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附件)【字数:12595】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也逐步走向世界的前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农业越来越显示了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内部推动和外部需求的双重拉动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增速明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益多元化,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增加。我国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金匮乏、政策支持不足、投资人才短缺、对外投资风险加大等问题,如何保障我国农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稳定持续的发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国对外直接农业企业的背景情况,总结了中国农业现状,并指出了中国农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存在问题,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农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财政对农业支出越多则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也越多、东道国政治风险指数越低越有利于我国投资、人均国民收入越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我国投资,最后结合实证结论提出政府应从资金、保障机制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企业也从自身和规模角度出发增强竞争力、对于境外的农企来说应根据投资国的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投资战略的对策。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第二章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 5
2.1 农业对外投资规模比重偏低 5
2.2 投资地区集中于亚、非、欧等国家 6
2.3 农业投资行业领域逐步扩大 6
第三章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8
3.1企业缺乏资金、专业人才和投资经验 8
3.2农业企业竞争力较弱 9
3.3政策支持不足等制约农业对外投资 10
3.4投资国产业保护政策的壁垒 10
3.5国外投资环境的不稳定约束我国投资发展 10
第四章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
4.1指标选取与理论假设 12
4.2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2
4.3实证分析 13
4.4结论 15
第五章 促进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16
5.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16
5.3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16
5.4适时调整投资策略 16
5.5加强保障机制的建设 17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人口大国,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具有自身优势的制造业国家,2014年中国经济总产值突破1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深化,中国沿袭了世界各地的趋势,外商投资的脚步逐步扩大。纵观我国主要行业情况,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的基础行业,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民生情况,因此成为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的话题,因此对其的投资便成为我国目前首要的工作项目。
自从“走出去”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国内市场的紧张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必须开展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加大了农业对外投资,但实际数据表明,我国农业投资规模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明显不足,项目规模落后于矿产和工业之类的热门行业,也明显落后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从国际变化上看,发展已逐步形成国际化潮流,我国扩大对其的投资便是顺应时代潮流;根据中国工业的情况,农业投入有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短缺;从市场行情上看,国外市场比我国市场更广阔,对其投资能够寻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从而占领市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效益的整体良好以及国际资源优化配置进程的加快,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紧张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快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投资合作的步伐。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农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让我国农企对国外投资的概况有更清晰的了解,并从这些问题中分析影响农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问题和因素的研究制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我们进行后续的分析很有必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更是加速增长,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经济水平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在鼓励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与风险,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1.2.1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在海默(1976)和金德尔伯格(969)的垄断优势理论中,海默首先指出,寻求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投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第二,利用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我们可以从规模经济、市场份额、营销能力、技术人才优势等方面进行考量。海默的研究使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重点放在工业组织分析上。
日本小岛清(1978)将边缘产业对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由欧林提出的赫克歇尔禀赋差异国际贸易理论导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分析的成本比较原则差异,提出一国应将投资目标放在不被重视的行业上,从短缺处入手,加大对处于劣势的产业的投资。
费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市场信息的理解和要素禀赋生产特征的差异,该理论充分说明了企业产品投资获得盈利的能力主要依靠技术和资金劳动力的投入。
邓宁(2001)在动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分析总结外商投资金额实际上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折衷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商投资通常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水平速度越快,国外投资额就越高,为了增加外商投资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的结论。
1.2.2关于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Cai (1999)得出结论,中国企业的外商投资主要是为了寻求市场,自然资源,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金融资本。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第二章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 5
2.1 农业对外投资规模比重偏低 5
2.2 投资地区集中于亚、非、欧等国家 6
2.3 农业投资行业领域逐步扩大 6
第三章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8
3.1企业缺乏资金、专业人才和投资经验 8
3.2农业企业竞争力较弱 9
3.3政策支持不足等制约农业对外投资 10
3.4投资国产业保护政策的壁垒 10
3.5国外投资环境的不稳定约束我国投资发展 10
第四章 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
4.1指标选取与理论假设 12
4.2数据来源与模型建立 12
4.3实证分析 13
4.4结论 15
第五章 促进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16
5.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16
5.3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16
5.4适时调整投资策略 16
5.5加强保障机制的建设 17
结束语 18
致 谢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人口大国,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具有自身优势的制造业国家,2014年中国经济总产值突破10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深化,中国沿袭了世界各地的趋势,外商投资的脚步逐步扩大。纵观我国主要行业情况,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的基础行业,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民生情况,因此成为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的话题,因此对其的投资便成为我国目前首要的工作项目。
自从“走出去”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国内市场的紧张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必须开展农业发展。虽然我国加大了农业对外投资,但实际数据表明,我国农业投资规模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明显不足,项目规模落后于矿产和工业之类的热门行业,也明显落后于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从国际变化上看,发展已逐步形成国际化潮流,我国扩大对其的投资便是顺应时代潮流;根据中国工业的情况,农业投入有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短缺;从市场行情上看,国外市场比我国市场更广阔,对其投资能够寻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从而占领市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效益的整体良好以及国际资源优化配置进程的加快,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紧张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需求,加快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投资合作的步伐。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农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让我国农企对国外投资的概况有更清晰的了解,并从这些问题中分析影响农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问题和因素的研究制定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我们进行后续的分析很有必要。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更是加速增长,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经济水平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认可。在鼓励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与风险,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1.2.1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在海默(1976)和金德尔伯格(969)的垄断优势理论中,海默首先指出,寻求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投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第二,利用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我们可以从规模经济、市场份额、营销能力、技术人才优势等方面进行考量。海默的研究使学者们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重点放在工业组织分析上。
日本小岛清(1978)将边缘产业对外国直接投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由欧林提出的赫克歇尔禀赋差异国际贸易理论导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分析的成本比较原则差异,提出一国应将投资目标放在不被重视的行业上,从短缺处入手,加大对处于劣势的产业的投资。
费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市场信息的理解和要素禀赋生产特征的差异,该理论充分说明了企业产品投资获得盈利的能力主要依靠技术和资金劳动力的投入。
邓宁(2001)在动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分析总结外商投资金额实际上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折衷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商投资通常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水平速度越快,国外投资额就越高,为了增加外商投资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的结论。
1.2.2关于对外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Cai (1999)得出结论,中国企业的外商投资主要是为了寻求市场,自然资源,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金融资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