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新闻语言特征分析(附件)【字数:10852】
摘 要新闻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必不可少的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是一种长期发展中出现的有特殊意义与形式的文章,新闻语言作为媒介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新闻工作者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向广大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真实事件时所使用的有一定逻辑格式的语言。新闻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又对我们的社会语言存在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对新闻语言的定义以及其特点进行简要的阐述。从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出发,对稿件的标题、导语、引语、正文等部分对其不同特征进行浅析。并对《现代快报》的办报特点及理念进行简要分析
目 录
第一章 简述新闻语言的定义与特征1
1.1新闻语言的定义1
1.2新闻语言的特征1
第二章 各个新闻稿件的语言特点简析4
2.1消息4
2.2通讯4 2.3评论 5
第三章 近五年《现代快报》新闻语言语体研究7
3.1标题分析7
3.2导语分析8
3.3内容分析8
结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第一章 新闻语言的定义与特征
我们通过大量的获取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其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了解到的外界信息,大众称之为新闻。大体上,新闻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那些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大众所传播的信息属于广义新闻范畴;而狭义新闻的概念则相对简单,只是单指信息。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信息也就是大众欲知而为之的重要事实,新闻作为这个重要事实的载体,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也就是概括性地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向大众传播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实际意义的事实。
1.1新闻语言的定义
要解释新闻语言,先要了解语言的含义,新闻语言是在人们生活语言的基础上升华而得来的。语言是人类在在社会生存的一个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人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积累的文化与信息,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人类的生存与需要而产生的,所以特定的环境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新闻语言就是在人类语言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新闻语言的定义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是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在新闻事业的开始之初,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新闻语言这一独立的语言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意义上的“新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古代新闻活动的书面语言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语言”这一体系,而是属于事务语体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以白话文为新闻语言的白话报刊,这一项改革使得广大民众也能够轻松读懂新闻内容,信息也不再是只有文化人才看得懂的书面文字。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各个阶级也纷纷创办起以白话文为编写语言的报刊,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闻语言也逐渐发展直到如今的稳定并日益完善,这一系列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2新闻语言的特征
新闻语言是信息传播时所使用的工具,是向广大群众传播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人们想要知道却还未了解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主要作用为传递信息和陈述事实,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用直白、准确、易懂的文字传达给大众信息,又借鉴了文学语言富有感情的文字和评论语言中具有哲理的思想,特别是从大众的白话文中吸取了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使得新闻不再枯燥乏味。如今,新闻语言融合了许多语言并逐渐发展成为质朴且有丰富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会所通用。有一种看法,认为新闻语言是干巴、枯燥的语言,这是把新闻语言与一些报道中出现语言使用上的毛病混为一谈了。新闻语言一般具有五个明显的语言特征:客观、准确、简练、朴实、通俗。
1.2.1客观
新闻是为传达客观事实而存在的,新闻语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陈述、描述事物发生的客观事实。虽然每一个人都会对一个客观事实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作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记者在新闻事件面前也难免会有自己主观的想法,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真相,需要抛开自己的主观倾向性,消息报道更是如此。用客观的新闻语言来阐述,并不代表其新闻没有倾向性,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向大众传递消息时,其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如果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反而会使得大众对新闻产生质疑。只有客观地还原事实的真相,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客观地陈述事实是新闻语言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如果在新闻的写作中,记者主观意识与内心情感的外露,必然会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与认知产生干扰。
在《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一新闻稿中,贺延光记者就充分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文中“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这短短几句话,就客观描写了九江市的现状,文中没有刻意渲染洪水来临的危险场面,没有过多表达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只是客观地将所看到的情况描绘出来。
1.2.2准确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语言的准确性,这也是保证信息真实的关键要素。新闻语言力求消除语言上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代表语言含糊不清,反而可以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只是相对于准确的数据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为体现事实的真实,在编辑新闻稿时,用词应多用准确语言,尽量少用或不用模糊语言,并使两者搭配适当。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新闻报道中会出现“最近”、“近日”、“前不久”等不确切的字眼来代替准确的时间;而在表达数字多上方面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大多”、“不计其数”、“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等较为笼统的字样来代替具体的数量;还有的在表达程度方面时则会用到“大都”、“基本上”、“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能够具体表明的程度。但是模糊语言用的过多,新闻的准确性会降低,以至于失真。
目 录
第一章 简述新闻语言的定义与特征1
1.1新闻语言的定义1
1.2新闻语言的特征1
第二章 各个新闻稿件的语言特点简析4
2.1消息4
2.2通讯4 2.3评论 5
第三章 近五年《现代快报》新闻语言语体研究7
3.1标题分析7
3.2导语分析8
3.3内容分析8
结语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第一章 新闻语言的定义与特征
我们通过大量的获取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其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了解到的外界信息,大众称之为新闻。大体上,新闻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那些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向大众所传播的信息属于广义新闻范畴;而狭义新闻的概念则相对简单,只是单指信息。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信息也就是大众欲知而为之的重要事实,新闻作为这个重要事实的载体,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也就是概括性地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向大众传播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实际意义的事实。
1.1新闻语言的定义
要解释新闻语言,先要了解语言的含义,新闻语言是在人们生活语言的基础上升华而得来的。语言是人类在在社会生存的一个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人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积累的文化与信息,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人类的生存与需要而产生的,所以特定的环境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上打上特定的烙印。新闻语言就是在人类语言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新闻语言的定义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是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在新闻事业的开始之初,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新闻语言这一独立的语言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意义上的“新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古代新闻活动的书面语言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闻语言”这一体系,而是属于事务语体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使得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以白话文为新闻语言的白话报刊,这一项改革使得广大民众也能够轻松读懂新闻内容,信息也不再是只有文化人才看得懂的书面文字。到了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各个阶级也纷纷创办起以白话文为编写语言的报刊,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新闻语言也逐渐发展直到如今的稳定并日益完善,这一系列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2新闻语言的特征
新闻语言是信息传播时所使用的工具,是向广大群众传播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人们想要知道却还未了解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主要作用为传递信息和陈述事实,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特色。新闻语言着眼于人们对事实的实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用直白、准确、易懂的文字传达给大众信息,又借鉴了文学语言富有感情的文字和评论语言中具有哲理的思想,特别是从大众的白话文中吸取了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使得新闻不再枯燥乏味。如今,新闻语言融合了许多语言并逐渐发展成为质朴且有丰富表现力,它与新闻的广泛传播相适应,为现代社会所通用。有一种看法,认为新闻语言是干巴、枯燥的语言,这是把新闻语言与一些报道中出现语言使用上的毛病混为一谈了。新闻语言一般具有五个明显的语言特征:客观、准确、简练、朴实、通俗。
1.2.1客观
新闻是为传达客观事实而存在的,新闻语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陈述、描述事物发生的客观事实。虽然每一个人都会对一个客观事实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客观的事实总有爱憎褒贬之别。作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记者在新闻事件面前也难免会有自己主观的想法,但为了使新闻受众把握事实的真相,需要抛开自己的主观倾向性,消息报道更是如此。用客观的新闻语言来阐述,并不代表其新闻没有倾向性,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向大众传递消息时,其代表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立场和利益,它所传播的新闻往往带有某种倾向性,如果一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反而会使得大众对新闻产生质疑。只有客观地还原事实的真相,才能适应受众心理,进而收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因此,客观地陈述事实是新闻语言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如果在新闻的写作中,记者主观意识与内心情感的外露,必然会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与认知产生干扰。
在《九江段4号闸附近决堤30米》这一新闻稿中,贺延光记者就充分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文中“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这短短几句话,就客观描写了九江市的现状,文中没有刻意渲染洪水来临的危险场面,没有过多表达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只是客观地将所看到的情况描绘出来。
1.2.2准确
在新闻语言使用上,要求语言的准确性,这也是保证信息真实的关键要素。新闻语言力求消除语言上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代表语言含糊不清,反而可以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只是相对于准确的数据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为体现事实的真实,在编辑新闻稿时,用词应多用准确语言,尽量少用或不用模糊语言,并使两者搭配适当。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新闻报道中会出现“最近”、“近日”、“前不久”等不确切的字眼来代替准确的时间;而在表达数字多上方面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大多”、“不计其数”、“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等较为笼统的字样来代替具体的数量;还有的在表达程度方面时则会用到“大都”、“基本上”、“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能够具体表明的程度。但是模糊语言用的过多,新闻的准确性会降低,以至于失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