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附件)【字数:10139】
摘 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经一步发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国家包括“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中国直接投资外国企业。但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高风险等问题,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和风险。解决这些风险和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从经典对外投资理论到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摘 要 Ⅰ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 关于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2
2.2 现代对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3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问题 5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5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8
3.3 当前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其他因素 12
第四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对策 13
4.1 中国政府层面的对策 13
4.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对外投资的来源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走出去”国家规划的开展,我国将会在更多方面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急剧增长,得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重视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中国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本国和地区经济的希望和未来。
1.1.2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之一。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现状以及国际形式关系都发生了巨变。随着环境和政策的变化,逐渐形成的新的常态。2017年11月年的实际使用外国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加3.9%。来自美国和欧盟的投资分别增长了55.4%和43.9%。同年的1月到11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亿700万美元,年增长55.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经超过了利用外资的水平。
1.2 研究意义
在“走出去”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希望本国企业直接投资外国,用以将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继续扩大,但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对外国投资的规模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因此,它具有重要意义来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解决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
1.3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以归纳、实证、计量分析等方法,得出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以研究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关于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2.1.1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因为市场并不完整,假如企业单位市场营销的技术以及知识等中间产品的流通是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就使厂商难以或是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理想状态。企业单位的内部市场的建立,可以使企业管理和协调内部资源配置,以避免不完整的市场对企业效率的不利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和基于所有权的控制权利的扩张,而不是资本的转移。因此,内部管理机制被用于替代外部市场机制,以使交易成本下降,具有跨国经营的优势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又称为PLC,指某一产品自产生到消灭的整个周期过程,即一种新产品从产生进行交易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弗农相信:产品生命的形成和存在和人类生活是相似的,有着出生、生长、成熟、衰老循环。对一个产品来说,它是会经历一个发展、成长、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循环在不同的水平的国家,经过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巨大的过程和时间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地区的生产水平的差距,从而使它反映了不同竞争地位的市场上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的差异,因此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2.1.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亦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唯有企业同时拥有以上所有的优势,它才完全拥有配备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提。
邓宁认为,折衷理论有三个特点:
(1)它包含了过去20年中的各类直接投资理论的优势;
(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有关;
(3)它可以说明企业营销时的三类方法,包括出口、技术转移和直接投资。
2.1.4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中首次提到了了比较成本理论(又称之为“比较优势理论”)。其在书中的描述认为,之所以能产生国际贸易,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绝对差异不是,还有因此而来的相对成本差异。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所有国家都应该与外国提供贸易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比较劣势”产品则需要通过贸易获得。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1.5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也被称为所有权优势理论或企业特定优势理论,在独立的理论中是最早研究外国直接投资的,是外国研究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著名大学教授海莫(Stephan Hymer)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所著论文里首次提出。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金伯格在70年代更加全面的解释了海莫的垄断优势理论。他解释了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应以“垄断优势”为基础。在海默看来,市场缺陷促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 关于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2
2.2 现代对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3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问题 5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5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8
3.3 当前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其他因素 12
第四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对策 13
4.1 中国政府层面的对策 13
4.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14
结束语 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对外投资的来源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走出去”国家规划的开展,我国将会在更多方面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急剧增长,得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重视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中国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当作本国和地区经济的希望和未来。
1.1.2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了所谓中等收入国家之一。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现状以及国际形式关系都发生了巨变。随着环境和政策的变化,逐渐形成的新的常态。2017年11月年的实际使用外国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加3.9%。来自美国和欧盟的投资分别增长了55.4%和43.9%。同年的1月到11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亿700万美元,年增长55.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经超过了利用外资的水平。
1.2 研究意义
在“走出去”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希望本国企业直接投资外国,用以将中国经济更好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继续扩大,但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特别是,对外国投资的规模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因此,它具有重要意义来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解决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
1.3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以归纳、实证、计量分析等方法,得出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以研究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关于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
2.1.1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因为市场并不完整,假如企业单位市场营销的技术以及知识等中间产品的流通是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就使厂商难以或是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理想状态。企业单位的内部市场的建立,可以使企业管理和协调内部资源配置,以避免不完整的市场对企业效率的不利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和基于所有权的控制权利的扩张,而不是资本的转移。因此,内部管理机制被用于替代外部市场机制,以使交易成本下降,具有跨国经营的优势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又称为PLC,指某一产品自产生到消灭的整个周期过程,即一种新产品从产生进行交易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弗农相信:产品生命的形成和存在和人类生活是相似的,有着出生、生长、成熟、衰老循环。对一个产品来说,它是会经历一个发展、成长、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循环在不同的水平的国家,经过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巨大的过程和时间差异,正是这种不同地区的生产水平的差距,从而使它反映了不同竞争地位的市场上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的差异,因此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2.1.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亦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唯有企业同时拥有以上所有的优势,它才完全拥有配备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提。
邓宁认为,折衷理论有三个特点:
(1)它包含了过去20年中的各类直接投资理论的优势;
(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有关;
(3)它可以说明企业营销时的三类方法,包括出口、技术转移和直接投资。
2.1.4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中首次提到了了比较成本理论(又称之为“比较优势理论”)。其在书中的描述认为,之所以能产生国际贸易,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绝对差异不是,还有因此而来的相对成本差异。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所有国家都应该与外国提供贸易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比较劣势”产品则需要通过贸易获得。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收益。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1.5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也被称为所有权优势理论或企业特定优势理论,在独立的理论中是最早研究外国直接投资的,是外国研究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著名大学教授海莫(Stephan Hymer)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所著论文里首次提出。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金伯格在70年代更加全面的解释了海莫的垄断优势理论。他解释了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应以“垄断优势”为基础。在海默看来,市场缺陷促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