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变的曹操形象从历史文学到影视(附件)【字数:16005】
摘 要在中国传统的通俗艺术,如一些关于三国的三国戏,民间故事,特别是在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总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面前,这样的艺术形象歪曲了历史,以至于连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都曾专门发表文章为曹操翻案,并称他为“民族英雄”。鲁迅作为为曹操翻案的第一人,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形象演变,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及美学的原因。与《三国演义》不同,《世说新语》虽然也给曹操以更多的笔墨,但却充分肯定了他为“乱世英雄”。为达到打破过去人们头脑中固有观念束缚的目的,作者刘义庆有意将叙事视角集中在对真假“英雄”的认定上,所谓英雄,在于才智、率真的本色,而不是因为形貌、出身。显然,《世说新语》并未损害曹操的形象,相反的,它体现了对曹操的偏爱与维护。而随着现代影视业的发展,曹操的影视形象又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翻新”、改变。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历史人物曹操 3
1.1真实的曹操 3
1.2特色人格的曹操 4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6
2.1《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 6
2.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8
第三章 当代国产影视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12
3.1电影《关云长》与《铜雀台》中的曹操形象 12
3.2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形象 14
3.3曹操艺术形象的解读分析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纵观历史,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 “欺世奸雄”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学界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确立了曹操历史上的正面形象。不过,在文艺界,奸雄曹操的形象依旧深入人心,影响巨大,而后人也很难去改变传统文学作品的好恶。
我国学术界关于曹操的研究其实有很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曹操墓的发掘研究;二是对历史上曹操生平活动的重新认识,包括对曹操政治、军事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讨论;三是对曹操形象及其形象演变的研究;四是对曹操文学作品的研究。本文则是结合了第二、第三两个方面来讨论不同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域——历史、文学以及影视中曹操的不同形象展现。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能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泛,对一个个历史人物也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褒扬或贬损,而是通过多方的信息去获取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当然也不例外。以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为例,他的形象就发生过重大的变化。曹操形象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讨论。当然,相应的学术讨论也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对曹操的评价,最有名的就是许邵所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及太尉桥玄对曹操的高度认可,桥玄甚至将妻女都托付给了尚未成名的曹操。这时的人们都或多或少与曹操有所交集,所以虽然有人鄙其为人,但基本上都认可曹操的才干。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统治者司马氏认为他们继承的是曹家的江山,所以尊魏为正统。这在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也有所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将曹操放到了本纪中。这时曹操的形象是高大神武的,是正面的。最先的反曹高峰出现在刘宋时期,南宋政权创立者刘裕乃汉朝刘氏后代,所以认为是曹家夺取了刘氏的江山,因此对曹操可谓充满恨意,所以此时对曹操的记载多为贬损。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却又出现了变化,,唐朝为了消除齐梁时期留下的靡靡之风,所以多用昂扬向上的诗歌来引导民风,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壮,风骨凛然,受到了很多文人的推崇。到了宋朝时期,贬曹风气渐盛,当时有名的大文人欧阳修、苏轼、朱熹等,皆贬曹操,苏轼更是指责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随着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曹操的奸臣形象也在南宋时期基本定型,朱熹便是反曹的代表。蒙元杂剧也痛骂曹操谋反,不过更多的是为了指责汉人不该反蒙古,曹操不过是充当了“替罪羔羊”。明清时期,曹操的奸臣形象已成定论,《三国演义》的“畅销”更是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此时的曹操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大奸臣。
近代以来对曹操的研究有很多,更是有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说到曹操,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郭沫若更是发表了文章《替曹操翻案》,充分肯定曹操的功绩,认为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李凭的《曹操形象变化》一文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多方面研究了曹操。沈伯俊的《重提旧案论曹操》除了指出了曹操形象的两面性,还对“为曹操翻案”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而鲁红平的《<世说新语>曹操形象论》则认为《世说新语》一书肯定了曹操才智过人的形象,写出了曹操的本色。宋健在《曹操影视形象研究》中也写出曹操在影视作品中全新的形象展现,同时认为影视作品因以历史为基,结合文学创作,达到三者有机结合,塑造一个艺术与历史结合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曹操。曹操本人复杂的人格以及他精彩的一生赋予了曹操丰富的戏剧性,研究曹操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的形象丰富多变,亦正亦邪,却也充满魅力。第一章 历史人物曹操
曹操作为三国乱世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也多被世人赋予奸臣、枭雄等评价,褒贬不一。本章以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为依据,对曹操的历史事迹作了简要的概括,并着重描写了少年时期的曹操对其往后性格的影响。选择《三国志》来研究曹操的历史形象,是因为西晋时期的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这与《三国志》的成书时间仅有五年之差,因此书中所述之事也更加详实。
1.1真实的曹操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猝于公元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出身豪门,他的父亲曹嵩是当时颇有势力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且官至太尉;年轻时的曹操便展现了他机警的性格,并对政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被有名的品评家许邵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生于权贵家庭,但他的父母对他却不多做管教,他自己曾作诗道“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因此,少年时的曹操便成了当时有名的“问题少年”。史书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是对曹操少年为人及其行径的简单概括。
少年曹操狂荡无羁,曾与袁绍等人为伴,做过不少荒唐滑稽的事情;但同时,他的天才和能力也曾得到非凡的表现,并被有识之士刮目相看。当时的太尉桥玄就非常器重他,为了让少年曹操及早成名,曾对他说:你现在还没有名气,想要出名,可以去结交许邵。因此,曹操常常“卑辞厚礼”去找许邵。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历史人物曹操 3
1.1真实的曹操 3
1.2特色人格的曹操 4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6
2.1《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 6
2.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8
第三章 当代国产影视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12
3.1电影《关云长》与《铜雀台》中的曹操形象 12
3.2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中的曹操形象 14
3.3曹操艺术形象的解读分析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引 言
纵观历史,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 “欺世奸雄”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学界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确立了曹操历史上的正面形象。不过,在文艺界,奸雄曹操的形象依旧深入人心,影响巨大,而后人也很难去改变传统文学作品的好恶。
我国学术界关于曹操的研究其实有很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曹操墓的发掘研究;二是对历史上曹操生平活动的重新认识,包括对曹操政治、军事以及文学等方面的讨论;三是对曹操形象及其形象演变的研究;四是对曹操文学作品的研究。本文则是结合了第二、第三两个方面来讨论不同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域——历史、文学以及影视中曹操的不同形象展现。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能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泛,对一个个历史人物也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褒扬或贬损,而是通过多方的信息去获取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当然也不例外。以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为例,他的形象就发生过重大的变化。曹操形象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讨论。当然,相应的学术讨论也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对曹操的评价,最有名的就是许邵所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及太尉桥玄对曹操的高度认可,桥玄甚至将妻女都托付给了尚未成名的曹操。这时的人们都或多或少与曹操有所交集,所以虽然有人鄙其为人,但基本上都认可曹操的才干。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统治者司马氏认为他们继承的是曹家的江山,所以尊魏为正统。这在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也有所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将曹操放到了本纪中。这时曹操的形象是高大神武的,是正面的。最先的反曹高峰出现在刘宋时期,南宋政权创立者刘裕乃汉朝刘氏后代,所以认为是曹家夺取了刘氏的江山,因此对曹操可谓充满恨意,所以此时对曹操的记载多为贬损。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却又出现了变化,,唐朝为了消除齐梁时期留下的靡靡之风,所以多用昂扬向上的诗歌来引导民风,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壮,风骨凛然,受到了很多文人的推崇。到了宋朝时期,贬曹风气渐盛,当时有名的大文人欧阳修、苏轼、朱熹等,皆贬曹操,苏轼更是指责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随着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曹操的奸臣形象也在南宋时期基本定型,朱熹便是反曹的代表。蒙元杂剧也痛骂曹操谋反,不过更多的是为了指责汉人不该反蒙古,曹操不过是充当了“替罪羔羊”。明清时期,曹操的奸臣形象已成定论,《三国演义》的“畅销”更是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此时的曹操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大奸臣。
近代以来对曹操的研究有很多,更是有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说到曹操,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郭沫若更是发表了文章《替曹操翻案》,充分肯定曹操的功绩,认为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李凭的《曹操形象变化》一文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多方面研究了曹操。沈伯俊的《重提旧案论曹操》除了指出了曹操形象的两面性,还对“为曹操翻案”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而鲁红平的《<世说新语>曹操形象论》则认为《世说新语》一书肯定了曹操才智过人的形象,写出了曹操的本色。宋健在《曹操影视形象研究》中也写出曹操在影视作品中全新的形象展现,同时认为影视作品因以历史为基,结合文学创作,达到三者有机结合,塑造一个艺术与历史结合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曹操。曹操本人复杂的人格以及他精彩的一生赋予了曹操丰富的戏剧性,研究曹操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的形象丰富多变,亦正亦邪,却也充满魅力。第一章 历史人物曹操
曹操作为三国乱世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也多被世人赋予奸臣、枭雄等评价,褒贬不一。本章以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为依据,对曹操的历史事迹作了简要的概括,并着重描写了少年时期的曹操对其往后性格的影响。选择《三国志》来研究曹操的历史形象,是因为西晋时期的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这与《三国志》的成书时间仅有五年之差,因此书中所述之事也更加详实。
1.1真实的曹操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猝于公元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出身豪门,他的父亲曹嵩是当时颇有势力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且官至太尉;年轻时的曹操便展现了他机警的性格,并对政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被有名的品评家许邵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生于权贵家庭,但他的父母对他却不多做管教,他自己曾作诗道“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因此,少年时的曹操便成了当时有名的“问题少年”。史书称:“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是对曹操少年为人及其行径的简单概括。
少年曹操狂荡无羁,曾与袁绍等人为伴,做过不少荒唐滑稽的事情;但同时,他的天才和能力也曾得到非凡的表现,并被有识之士刮目相看。当时的太尉桥玄就非常器重他,为了让少年曹操及早成名,曾对他说:你现在还没有名气,想要出名,可以去结交许邵。因此,曹操常常“卑辞厚礼”去找许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