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的导演阐述以白局痴为例(附件)【字数:7771】

摘 要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特征,核心为真实,它运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从编导的角度,通过艺术手法的渲染、加工,将主题升华并鲜明的展现给人们,使人们产生共鸣。纪录片种类很多,其中人物纪录片以记录人的影像为主,通过拍摄人物、人物周围生活工作的环境和人物真切的情感投入,来客观真实反映某种人群的生活,让观众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感受这些人的生活,以此得到自我感悟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起初人物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单一,教条式的给观众传达信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纪录片已经不再受欢迎,观看的人数也逐渐减少。在保持纪实的前提下,通过策略给纪录片增强故事性,也增强了可看性。在从1996年的《贺龙元帅》,到前些年央视热播的《习仲勋》,从叙事方法中能发现,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有着从单一化到多样化和单调化到故事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毕业作品《白局痴》的创作实践过程为例,剖析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包括题材的选择和挖掘、主题的突出和升华、风格的体现、表达手法等。
目 录
第一章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创作思想1
白局传承人题材的挖掘和社会依据1
纪录片传达的思想主题2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主要内容3
2.1素材选择3
2.2表现内容3
第三章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艺术风格5
3.1题材认识5
3.2主要形式5
第四章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表现手法6
4.1叙述特点6
4.2解说与字幕6
4.3同期声和配乐6
4.4镜头语言7
结束语8
致谢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创作思想
1.1白局传承人题材的挖掘和社会依据
全国各地的曲艺种类有很多,例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扬州评话等,南京也不落后,也有自己的民间特色地方曲种——白局。七百年来,一两人,三五人,白局用最地道的老南京话,带着韵味,生动诙谐的唱着从明清流传下来的江南民调,讲着有趣易懂的故事。这些故事多数是从六合农村吹打板子流传出来的,织锦工人在劳作之余,唱着这些故事,经过流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便成了这具有浓郁特色的说唱艺术。吴歌曾在《南京本土曲艺的奇葩——南京白局》提到:六合一些殷实人家逢婚丧喜庆,总要邀请吹打艺人来增添气氛,有的艺人边打节拍边唱民间小调和明清时的俚曲,还有二胡伴奏,因此吹打班子吹出了知名度。白局还曾出现在许多经典电影中,例如二十世纪的喜剧电影《三笑》,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中也用了最地道的南京话,吴歌在《南京本土曲艺的奇葩——南京白局》还提到过:每逢“中三节”的孟兰会上,或者遇有婚嫁喜庆之事,群众常邀请工人中唱得较好的玩友摆一局,他们 “受请不受拘”,自唱不卖钱。因此,这种业余演出形成群众称之为“白局”。曾经政府也为了拯救白局而建立剧团,只可惜剧团没有经受住文化大革命,最终解散,白局艺人流散在各地,如今也相继不在人世了。现在,民间尚有少数转行的艺人和老玩友,业余无事的时候唱上几曲,听上几曲,自娱自乐。
白局具有浓郁南京特色,是南京古老的且仍然存在的说唱艺术。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白局就萌芽了,只是历来不被文人雅士和统治阶层的人所关注,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七百年来它的流传,离不开织云锦的机房工人和一辈又一辈的艺人们的努力,正是有了他们的世代以口相传,才让白局保留至今。由于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大部分白局曲目并没有得到流传,再加上1970年白局剧团解散,流传下来的曲目更是少之又少,并且题材单一。到了这一代,白局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已经很少了,而且大多高龄。没有舞台,没有观众,没有专业演员,让白局和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陷入了危机。再加上南京传唱“白局”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白局这个古老的地方曲种在消亡的边缘。
白局的高龄传承人们了解白局现在的状况,为白局尽着自己的每一份力。本片中的主角徐春华老师属于名人名家类的人物,在白局艺术的领域上被广泛认可。从十八岁学习白局至今快六十年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徐春华老师在白局剧团解散后,留任南京市工人文化宫,继续研习白局,进行曲牌搜索整理工作,并成立了“白局传承社”。通常这类人物背后也有很多别人不知的故事,例如,白局的艺人远不像平日看到的,在舞台上穿着旗袍化着妆的风光,他们为白局的不断奔波,年龄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白局的宣传并没有资金来源,大多数都是自己贴钱,他们的辛酸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新媒体时代在迅速发展,如果将传统曲艺用一种新的、流行的方法,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纪录片,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创造这个机会让更多人接触传统曲艺,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不断创新更替中,这些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跟得上时代的飞速发展,不被落伍淘汰导致最终消亡。白局能在传承中变的越来越丰满,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和了解,在不断交流中发扬广大!
1.2纪录片传达的思想主题
纪录片的创作如同写作一样,都需要一个主题思想,将纪实的事件串成具有叙述性的故事,从而烘托纪录片的主题。以本片《白局痴》为例,历史的发展,新旧文化的更替,白局如浮萍一般,起起伏伏,没有经济支持和好的宣传让白局如履薄冰。这个经历了七百多年历史浮沉,曾经红极一时的白局,如今像一个喘息的古稀老人一样,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这具有浓郁南京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正离人们越来越远。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也有义务去了解,并尽我们所能保护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别让它和其他消失的技艺、曲艺一样,再无处可听。尤其是徐春华老师对白局的挚爱之心、坚守之心和执拗之心,令大家敬佩。
本影片一方面展现白局面临的紧急现状,更主要的方面是展现七旬白局艺人视白局如命、为白局奉献一切、如痴如迷的精神,通过记录这个七旬老人的故事,讲述她平淡又传奇的一生。
人物纪录片《白局痴》的主要内容
2.1素材选择
纪录片创作中首要的地方是前期策划,前期工作是否到位决定了中期拍摄何后期剪辑是否能顺利完成。在前期策划当中,对于拍摄素材的选择是重要的,素材决定纪录片的内容,选材的目的是烘托主题。选择能鲜明反映人物形象、个性,承托环境的素材是一部纪录片开始的第一步。本片是人物纪录片,透过对主角的生活的拍摄来体现人物性情。当然纪录片不是只全程跟拍,亢长无趣的镜头会让纪录片显得繁琐无意义且主题不明,所以在素材的选择上是需要推敲的。只有正确的选择素材才能是纪录片在纪实的基础上又多了故事性和丰富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