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国产青春片的类型化叙事

论当下国产青春片的类型化叙事[20200418123604]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二、类型电影定义特征及演变 2
三、青春片定义和中国青春片类型化现状分析 4
(一) 青春片定义 4
(二) 当下青春片文本分析 5
四、与国外青春片发展现状比较 13
(一) 叙事线索单一化 14
(二) 类型风格单一化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摘 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更趋完备,代表电影产业成熟标志的类型化电影在我国也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从2013年国产青春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青春类国产电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一方面青春类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本土优势的题材类型抓住了当下主流观影群体的心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现这类题材的盲目追逐利益现象,使得随后出现的大部分作品都走向了同质化、雷同化和视角狭隘化的趋向,这对该电影类型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应用电影学中类型电影相关概念理论,对我国当下国产青春类型片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类型化叙事模式和风格,为本土国产电影积累类型经验,丰富我国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并为其它电影提供有益类型化叙事借鉴,实现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青春片;类型化;叙事风格
目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filmdom tends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 whole film chai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Typological films that represent the maturity of filmdom has been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particularly the So young, a domestic youth movie in 2013, began the unprecedented “blowout” of domestic youth movie.
On the one hand , youth movie, as a theme with local predominance, captures psychological need of present mainstream movie fan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film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on account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blindly pursuing interests, most following works with this theme have the tendency of homogenization, similarity, narrowness of view, which not only generates harmful effect on the multiplex development of film, but also go against the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genre film in filmology, this paper hopes and tries to make a text analysis on present domestic youth movies, and explores its narrative mode and style, accumulating typological experiences for local domestic films, enriching narrative modes of typological films and offering other films beneficial narrative references. In this way, it can accomplis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domestic film industry, and further enhance domestic culture soft power.
Key words: Youth film; Genre film; Narrative style 一、前 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产业化,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更趋完备,代表电影产业成熟标志的类型化电影在我国也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从2013年国产青春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青春类国产电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市场的需求与类型化的经验积累,共同促进了中国青春片的发展,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由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013年的21.7岁。”[]一方面青春类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本土优势的题材类型抓住了当下主流观影群体的心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出现这类题材的盲目追逐利益现象,使得随后出现的大部分作品都走向了同质化、雷同化和视角狭隘化的趋向,这对该电影类型多元化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电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对国产青春片的类型化叙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13年起,由于国内对于国产青春片的研究还比较少,像郝建的《类型电影教程》以及李迅的《类型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等仅仅在对类型电影的种类和发展作了诠释和展望外,并没有针对我国青春类电影进一步细化研究。2015年王洋发表在学术论坛第638期第17期的《国产青春片的类型化研究》是对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最新研究,他对内地早期的 “文革青春”和 “边缘青春”等青春片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像他针对人物对待青春的态度,将校园青春片的角色主要分为匀速青春、加速青春与减速青春三类角色的视角,对人物模式的分析观点鲜明,但他在文章具体案例文本分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其研究视角也仅限于国内的题材。再有像孙晖发表在《当代电影》的《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对国产青春片的类型从“情节惯例”“人物型式”等研究方法对单个文本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类分析,该文章对本论文在具体文本分析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传统的分析方法对当下国产青春片发展并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导演赵薇以研究生毕业作品制作的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青春类国产影片开始出现了火热的跟风拍摄行为,观察近几年的青春片市场,从2013年4月26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开始,票房突破了7亿元,之后《后会无期》、《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在随后的一年半中票房都是“三亿起步”。在2015年的“五一”档,苏有朋的处女作《左耳》以及黄晓明、杨幂主演的《何以笙箫默》分别拿下4.9亿、3.5亿票房,除了《速度与激情7》,这两部电影几乎瓜分了五一档其余的票房。再有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栀子花开》《夏洛特烦恼》等片也前赴后继,拼命抢占青春片的阵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活跃了国产电影市场,但大部分这类作品在创作方向上,走的都是雷同化的老路,相似的校园绿茵,相似的人物模型,混乱的叙事等招致了各界的恶评。显示出了国产青春片在类型化叙事上的短板,进而不利于其长足的发展。这与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的一些比较成功的青春片相比,如《歌舞青春》《阳光姐妹淘》《听说桐岛要退部》《初恋那点小事》等类型叙事更加多元化和主流意识表达更加充实,还有相当程度的差距。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本论文试图通过引用类型电影的叙事理论分析当下国产青春类电影的叙事模式,叙事风格,试图通过分析找出我国青春类电影的本土优势以及发展的壁垒。再有对当下几部在票房和受众口碑较有特色的青春类电影作细致的分析并扶之以国外在上述条件下的同类青春类电影的对比,进而突出明确我们当下此类题材的壁垒和发展趋向。
二、类型电影定义、特征及演变
首先在对国产青春片分析和展望之前,有必要对类型电影这一概念作简要的阐述和特征的归类以及它未来如何演变的判断。
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类型电影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电影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像在这一时期的西部片、歌舞片、恐怖片等等。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类型电影这一概念给与了如下解释即“按照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而类型则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早期20年代美国的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的产生。而其产生的原因则是由于美国当时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知道20年代美国并没有参与世界大战,相反在这次战争中大发其财,一跃使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并使得美国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而此时在经济上赚的盆满钵满的各大财团纷纷把资金投入到了娱乐行业之内以博得人民的娱乐需求并继续赚取财富。也正是由于看准了这一需求使得各大财团纷纷把大把的资金投入了电影行业,并开始插足电影的制片业务,为了提高电影的吸引力和电影产量,这些投资人以商业的眼光开始重新对电影这一产业进行了改良。于是是制片人通常也是投资人掌管了电影的整个流程,而导演则退居其次,影片的制作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使得个人的作用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中,对演员的重视也由这一阶段开始,投资人开始寻找和对那些能够对公众有吸引力并能产生较好票房的演员,并对他们大加培养和塑造以博得更大的收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