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谣言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机制(附件)【字数:10128】

摘 要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推陈出新,微信类社交软件的大量涌现使得自媒体从业者将传播重心由面向大众的微博、博客转向了相对私密、以熟人为传播媒介的微信朋友圈。而朋友圈的私密性所导致的传播闭塞会使致使不实信息获得空前的传播土壤。在公权力(行政、司法)信息透明、公开化进度缓慢的当下,权力机关、人士公信力旁落,热点事件发生后,微信朋友圈中总会立即产生很多旨在挑起分裂、仇恨的“恶意谣言”,由于朋友圈特有的熟人传播方式,在其中传播的“恶意谣言”一来难以发现,二来难以治理,所以本文将在奥尔波特的谣言分类与传播理论基础上对微信朋友圈中恶意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力求在新媒体时代将旨在挑起分裂仇恨的恶意谣言扼杀在传播之初,使微信这样的新时代熟人传播媒介成长为正常的传播系统而非沦为各类谣言的温床。
目录
网络恶意谣言的由来 3
基础:谣言 3
升级:恶意谣言 3
改变:微信朋友圈谣言 3
当恶意谣言遇上朋友圈 4
第二章 微信朋友圈恶意谣言的分类 4
3.1 朋友圈中的恶意政治谣言 5
朋友圈中的恶意分裂谣言 6
第三章 微信朋友圈恶意谣言的传播 6
2.1 从两则军队谣言看朋友圈恶意谣言的造、传谣动机 7
2.2 朋友圈恶意谣言的生命周期 7
2.3 朋友圈恶意谣言对信息的歪曲原理 8
2.4 从强关系网的构建理解朋友圈恶意谣言主体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章 微信朋友圈恶意谣言的治理和防御10
参考文献 11
第一章 微信朋友圈恶意谣言的由来
1.1 基础: 谣言
何为谣言?按照《谣言》作者凯斯.桑斯坦的说法,谣言指“某些尚未被证明真伪,却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的言论,其可信度不是因为人们又直接的证据而是因为别人也对其信以为真” 。谣言公式:R(谣言威力)=I(事件重要性)xA(信息模糊度)
1.2 升级: 恶意谣言
以未被证明却因为他信则信的谣言模型中细化出“以挑起分裂仇恨”为目的的恶意谣言后,从传播媒介角度就能清楚的发现,按照同样来自桑斯坦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兴起并被传播,是因为谣言与相信谣言的人已有的信念相吻合,并且能够被这些人接受”理论,对恶意谣言感兴趣者往往也具有相对明显的偏见信念,那么相比一般的谣言讨论人群,恶意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尤其实在涉及政治和重大事件之类新闻热点的背景下,具有具体目标和情绪宣泄对象的恶意谣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不亚于新闻事件本身。
1.3 改变: 微信朋友圈谣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主打的新时代即时通信应用,活跃用户人数于2016年年底超过8亿,相比于仅拥有3.1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而言,微信的传播覆盖面显然更胜一筹,甚至可以断言,以熟人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微信平台其实已经成为了新媒体、自媒体传播的全新阵地。而微信的朋友圈虽然在形式上与微博类似,却在受众与效果上大相径庭:微信朋友圈与其说是网络社交圈更不如说是现实熟人圈,而熟人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成本微乎其微,在传播行为零成本、无代价的朋友圈氛围下,亲人、朋友、同事之间宁可转发谣言,也不愿意错过与熟人分享有价信息的机会,从而助推了谣言的蔓延。从传播效果角度上看则更是如此,朋友圈与微博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澄清的运行情况,对于微博来说,信息模糊的虚假消息经过众多具有平等话语权受众的各类传播行为后,会走上自我澄清的道路,逐渐趋于明晰和理智,而微信朋友圈作为私密软件中的社交模块,其不与公共开放的特点会导致信息的自我纠错与净化无法进行,以至于谣言反复出现从而加深错误印象。聚集在谣言话题中的朋友、同事、亲人在参与由熟人传播而来的谣言讨论时的行为时常是非理性的,那么这样带来的群体极化与从众瀑流会导致参与该话题的人群进入排斥新信息与不同意见的状态,这样谣言针对的事件真相就无法通过自由信息交流而水落石出,讨论方向失控加之朋友圈中闭塞群体拒绝吸收更广泛的渠道的信息,朋友圈谣言就会像疯狂复制且拥有完整逻辑的程序病毒一样感染整个庞杂的社交网络。
1.4 当恶意谣言遇上微信朋友圈
恶意谣言加之朋友圈的熟人传播方式 ,其或有目的性或是非理性的攻击加之抱有明显偏见思想的推波助澜,将会对微信朋友圈媒体传播生态产生重大威胁。尤其是借助了熟人关系网络后,一些非理性的、针对所厌恶人群的恶意谣言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认同,人们会认为这些谣言是“我朋友”、“我同事”、“我亲戚”所亲身经历或是通过特别渠道所得到的信息,产生与我相关或感同身受的想法。所以相比于来源不明的网络恶意谣言,这些出自或转发自熟人的恶意谣言更能让人在感情上产生信任与传播冲动。尤其是在多个朋友圈相互联结,信息圈相互覆盖的情况下,谣言的出现频率不断提升,让处于社交网络中的人产生“周围的人都说这件事,那么它必然是真的”这样的错觉,根据古斯塔夫勒庞提出的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将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中,熟人之间的恶意谣言经过了广泛传播,往往已无法再通过利益无关者的理性分析进行有效辟谣而被冠以“民意”去影响整个舆论方向,使得偏向情绪宣泄而不是理性表达的氛围不断扩散,极化与瀑流效应将使熟人之间的讨论方向由偏颇转向极端,例如激化民族矛盾或者地域歧视的极端言论便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朋友圈变为乌烟瘴气的恶意聚集地。
第二章 微信朋友圈恶意谣言的分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3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