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大众传播学意义初探

指导教师 邵天松 摘 要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并传承延续到了今时今日。端午节的传播、继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本文以端午节为研究对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端午节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变化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对当今社会带来正负面效果,端午节的现状并就其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等方面,重点对端午节的传播和传承进行深度地探讨与思考。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进行端午节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动员,不断丰富更新端午节的内涵,使其适应当代社会。同时,阐明了大众传播学的合理运用对传播端午节的重要意义,由此延伸出如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从而振兴中华,让我国的节日文化走向世界。摘 要 Ⅰ
目 录
ABSTRACT Ⅱ
绪论 1
第一章 端午节的传播内容 4
1.1端午的起源 4
1.2端午的节俗 4
1.3端午节俗在传承中变异 5
第二章 端午节传播形式的变化 6
2.1端午节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6
2.2端午节的群体传播 6
2.3端午节的组织传播 7
2.4大众传播成为端午节的主要传播形式 7
第三章 端午文化的传播效果 10
3.1端午节在传播过程中的正面效果 10
3.2端午节因传播不当产生的负面效果 11
第四章 端午节的未来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12
4.1端午节在我国发展的难题 12
4.2传承端午节的策略 12
4.3对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借鉴意义 13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局面下,许多传统节日似乎并不受大家的重视,不少节日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更热衷于过一些洋节。然而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代表,是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载体,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意识,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承载着民族之魂,维系着文化之根。2005年,韩国成功申请了江陵端午祭为“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我国的热议,人们和政府都意识到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国务院又将端午节列入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端午节的传播、继承和发扬,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国家、媒体、各项机构、社会及个人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对公众进行端午节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动员,从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兴中华。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端午节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涵和魅力,是召唤人们文化归乡的源头和动力,具有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端午节是传统节日的象征,其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动态传播,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端午节所传播和发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仍有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本文旨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端午节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变化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对当今社会带来正负面效果,对端午节的传播和传承进行深度地探讨与思考,并就其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诠释出新的内涵和意义。
三、前人研究概述
关于端午节的研究,大多数成果都集中在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古往今来亦不乏对此研究讨论的著作。最早的文献见之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此后晋代的周处,南朝梁的吴均,北宋的沈括,清代的富察敦崇,现代的杨琳、萧放、赵东玉等等,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继承和思考。
谭绍兵先生的《端午节》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强的特点。本书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书中旁征博引,引据考典,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发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境界,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并揭示其存在的历史必然和意义。
刘晓峰先生的《端午》一书主要讨论端午的起源、节俗,并对端午进行了多侧面的考察。本书告诉我们,端午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在某一时代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同时也讨论了端午节的现在与将来,即端午节的存在意义与节日文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传播学方面的著作有: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从而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书中论述的重点是大众传播。
李苓和徐沛编著的《大众传播学通论》从传播与传播学、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的控制研究、信息的交流与符号理论、传播媒介及其媒介理论、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理论与方法等角度介绍了大众传播体系本身及其与社会其他建构体系的关系。
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论文有:高丙中的《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通过对端午名称的阐释以及节日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表明端午节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传统节日,借助“文化认同”阐明复兴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楼圆玲的《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通过从大众传媒对社会遗产传承的功能,其媒介特性对端午节传承的影响,其议程设置功能对端午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等角度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及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提出策略与建议。
关于这方面的期刊也有不少,森茂芳的《论民族年节的传播学意义及其社会整合功能》认为民族年节是一种历史最古老,文化最深厚,社会传播功能最强大,最具历史与社会的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作者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民族年节加以全面的阐述和解释,同时对当代“年节”现象与文化艺术活动现象进行分析。
苗瑞的《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播媒介分析》中提到建立民族传播学要依赖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现象和规律对于建立我国的民族传播学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将民俗节日看作是民族文化传播文本,运用了传播学的知识深刻分析了民俗节日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它的特性,并以研究众多民俗节日为基础,将民俗节日文化传播中的传媒分为三大类,希望能够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信息,建构民族传播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0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