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春影片对大情感观念及行为的影响(附件)【字数:12636】
摘 要本文从当代青春影片会给大学生带来的具体影响出发,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来对整篇文章作出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当代青春影片会对大学生造成的具体影响,将按以下思路展开首先对青春影片进行概念界定并总结归纳出中国当代青春影片的特征,其次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青春影片对当今大学生具体造成了哪些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影响的研究与思考,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电影人能够提升电影作品本身的质量,创作出更多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影片。相关部门能够积极面对当代青春电影作品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努力研究,并且早日出台相关的整体约束办法。同时,这些部门还应加强引导,督促学校和媒体各自担负起责任来。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发挥这类作品的积极作用,达到更好地引导当今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目的。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青春影片的概念和特征 2
1.1青春影片的概念 2
1.2青春影片的特征 2
第二章 青春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 4
2.1正面影响 4
2.2负面影响 6
第三章 对青春电影作品的思考 10
3.1提高青春影片的质量 10
3.2注重青春影片的效率 11
3.3加强对青春电影作品的监管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每一代人由于各自的成长阅历不同、集体记忆不同,使得他们对文艺作品的喜好各不相同。在文学艺术大发展的今天,这种需求被文艺产品制造所满足,青春电影作品就是文艺作品需求市场细分化的结果。在国产电影迅速大发展的背景下,自2013年以来,中国银幕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春热潮”,尤其以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代表。当今大学生,他们身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捷,更能快速地获取电影作品。当代青春电影作品极富多元化,然而这类作品在实际市场运营过程中,往往都会轻视社会价值却更看重经济效益。相应的,这也就造成了这类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影响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当代青春影片对大学生的情感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一章 青春影片的概念和特征
1.1青春影片的概念
所谓青春影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电影作品的主题是有关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一些生活感受和思考;二是拍摄的作品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作品。当然,这两者经常互通,因为同龄人的故事显然更能吸引同龄人。但也不是完全重合,比方说这部经典的电影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部青春影片,描写的是一批处于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但是从受众方面来说则是一部面对成年人的作品,寄托的是一批同样童年生活在特殊年代的成年人对自己人生的回忆和总结。与之同理,一些青春电影虽然内容并非是以青少年为主,但实际上却瞄准的是青少年市场,如美国科幻电影《指环王》,这些类型的影片都可以被视为是青春影片。
路易斯贾内梯曾讲到:“许多类型片是针对一部分特定观众的,青春片通常是针对青少年。”如此看来,青春片是以描绘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活为内容,将他们主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以及表达对异性的爱慕和好奇加以展现。当然,以我国目前的文化环境来看,一般青春影片是指以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为影片创作的主要基调,或者以当代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电影作品,如《致青春》、《初恋这件小事》、《何以笙箫默》、《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早些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流星花园》等。
1.2青春影片的特征
阎景翰在其主编的《写作艺术大辞典》中,对于青春电影的特征进行了这样的总结:“细腻地描绘青少年的生活,用带有抒情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主人公的未成年生活,展现少男少女的理想、活力和青春期的心理。”二零一二年,电影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来自台湾的影片的热播,无疑带动了一股电影市场有关于青春片的热浪。而在这之后,不管是二零一三年热映的《致青春》,还是二零一四年上映的影片《匆匆那年》,一五年的《左耳》也好,一六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也罢,以及去年上映的《十七岁的雨季》等,这些国产电影都塑造了令人深刻的青年形象。青春电影作品,主要是以青年人为题材,自然而然的,受众就以年轻一辈居多,它的最大特性要数这类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青年文化。
回顾当代青春题材的影片,假如用青春主题来概括20世纪后半世纪中国部分青春电影的某种发展流变的话,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致上经历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早期的青春电影具有革命性,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战火中的青春》中的主人公雷振林等等,这些人物都笼罩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氛围之下。虽高喊着“青春万岁”, 但他们坚信:只有为革命的青春才具有意义。青春残酷、反抗性方面,其实在早期的第六代电影中还是发自真诚的。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作品就是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讲:“虽说它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近些年来,此类电影却越来越缺少了反抗的色彩,不仅消费青春,且越来越世俗化。像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同桌的你》等等。
第二章 青春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儿童时期是接受单向的教育培养,也即成年人说什么、教什么,儿童就会接受什么,即便有质疑,他们也会因为自身经验的原因而绝大部分接受。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乃至是当代大学生,在他们逐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就会进入反思期,也即通常所说的叛逆期。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于道德方面,一些成年人的行为和社会上的现象会对他们既有的道德观形成较为巨大的冲击,他们会怀疑自己接受教育后所形成的道德观,这一时期才是决定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分水岭。
青春影片依靠自身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友好度,往往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成为这个群体当中的热点。伴随着更加深化地讨论、分析等,一些个别的热门作品甚至会受到他们的狂热追捧。因为这种契合度的原因,青春影片往往会对大学生在有关道德观念方面的培养和巩固起到重要的作用。观影者在观看某些青春影片时,会被主人公的一些“舍小义取大义”的思想行为和那些他们一生到死都在坚持的信仰所深深震撼,这无疑会给观影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兴起的青春电影尚未接受足够的时间考验,但早些年的青春片却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战火中的青春》。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在一次战斗中,女扮男装的高山冒着生命危险,将排长雷振林救出,自己却身负重伤。后来,雷振林发现了高山的身份,萌生了爱意,革命的情谊把两人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们一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青春之歌》中讲述了知识分子林道静在面对爱情与革命的抉择中,如何不断克服软弱,舍小义而成就大义,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女战士。此外《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们的田野》等也都是讲述了一段激励人心,有利于人们成长的故事。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青春影片的概念和特征 2
1.1青春影片的概念 2
1.2青春影片的特征 2
第二章 青春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 4
2.1正面影响 4
2.2负面影响 6
第三章 对青春电影作品的思考 10
3.1提高青春影片的质量 10
3.2注重青春影片的效率 11
3.3加强对青春电影作品的监管 12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 言
每一代人由于各自的成长阅历不同、集体记忆不同,使得他们对文艺作品的喜好各不相同。在文学艺术大发展的今天,这种需求被文艺产品制造所满足,青春电影作品就是文艺作品需求市场细分化的结果。在国产电影迅速大发展的背景下,自2013年以来,中国银幕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春热潮”,尤其以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代表。当今大学生,他们身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捷,更能快速地获取电影作品。当代青春电影作品极富多元化,然而这类作品在实际市场运营过程中,往往都会轻视社会价值却更看重经济效益。相应的,这也就造成了这类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影响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当代青春影片对大学生的情感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一章 青春影片的概念和特征
1.1青春影片的概念
所谓青春影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电影作品的主题是有关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一些生活感受和思考;二是拍摄的作品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作品。当然,这两者经常互通,因为同龄人的故事显然更能吸引同龄人。但也不是完全重合,比方说这部经典的电影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部青春影片,描写的是一批处于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但是从受众方面来说则是一部面对成年人的作品,寄托的是一批同样童年生活在特殊年代的成年人对自己人生的回忆和总结。与之同理,一些青春电影虽然内容并非是以青少年为主,但实际上却瞄准的是青少年市场,如美国科幻电影《指环王》,这些类型的影片都可以被视为是青春影片。
路易斯贾内梯曾讲到:“许多类型片是针对一部分特定观众的,青春片通常是针对青少年。”如此看来,青春片是以描绘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生活为内容,将他们主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以及表达对异性的爱慕和好奇加以展现。当然,以我国目前的文化环境来看,一般青春影片是指以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为影片创作的主要基调,或者以当代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电影作品,如《致青春》、《初恋这件小事》、《何以笙箫默》、《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早些年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流星花园》等。
1.2青春影片的特征
阎景翰在其主编的《写作艺术大辞典》中,对于青春电影的特征进行了这样的总结:“细腻地描绘青少年的生活,用带有抒情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主人公的未成年生活,展现少男少女的理想、活力和青春期的心理。”二零一二年,电影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来自台湾的影片的热播,无疑带动了一股电影市场有关于青春片的热浪。而在这之后,不管是二零一三年热映的《致青春》,还是二零一四年上映的影片《匆匆那年》,一五年的《左耳》也好,一六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也罢,以及去年上映的《十七岁的雨季》等,这些国产电影都塑造了令人深刻的青年形象。青春电影作品,主要是以青年人为题材,自然而然的,受众就以年轻一辈居多,它的最大特性要数这类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青年文化。
回顾当代青春题材的影片,假如用青春主题来概括20世纪后半世纪中国部分青春电影的某种发展流变的话,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致上经历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早期的青春电影具有革命性,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战火中的青春》中的主人公雷振林等等,这些人物都笼罩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氛围之下。虽高喊着“青春万岁”, 但他们坚信:只有为革命的青春才具有意义。青春残酷、反抗性方面,其实在早期的第六代电影中还是发自真诚的。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作品就是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讲:“虽说它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近些年来,此类电影却越来越缺少了反抗的色彩,不仅消费青春,且越来越世俗化。像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同桌的你》等等。
第二章 青春电影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
人的品德的形成,在儿童时期是接受单向的教育培养,也即成年人说什么、教什么,儿童就会接受什么,即便有质疑,他们也会因为自身经验的原因而绝大部分接受。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乃至是当代大学生,在他们逐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就会进入反思期,也即通常所说的叛逆期。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于道德方面,一些成年人的行为和社会上的现象会对他们既有的道德观形成较为巨大的冲击,他们会怀疑自己接受教育后所形成的道德观,这一时期才是决定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分水岭。
青春影片依靠自身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友好度,往往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成为这个群体当中的热点。伴随着更加深化地讨论、分析等,一些个别的热门作品甚至会受到他们的狂热追捧。因为这种契合度的原因,青春影片往往会对大学生在有关道德观念方面的培养和巩固起到重要的作用。观影者在观看某些青春影片时,会被主人公的一些“舍小义取大义”的思想行为和那些他们一生到死都在坚持的信仰所深深震撼,这无疑会给观影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兴起的青春电影尚未接受足够的时间考验,但早些年的青春片却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战火中的青春》。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在一次战斗中,女扮男装的高山冒着生命危险,将排长雷振林救出,自己却身负重伤。后来,雷振林发现了高山的身份,萌生了爱意,革命的情谊把两人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他们一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青春之歌》中讲述了知识分子林道静在面对爱情与革命的抉择中,如何不断克服软弱,舍小义而成就大义,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女战士。此外《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们的田野》等也都是讲述了一段激励人心,有利于人们成长的故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