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家人在海陵论镜头中的文化特征
摘 要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中国生活;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优势使得两国人民更容易互相理解,但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时刻存在。本文将通过聚焦在一位在华韩国人的普通生活,了解来华的动机,呈现出韩国人的文化特征以及在中国遇到的文化冲突,以此反映两国文化差异,并讨论人类移居的含义。
目 录
第一章 文化的交流与特征1
1.1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1
1.2在华韩国人的来华动机1
1.3在华韩国人的文化特征1
文化的沟通与冲撞 3
2.1文化的沟通与人口流动的影响3
2.2韩国特征的体现 3
2.3文化冲撞的影响 4
第三章 拍摄中的文化细节与期望 5
3.1拍摄前的构思 5
3.2韩国文化特色与磨合 5
3.3文化误解与最终期望 6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文化的交流与特征
1.1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2015年,一部由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英两国对于教育的不同看法,而两国的文化特征也在镜头中体现出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兴起,交通的发达,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趋于相同,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异国间往来,与异国人交流;但在这些往来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出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文化特征才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1.2在华韩国人的来华动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目前大约有59万名外籍人员在我国居住,而其中当数韩国人最多。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激增,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中国。北京奥运之后,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数更是进入到“百万人时代”。“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这是韩国《文化日报》所做出的评价。
那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什么这些韩国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异国栖身地,又毫无怨言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谋生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韩贸易就已经越来越频繁,数量也十分庞大,那个时候中韩建交还不到10年,但两国经济交流上令人兴奋的发展速度让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对中国产生更大的期望。在这个阶段,很多韩国人对中国有着很大的梦想,而这些梦想首先来源于中国在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几千年来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似的文化传统,使得很多韩国人认为在中国能够获得更好的机遇和收获。更何况从生活成本上而言,中国的物价相较韩国便宜不少,从距离上来讲,来中国也要远远方便于其它遥远的西方国家。
1.3在华韩国人的文化特征
刚巧我们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本课题中我们要拍摄的主人公,一个6岁就随父母来到中国的韩国男生,正是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出国热潮中举家来到中国;即便是在奥运过后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动摇他们留在中国的念头。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你很难发现他来自韩国;有趣的是,尽管每年回国的次数很少,他的身上依然保留了作为韩国人的一些特点与爱好:比如非常喜欢吃泡菜、喝烧酒,十分重视礼仪等,这些文化特征不仅是他个人的独特烙印,也是整个韩国文化的微小体现。我想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成长背景与生活轨迹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拍摄的对象,也许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感受到不同文化冲撞的启迪,也能看到人类移居的前景方向。
第二章 文化的沟通与冲撞
2.1文化的沟通与人口流动的影响
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在文化习惯方面有很多接近性,但如果仔细去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差异依然明显存在。无论是用餐时的礼节,家庭教育还是职场规则,大部分在华韩国人都会对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表示尊重与理解,并愿意深入了解,真诚沟通来适应中国社会。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来说,为了在异国生存下去是他从小努力学习中文最直接的动力。
文化是在沟通交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与社会在不断进步,中韩两国之间的流动人口也不断上升,这带给两国民众相处与互相了解的机会,让两者之间的理解和适应也变得更加容易。作为一个年幼随父母来到中国的韩国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依然看出出生地对他留下的文化影响,这些痕迹也是他作为韩国人的文化特征,但这与他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并不矛盾。
长远来看,这样的异国移居在未来不会减少,适量的人口流动并不会将原本的文化特征淹没,双方的尊重,积极地沟通,平等地交流,使得这一现象远远利大于弊。
2.2韩国特征的体现
著名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的真实是它最大的特性与美感。我们决定使用记录片的创作手法来完成作品也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同时它也是最富于社会认知价值、最易于交流的传播形式。
被摄主人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具有中韩两国文化的底蕴,但同时他身上保留的作为韩国人的文化特征也成为宝贵的一部分。如何表述他作为韩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之处,如何体现他们的民族特征是拍摄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可以在片中穿插对他的采访,让他亲口告诉观众韩国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镜头对其生活细节的捕捉来证明这一点;因为在一部记录片中只有采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观众亲眼看见主人公的的行动才有说服力。因此在本片中我们准备将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片段中与中国不同的部分真实呈现出来,比如吃饭,可以给食物和餐具近景、特写来表明他的特殊喜好,强调差异,也可以用固定镜头拍下主人公吃饭时的坐姿,谈话的内容习惯等;在穿衣打扮上他一丝不苟的讲究劲儿也可以看出韩国男生对于自身外貌形象的重视程度;在出行上偏好用韩国汽车;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节的拍摄让大家能够对韩国的民族特色,文化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还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游轮摄影师,并且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从他的镜头中,我们也许能看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韩国人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
2.3文化冲撞的影响
影片中的主人公自身有着韩国人的背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生活是一个被动的选择(6岁随父母来华),尽管一开始有所抗拒,但他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努力学习中文)最终适应了这个环境。可以说是在华的生活状况逼迫着他去适应,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具体一点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娱乐生活、社交生活等方面。比如主人公在社交上对于礼节的重视,无论是见到平辈还是长辈都以礼相待;在饮食上对于泡菜的喜爱,以及“夏喝鸡汤,冬吃冷面”的习惯等,这些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还都随着他和他的家庭一起来到了中国。以至于现在一些陌生的中国年轻人都会对他的礼节表现感到奇怪,更不用说每到冬天,他都会因为在中国找不到正宗的韩国冷面而懊恼,类似的情况都是可以作为场景拍摄进本片的。
目 录
第一章 文化的交流与特征1
1.1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1
1.2在华韩国人的来华动机1
1.3在华韩国人的文化特征1
文化的沟通与冲撞 3
2.1文化的沟通与人口流动的影响3
2.2韩国特征的体现 3
2.3文化冲撞的影响 4
第三章 拍摄中的文化细节与期望 5
3.1拍摄前的构思 5
3.2韩国文化特色与磨合 5
3.3文化误解与最终期望 6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 文化的交流与特征
1.1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
2015年,一部由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英两国对于教育的不同看法,而两国的文化特征也在镜头中体现出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兴起,交通的发达,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趋于相同,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异国间往来,与异国人交流;但在这些往来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窥见出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文化特征才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1.2在华韩国人的来华动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目前大约有59万名外籍人员在我国居住,而其中当数韩国人最多。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激增,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中国。北京奥运之后,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数更是进入到“百万人时代”。“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这是韩国《文化日报》所做出的评价。
那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什么这些韩国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异国栖身地,又毫无怨言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谋生呢?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韩贸易就已经越来越频繁,数量也十分庞大,那个时候中韩建交还不到10年,但两国经济交流上令人兴奋的发展速度让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对中国产生更大的期望。在这个阶段,很多韩国人对中国有着很大的梦想,而这些梦想首先来源于中国在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几千年来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似的文化传统,使得很多韩国人认为在中国能够获得更好的机遇和收获。更何况从生活成本上而言,中国的物价相较韩国便宜不少,从距离上来讲,来中国也要远远方便于其它遥远的西方国家。
1.3在华韩国人的文化特征
刚巧我们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本课题中我们要拍摄的主人公,一个6岁就随父母来到中国的韩国男生,正是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出国热潮中举家来到中国;即便是在奥运过后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动摇他们留在中国的念头。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你很难发现他来自韩国;有趣的是,尽管每年回国的次数很少,他的身上依然保留了作为韩国人的一些特点与爱好:比如非常喜欢吃泡菜、喝烧酒,十分重视礼仪等,这些文化特征不仅是他个人的独特烙印,也是整个韩国文化的微小体现。我想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成长背景与生活轨迹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拍摄的对象,也许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感受到不同文化冲撞的启迪,也能看到人类移居的前景方向。
第二章 文化的沟通与冲撞
2.1文化的沟通与人口流动的影响
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在文化习惯方面有很多接近性,但如果仔细去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差异依然明显存在。无论是用餐时的礼节,家庭教育还是职场规则,大部分在华韩国人都会对生活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表示尊重与理解,并愿意深入了解,真诚沟通来适应中国社会。对于我们的主人公来说,为了在异国生存下去是他从小努力学习中文最直接的动力。
文化是在沟通交流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与社会在不断进步,中韩两国之间的流动人口也不断上升,这带给两国民众相处与互相了解的机会,让两者之间的理解和适应也变得更加容易。作为一个年幼随父母来到中国的韩国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依然看出出生地对他留下的文化影响,这些痕迹也是他作为韩国人的文化特征,但这与他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并不矛盾。
长远来看,这样的异国移居在未来不会减少,适量的人口流动并不会将原本的文化特征淹没,双方的尊重,积极地沟通,平等地交流,使得这一现象远远利大于弊。
2.2韩国特征的体现
著名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的真实是它最大的特性与美感。我们决定使用记录片的创作手法来完成作品也是因为它的真实感,同时它也是最富于社会认知价值、最易于交流的传播形式。
被摄主人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具有中韩两国文化的底蕴,但同时他身上保留的作为韩国人的文化特征也成为宝贵的一部分。如何表述他作为韩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之处,如何体现他们的民族特征是拍摄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可以在片中穿插对他的采访,让他亲口告诉观众韩国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镜头对其生活细节的捕捉来证明这一点;因为在一部记录片中只有采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观众亲眼看见主人公的的行动才有说服力。因此在本片中我们准备将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片段中与中国不同的部分真实呈现出来,比如吃饭,可以给食物和餐具近景、特写来表明他的特殊喜好,强调差异,也可以用固定镜头拍下主人公吃饭时的坐姿,谈话的内容习惯等;在穿衣打扮上他一丝不苟的讲究劲儿也可以看出韩国男生对于自身外貌形象的重视程度;在出行上偏好用韩国汽车;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节的拍摄让大家能够对韩国的民族特色,文化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还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游轮摄影师,并且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从他的镜头中,我们也许能看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韩国人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
2.3文化冲撞的影响
影片中的主人公自身有着韩国人的背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生活是一个被动的选择(6岁随父母来华),尽管一开始有所抗拒,但他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努力学习中文)最终适应了这个环境。可以说是在华的生活状况逼迫着他去适应,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具体一点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娱乐生活、社交生活等方面。比如主人公在社交上对于礼节的重视,无论是见到平辈还是长辈都以礼相待;在饮食上对于泡菜的喜爱,以及“夏喝鸡汤,冬吃冷面”的习惯等,这些文化不仅没有消失,还都随着他和他的家庭一起来到了中国。以至于现在一些陌生的中国年轻人都会对他的礼节表现感到奇怪,更不用说每到冬天,他都会因为在中国找不到正宗的韩国冷面而懊恼,类似的情况都是可以作为场景拍摄进本片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