五分钟的纪录片可以叫做为一个纪录片,吃饭、睡觉、上班,把一些镜头进行蒙太奇剪辑出来的影片也可以叫做纪录片。不同的是有趣还是无趣罢了。“我们相信,从这样自然状态下获取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比扮演的东西更好。自发的自然生产的姿态在银幕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电影具备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能力来提高传统形式的运动或者显得平稳光滑的节拍,那是一种以专断的矩形的特别展现的运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给了它极大尺码的套靴”这是在1932年,这是约翰 格里尔逊在当时的英国纪录片提出的纲领。这也是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的魅力,因为真实。在早期,我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要求和审美形态曾一度效仿直接电影的理论,“强调让主体说话”。在一些教科书上也对纪录片下过定义:以纪实画面语言为主,用非虚假、非扮演、非重要的实际形象组成节目形态。 但是单纯的纪实只是表面的真实。而如今,纪录片的完整定义,它所理解的真实是由千百万的实践者共同研究出来的。
纪录片<暖冬》表现的是大环境下环卫工作者的生活状态,这部纪录片在创作的时候,发挥了“现在进行时”的拍摄状态,陆续拍摄到环卫工的吃饭、工作、接孩子等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构成了《暖冬》纪录片丰富的素材,也为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纪录片的真实性还要现场捕捉到你不可能预料的事情,当然在拍摄前期,导演是需要预想你所需要拍摄的画面的,真看真想真记录。影片《暖冬》主要讲述三个环卫工作者的日常,他的真实是每一点普通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工作,下雨天要清扫落叶,住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没有母亲的孩子,生病的爷爷,去世的丈夫,上高三的女儿,一切一切的人、故事都不是造假的。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把这些琐碎真实的事情变成一部纪录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