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看淮剧的美戏魂(附件)【字数:7022】
摘 要淮剧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多喜欢电影、电视剧之类的荧幕作品,而渐渐忽视了淮剧这一类的“老古董”。淮剧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中间经历了很多坎坎坷坷。从当初正红时期的一票难求,到如今我们这一辈对它毫不关心。这样的处境,着实令人惋惜。但是,在我们之中还是有人发现了淮剧的“美”,并为了淮剧能重振旗鼓在努力着拼搏着,他们在努力用行动感染着我们,希望我们可以重新关注起淮剧这个民间文化,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现着淮剧的“传承美”。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早期准备 1
1.1淮剧起源 1
1.2创作构想 1
1.3拍摄地选择 2
第二章 作品思想主题 3
2.1淮剧的生活“美” 3
2.2淮剧的传承“美” 3
2.3作品内容 4
2.4作品风格 5
第三章 作品表现方法 6
3.1作品表达形式 6
3.2从编剧表现淮剧精神 6
3.3从旁白表现淮剧精神 7
第四章 作品后期制作目标 8
4.1作品拍摄预期目标 8
结束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第一章 作品早期准备
1.1淮剧起源
淮剧起源于苏北农村,早期被称为“香火戏”农民们以唱戏的形式庆祝丰收,图图吉庆,表演形式也非常得简单。1906年苏北洪泽湖发生水灾,整个苏北一片汪洋。大批农民、手工艺者外出逃荒,大家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淮剧艺术也就由此从苏北局部的县城向苏南等大城市扩散开来,其中大批人涌入上海,因此淮剧在上海开始出现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初到上海,淮剧表演者大多在码头做工人,闲暇时就唱戏给码头工人们听,后来生活稳定下来了,就搭台表演。直到1912年,淮剧艺术才第一次走进剧院演出。
解放后,淮剧艺术一度发展至巅峰,那时的淮剧演出一票难求,戏码刚挂出去,门票就被抢空,普通的剧院根本挤不下前来观看的观众,只能在万人广场上演出。
岁月途径千万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王朝,甲子终是一轮回。无论正午的阳光多么耀眼,半夜时分也总是凄凉。淮剧在此之后也迎来了低迷和衰退的阶段。
1.2创作构想
我觉得淮剧在我眼里是有挺亲切的,不论是从小时候会听见老人嘴里哼上几句,还是偶尔会在地方台里看到淮剧的重播。可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很多人都已经对淮剧十分的陌生了,于是我就有了以淮剧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我一开始也不是很了解淮剧,但是在走访和拍摄中,我对淮剧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开始不觉得它枯燥乏味,我觉得在那些辛苦练功的同学们,包括我们这部纪录片的女主角,都是可以打动我们,让我们更加喜爱淮剧的一个点,所以我也希望把他们拍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英国的约翰高尔斯华绥曾说过:“如果把灵魂剔掉,美就不能给人以安慰”。淮剧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淮剧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内在的生活美和传承美,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淮剧的生活美和传承美,更加注重内在的戏“魂”。
1.3拍摄地选择
我们这次的拍摄地,就选在了江苏盐城。盐城拥有着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这样一座沂水而建城市,给淮剧诞生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无限的可能,我们选择了盐城的几个风景优美又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从侧面向大家展现了淮剧贴近生活的魅力。
淮剧的魅力在于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风格质朴却不失精致,唱腔粗犷又不少温婉,反映着江淮文化源远流长、展现着江淮的民风淳朴。淮剧多聚焦于社会时事和传统精神,特别其表现悲剧的优势,充分能体现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民众精神的追求。但是由于如今的观众丧失了悲剧的审美品质,淮剧只得暗藏一丝光芒。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周围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这些文化遗产却褪去了它们本该有的色彩,逐渐埋没在都市的喧嚣繁华之中,这对于有着“瓢城”古韵的盐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全片以丹顶鹤南飞作为开场,在鹤翔的同时配以解说词,从淮剧被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介绍相关的内容,并为接下来的淮剧传承内容做延伸铺垫。同时穿插淮剧的演出,淮剧团的位置,淮剧博物馆的内部视频,在做完相关的解说之后,先开始对演员进行采访,并跟随主人公进行抓拍,以小见大,再到最年轻的淮剧演员的生活表现新一代淮剧人对淮剧的传承。
第二章 作品思想主题
2.1淮剧的生活“美”
淮剧是很贴近生活的戏剧,所以格外受到长辈们的喜欢。例如戏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就讲述了当时苏北农村的状况,写了一个留守村长对建设未来家园的渴望,也写了一群留守妇女对家庭完整的盼望。剧本的人物塑造十分朴实,没有向观众灌输多少大道理和喊出多少大口号,而是将人物放在生活中,将情境放在平常时,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向观众们灌输了关爱留守妇女,乡村干部严守岗位的这样一个道理。
在那个战争刚结束的年代,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念过什么书,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戏剧出现在他们身边,给那时候的人们增添了很多乐趣。
淮剧也有很多把神话改编成戏剧,让神话变得更加生活化。如《七仙女下凡》就是把我们一直听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改编成了淮剧,这都是当时农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把书的情节改编成剧目的,比如《祥林嫂天问》就改编自鲁迅的小说《祝福》,用当时人们自己的内心想法,展现了一个悲剧的时代。
2.2淮剧的传承“美”
这部片子我想表达的主要就是淮剧的传承“美”,也就是所谓的“魂”,从我们所熟知的淮剧领军人物梁伟平先生,陈澄女士等等,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人也在默默的进军着淮剧行业。我这部纪录片就有采访到一个小女生,和我们一样大,但是她已经开始默默的刻苦练习淮剧了,她就向我展示了最好的传承的例子。她,是这个剧团里最年轻的淮剧演员,才二十几岁,就有几次上台的机会,虽仅是伴唱,也令她欣喜万分,欢笑不已。但在这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
目 录
第一章 作品早期准备 1
1.1淮剧起源 1
1.2创作构想 1
1.3拍摄地选择 2
第二章 作品思想主题 3
2.1淮剧的生活“美” 3
2.2淮剧的传承“美” 3
2.3作品内容 4
2.4作品风格 5
第三章 作品表现方法 6
3.1作品表达形式 6
3.2从编剧表现淮剧精神 6
3.3从旁白表现淮剧精神 7
第四章 作品后期制作目标 8
4.1作品拍摄预期目标 8
结束语 9
致 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第一章 作品早期准备
1.1淮剧起源
淮剧起源于苏北农村,早期被称为“香火戏”农民们以唱戏的形式庆祝丰收,图图吉庆,表演形式也非常得简单。1906年苏北洪泽湖发生水灾,整个苏北一片汪洋。大批农民、手工艺者外出逃荒,大家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淮剧艺术也就由此从苏北局部的县城向苏南等大城市扩散开来,其中大批人涌入上海,因此淮剧在上海开始出现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初到上海,淮剧表演者大多在码头做工人,闲暇时就唱戏给码头工人们听,后来生活稳定下来了,就搭台表演。直到1912年,淮剧艺术才第一次走进剧院演出。
解放后,淮剧艺术一度发展至巅峰,那时的淮剧演出一票难求,戏码刚挂出去,门票就被抢空,普通的剧院根本挤不下前来观看的观众,只能在万人广场上演出。
岁月途径千万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王朝,甲子终是一轮回。无论正午的阳光多么耀眼,半夜时分也总是凄凉。淮剧在此之后也迎来了低迷和衰退的阶段。
1.2创作构想
我觉得淮剧在我眼里是有挺亲切的,不论是从小时候会听见老人嘴里哼上几句,还是偶尔会在地方台里看到淮剧的重播。可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很多人都已经对淮剧十分的陌生了,于是我就有了以淮剧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我一开始也不是很了解淮剧,但是在走访和拍摄中,我对淮剧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开始不觉得它枯燥乏味,我觉得在那些辛苦练功的同学们,包括我们这部纪录片的女主角,都是可以打动我们,让我们更加喜爱淮剧的一个点,所以我也希望把他们拍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英国的约翰高尔斯华绥曾说过:“如果把灵魂剔掉,美就不能给人以安慰”。淮剧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淮剧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内在的生活美和传承美,我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淮剧的生活美和传承美,更加注重内在的戏“魂”。
1.3拍摄地选择
我们这次的拍摄地,就选在了江苏盐城。盐城拥有着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同时也是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这样一座沂水而建城市,给淮剧诞生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无限的可能,我们选择了盐城的几个风景优美又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从侧面向大家展现了淮剧贴近生活的魅力。
淮剧的魅力在于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风格质朴却不失精致,唱腔粗犷又不少温婉,反映着江淮文化源远流长、展现着江淮的民风淳朴。淮剧多聚焦于社会时事和传统精神,特别其表现悲剧的优势,充分能体现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民众精神的追求。但是由于如今的观众丧失了悲剧的审美品质,淮剧只得暗藏一丝光芒。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周围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这些文化遗产却褪去了它们本该有的色彩,逐渐埋没在都市的喧嚣繁华之中,这对于有着“瓢城”古韵的盐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全片以丹顶鹤南飞作为开场,在鹤翔的同时配以解说词,从淮剧被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介绍相关的内容,并为接下来的淮剧传承内容做延伸铺垫。同时穿插淮剧的演出,淮剧团的位置,淮剧博物馆的内部视频,在做完相关的解说之后,先开始对演员进行采访,并跟随主人公进行抓拍,以小见大,再到最年轻的淮剧演员的生活表现新一代淮剧人对淮剧的传承。
第二章 作品思想主题
2.1淮剧的生活“美”
淮剧是很贴近生活的戏剧,所以格外受到长辈们的喜欢。例如戏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就讲述了当时苏北农村的状况,写了一个留守村长对建设未来家园的渴望,也写了一群留守妇女对家庭完整的盼望。剧本的人物塑造十分朴实,没有向观众灌输多少大道理和喊出多少大口号,而是将人物放在生活中,将情境放在平常时,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向观众们灌输了关爱留守妇女,乡村干部严守岗位的这样一个道理。
在那个战争刚结束的年代,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念过什么书,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戏剧出现在他们身边,给那时候的人们增添了很多乐趣。
淮剧也有很多把神话改编成戏剧,让神话变得更加生活化。如《七仙女下凡》就是把我们一直听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改编成了淮剧,这都是当时农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把书的情节改编成剧目的,比如《祥林嫂天问》就改编自鲁迅的小说《祝福》,用当时人们自己的内心想法,展现了一个悲剧的时代。
2.2淮剧的传承“美”
这部片子我想表达的主要就是淮剧的传承“美”,也就是所谓的“魂”,从我们所熟知的淮剧领军人物梁伟平先生,陈澄女士等等,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人也在默默的进军着淮剧行业。我这部纪录片就有采访到一个小女生,和我们一样大,但是她已经开始默默的刻苦练习淮剧了,她就向我展示了最好的传承的例子。她,是这个剧团里最年轻的淮剧演员,才二十几岁,就有几次上台的机会,虽仅是伴唱,也令她欣喜万分,欢笑不已。但在这背后,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