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和童年对底层人物的描写(附件)【字数:11716】
指导教师 詹悦兰 摘 要社会底层不仅仅是贫穷。社会底层最明显的标志是贫穷,但却不是唯一的。社会底层还有很多不堪入目的、无法消除的阶层烙印,无论是从物质到精神,还是从显性到隐性。 许多作家都用对底层人物的书写当作创作主题。作者余华在小说《活着》中通过关注人的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将底层农民生存的境遇以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句和文字进行描绘,凸显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对于人生的思考。《童年》是高尔基根据自身的人生阅历书写出来的,文章通篇描述了阿廖沙悲惨痛苦的一生,真实的展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文章突出了阿廖沙的坚强和不屈,也展现出了人物的生存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本文主要讨论和研究了《活着》和《童年》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情感叙事路线、不同故事抒发的不同意义。从而得出不论何时,生活的困苦总是存在的,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在坚守希望的同时不惧困难迎面而上,用自己的态度活出自己的生活。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3
第一节《活着》的创作背景 3
第二节《童年》的创作背景 3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创作背景的异同 4
第二章 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 5
第一节《活着》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5
第二节《童年》中典型人物形象 6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人物形象刻画的异同 7
第三章 小说叙事情感线路的对比 9
第一节《活着》的叙事情感线路 9
第二节 《童年》的叙事情感线路 9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叙事情感线路异同 10
第四章 小说价值意义的对比 11
第一节《活着》抒发的价值意义 11
第二节《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 11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的异同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导 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悲惨的生活和不幸的家庭,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相依和他为命的故事。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暴力和死亡一直都充斥在余华前期的小说中。“死亡、暴力和血腥并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而是经余华的叙述被指证为这个世界的基本现实,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包括余华在内的很多先锋作家早作品中都透露着叙事策略,零度叙事、冷漠的旁观,郜元宝这样看待余华的小说:“小说只给读者无所不用其极地提供种种苦难的场面,却无意对这些场景进行知性解释或道德评判”
洪治纲认为余华在九十年代后的小说的创作中,精神上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改变,他认为余华的小说由冷漠转向了温情,回到生活和朴素的现实世界里,他从小说中读出了余华笔下故事对于生命的感恩。王达敏认为:“以《活着》为代表,其功能指向是用生命本体论思想作超现实、超功利的腾升,在生命存在中发掘世界性。”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童年》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为人拉开了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在沙俄统治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生动地再现。作品通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和间或以成人的视角对生活进行评点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童趣的同时,使得作品文字含义清晰,更加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虽然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但它不是简单将作家的早年生活进行描写。它在真实的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见闻的同时,又用了典型化的手法,将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进行挖掘并进行加工,使生活的本质能够更好的展现。
汪燕清在《多面高尔基——三部高尔基传比较研究》中指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对早年生活的表述,是一种回忆,也是高尔基对自我的建构。他认为在自传三部曲中,苦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童年中》阿廖沙个人的苦难,不仅是自身的苦难,也是社会性的苦难,还是民族性的苦难,以个人的写照折射出整个民族惨痛的历史,以现实而粗糙的笔触描写苦痛与暴力,以此达到警醒的作用。”
对照不论是余华的《活着》还是高尔基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二者都简单直白的叙述了故事情节,鲜活的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在小说中两位作者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但却都刻画出了自己故事中那个时代的底层人物的鲜活、真实的形象。余华在《活着》中,描绘了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和苦难,高尔基在《童年》中描绘了主人公以及周围人的受压迫的苦难的痛苦的生活,但二者都没有通过这些来批判社会以及时代的不公,余华在人物苦难的生活在中突出的是对生活的希望,在人物不断的死亡中透露的是对“活着”的渴望,高尔基对于阿廖沙苦难的生活的描绘,凸显了的确是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苦难本身所起的警醒的作用,让人们认清那个时代的苦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个时代的苦难。
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余华的《活着》和高尔基的《童年》的研究论点诸多,想法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看法,通过对比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刻画手法以及小说情感线路等方面,对《活着》和《童年》中对于底层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章 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小说的创作背景指的是探讨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作者自身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文中有何表现。所以在想要研究一部小说是,最先做的应该就是小说的创作背景开始看起。
第一节《活着》的创作背景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余华在他的小说的自序中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着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目 录
导 言 1
第一章 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3
第一节《活着》的创作背景 3
第二节《童年》的创作背景 3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创作背景的异同 4
第二章 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 5
第一节《活着》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5
第二节《童年》中典型人物形象 6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人物形象刻画的异同 7
第三章 小说叙事情感线路的对比 9
第一节《活着》的叙事情感线路 9
第二节 《童年》的叙事情感线路 9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叙事情感线路异同 10
第四章 小说价值意义的对比 11
第一节《活着》抒发的价值意义 11
第二节《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 11
第三节 《活着》和《童年》抒发的价值意义的异同 12
结束语 14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导 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悲惨的生活和不幸的家庭,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相依和他为命的故事。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暴力和死亡一直都充斥在余华前期的小说中。“死亡、暴力和血腥并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而是经余华的叙述被指证为这个世界的基本现实,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包括余华在内的很多先锋作家早作品中都透露着叙事策略,零度叙事、冷漠的旁观,郜元宝这样看待余华的小说:“小说只给读者无所不用其极地提供种种苦难的场面,却无意对这些场景进行知性解释或道德评判”
洪治纲认为余华在九十年代后的小说的创作中,精神上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改变,他认为余华的小说由冷漠转向了温情,回到生活和朴素的现实世界里,他从小说中读出了余华笔下故事对于生命的感恩。王达敏认为:“以《活着》为代表,其功能指向是用生命本体论思想作超现实、超功利的腾升,在生命存在中发掘世界性。”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童年》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为人拉开了一轴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在沙俄统治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生动地再现。作品通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和间或以成人的视角对生活进行评点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童趣的同时,使得作品文字含义清晰,更加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虽然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但它不是简单将作家的早年生活进行描写。它在真实的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见闻的同时,又用了典型化的手法,将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进行挖掘并进行加工,使生活的本质能够更好的展现。
汪燕清在《多面高尔基——三部高尔基传比较研究》中指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对早年生活的表述,是一种回忆,也是高尔基对自我的建构。他认为在自传三部曲中,苦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童年中》阿廖沙个人的苦难,不仅是自身的苦难,也是社会性的苦难,还是民族性的苦难,以个人的写照折射出整个民族惨痛的历史,以现实而粗糙的笔触描写苦痛与暴力,以此达到警醒的作用。”
对照不论是余华的《活着》还是高尔基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二者都简单直白的叙述了故事情节,鲜活的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在小说中两位作者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但却都刻画出了自己故事中那个时代的底层人物的鲜活、真实的形象。余华在《活着》中,描绘了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和苦难,高尔基在《童年》中描绘了主人公以及周围人的受压迫的苦难的痛苦的生活,但二者都没有通过这些来批判社会以及时代的不公,余华在人物苦难的生活在中突出的是对生活的希望,在人物不断的死亡中透露的是对“活着”的渴望,高尔基对于阿廖沙苦难的生活的描绘,凸显了的确是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苦难本身所起的警醒的作用,让人们认清那个时代的苦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个时代的苦难。
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余华的《活着》和高尔基的《童年》的研究论点诸多,想法也各有不同。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看法,通过对比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刻画手法以及小说情感线路等方面,对《活着》和《童年》中对于底层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章 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小说的创作背景指的是探讨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作者自身的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文中有何表现。所以在想要研究一部小说是,最先做的应该就是小说的创作背景开始看起。
第一节《活着》的创作背景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的大时代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余华在他的小说的自序中写道:“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着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