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龙舟渐远导演阐述【字数:6431】
摘 要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其它多种原因,这些节日正在逐渐丧失魅力。而在传统节日氛围逐渐淡化的当代社会环境中,端午节也未能幸免,受到不少民众的忽视。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探讨端午节的来源、意义、发展和影响,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经济、信息和文化的冲击下,被逐渐遗忘的原因。
目 录
第一章 传统节日意义1
第二章 端午节考证2
第三章 端午节活动3
第四章 端午节现状及原因5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9
第一章 传统节日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它已经在数千年的演化变迁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合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血液中。因此,传统节日可以算作是中国浩淼的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凝聚着时间和空间上诸多的情感和寄托,拥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从古至今,其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说起传统节日,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因中国版图在东西、南北上的跨度极大的原因,各处地形、气候、人口等也存在相当庞大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其中包括我们较熟悉的少数民族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古尔邦节(维吾尔族),还有雪顿节(藏族)、花朝节(汉族)等传统节日。然而,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也有不少节日因受到战争、政治、宗教等外来的冲击,呈现出在或迎合或隐忍的状态,并不断地变化发展,更有一些则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已然消亡。目前依然留存下来,并广为人所知的重要节日就是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节日,2008年,国务院发文将清明、端午和中秋列入法定节假日,从官方的层面上加强了几个传统节日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历经了千年的传统节日给人感觉是从“钿头银篦击节碎”逐步走向了“暮去朝来颜色故”,甚至有种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意。例如每逢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来临时,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户户会精心雕刻南瓜做成灯笼,以此恐吓别人索取糖果。而反观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虽也有类似西方万圣节的节日寓意,但有多少人还会尽心尽力去做一个荷花灯笼放在精心叠好的纸船上呢?
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是丰富的,其影响力也是非凡的,然而在此不能一一赘述。本文谨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来进行较为详细的剖析,期望能够以点带面地反映中国传统节日在数千年来的孕育和发展轨迹。选择端午的原因,在于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有其尴尬的一面。众所周知,端午节最早是为祭奠屈原,但不少人仍有质疑,屈原是一位与我们相隔千年的古人,为何要单独纪念他,端午这个节日到底有什么美好的情感寄托或寓意呢?清明我们会缅怀先人,默默想念;中秋享受的是一家团圆的温馨,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春节更是新旧更替除旧迎新的时间,也是小时候最盼望的节日。但是唯独端午显得这么“另类”,春节清明中秋时,我们会去拜年、祭祖、团聚,吃汤圆、青团、月饼。但是在端午,估计除了粽子外,赛龙舟、喝雄黄酒这些习俗似乎都只是在书上见识过。我们对于端午节所存的质疑、冷淡,也是现在对传统节日淡漠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
第二章 端午节考证
端午节历经千年的发展,尽管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说法,但对其来历,当下却仍存疑惑。战国时期楚怀王死后,屈原深感家国将破,最终投江报国,人们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端午节。这是有关端午节的来源的一种说法,当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但是仔细想一下,这个说法存在诸多漏洞。屈原处于当时的楚国,即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但事实上中国的北方和江浙一带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而根据当时的交通、信息传递的状况,当时的秦地、齐地的人很难知晓屈原的事迹,况且当时他们也没有必要去纪念一个“外国人”。实际上,关于纪念,在江浙地区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为了纪念自刎而死又被吴王将尸体投入江中的伍子胥,另一种则有着更加浓重的神话色彩,说是为了纪念年仅十四岁就毅然跳入江中五日救出溺水的父亲的曹娥。
对于以上这些说法,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认为都是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他认为端午节是远古人民流传下来的祛病防疫的节日。例如曾经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赛龙舟,江绍原先生就认为并不是人们为了打捞屈原尸体而演变过来的活动,“竞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种娱乐,也不是对于什么人的记念,而是一种‘禳灾’的仪式。古人的思想很奇,他们以为‘疵疴夭札’,是可以用船运走的;今人竞渡之日,正古人送灾之时。恐怕疵疠夭札不肯走,所以贿以‘牲酒纸钱’;又恐软的手段不生效力,所以‘诅咒’之,使它们非走不成。而且不得不预防它们被送走之后仍乘船重来人间,所以船到了下流之后,送它的人须‘不旗不鼓’地回来。这船既然是载了不祥之物的,自我也成了不洁净的东西;所以人只得把它‘拖置高岸,搭阁苫盖’,无论如何不作旁用的。竞渡的前身是‘禳灾’或云‘送灾’;送灾者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也。”对于端午其他的习俗,江绍原先生也有其解释。例如涂雄黄、贴红纸,划龙舟的人离“疵疴夭札”最近,所以就要佩戴黄红色的挂饰,而且当时这些挂饰都是由巫师念过符咒的,可以避免他们再被沾染。还有往江中投粽子,划船的人虽然有符咒护身但仍然是不可完全放心的,因此他们吃过的饭和碰过的碗筷也是没有人敢再吃再用的,所以要全部扔到江中随水流走。
关于端午起源的考证,另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是闻一多先生,他也认为端午节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或其他人。在闻一多先生看来,端午节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和中国人民一样古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端午原本是近水而居的吴越地区的人们举行的节日,类似于图腾祭祀。赛龙舟相当于是这场祭祀活动中的娱乐节目,带有半宗教半民俗的色彩,而往江中投粽子则是献给神的祭品。因此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起源于人类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并牟求生存的过程中。后来直至东汉时期,吴越地区逐渐被开辟,其文化传统与中原或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端午节才慢慢传播到北方及西部地区。除以上两位先生的考证外,其余较有影响的还有黄石的“夏至说”,李亦园的“季节适应说”,王利华的“防疫保健说”等。
目 录
第一章 传统节日意义1
第二章 端午节考证2
第三章 端午节活动3
第四章 端午节现状及原因5
结束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9
第一章 传统节日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它已经在数千年的演化变迁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合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血液中。因此,传统节日可以算作是中国浩淼的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凝聚着时间和空间上诸多的情感和寄托,拥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从古至今,其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说起传统节日,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将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因中国版图在东西、南北上的跨度极大的原因,各处地形、气候、人口等也存在相当庞大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其中包括我们较熟悉的少数民族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古尔邦节(维吾尔族),还有雪顿节(藏族)、花朝节(汉族)等传统节日。然而,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中,也有不少节日因受到战争、政治、宗教等外来的冲击,呈现出在或迎合或隐忍的状态,并不断地变化发展,更有一些则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已然消亡。目前依然留存下来,并广为人所知的重要节日就是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节日,2008年,国务院发文将清明、端午和中秋列入法定节假日,从官方的层面上加强了几个传统节日的地位。但是即便如此,这些历经了千年的传统节日给人感觉是从“钿头银篦击节碎”逐步走向了“暮去朝来颜色故”,甚至有种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意。例如每逢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来临时,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家户户会精心雕刻南瓜做成灯笼,以此恐吓别人索取糖果。而反观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虽也有类似西方万圣节的节日寓意,但有多少人还会尽心尽力去做一个荷花灯笼放在精心叠好的纸船上呢?
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是丰富的,其影响力也是非凡的,然而在此不能一一赘述。本文谨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来进行较为详细的剖析,期望能够以点带面地反映中国传统节日在数千年来的孕育和发展轨迹。选择端午的原因,在于端午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有其尴尬的一面。众所周知,端午节最早是为祭奠屈原,但不少人仍有质疑,屈原是一位与我们相隔千年的古人,为何要单独纪念他,端午这个节日到底有什么美好的情感寄托或寓意呢?清明我们会缅怀先人,默默想念;中秋享受的是一家团圆的温馨,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春节更是新旧更替除旧迎新的时间,也是小时候最盼望的节日。但是唯独端午显得这么“另类”,春节清明中秋时,我们会去拜年、祭祖、团聚,吃汤圆、青团、月饼。但是在端午,估计除了粽子外,赛龙舟、喝雄黄酒这些习俗似乎都只是在书上见识过。我们对于端午节所存的质疑、冷淡,也是现在对传统节日淡漠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
第二章 端午节考证
端午节历经千年的发展,尽管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说法,但对其来历,当下却仍存疑惑。战国时期楚怀王死后,屈原深感家国将破,最终投江报国,人们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端午节。这是有关端午节的来源的一种说法,当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但是仔细想一下,这个说法存在诸多漏洞。屈原处于当时的楚国,即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但事实上中国的北方和江浙一带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而根据当时的交通、信息传递的状况,当时的秦地、齐地的人很难知晓屈原的事迹,况且当时他们也没有必要去纪念一个“外国人”。实际上,关于纪念,在江浙地区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为了纪念自刎而死又被吴王将尸体投入江中的伍子胥,另一种则有着更加浓重的神话色彩,说是为了纪念年仅十四岁就毅然跳入江中五日救出溺水的父亲的曹娥。
对于以上这些说法,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认为都是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他认为端午节是远古人民流传下来的祛病防疫的节日。例如曾经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赛龙舟,江绍原先生就认为并不是人们为了打捞屈原尸体而演变过来的活动,“竞渡的前身,既不是一种娱乐,也不是对于什么人的记念,而是一种‘禳灾’的仪式。古人的思想很奇,他们以为‘疵疴夭札’,是可以用船运走的;今人竞渡之日,正古人送灾之时。恐怕疵疠夭札不肯走,所以贿以‘牲酒纸钱’;又恐软的手段不生效力,所以‘诅咒’之,使它们非走不成。而且不得不预防它们被送走之后仍乘船重来人间,所以船到了下流之后,送它的人须‘不旗不鼓’地回来。这船既然是载了不祥之物的,自我也成了不洁净的东西;所以人只得把它‘拖置高岸,搭阁苫盖’,无论如何不作旁用的。竞渡的前身是‘禳灾’或云‘送灾’;送灾者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也。”对于端午其他的习俗,江绍原先生也有其解释。例如涂雄黄、贴红纸,划龙舟的人离“疵疴夭札”最近,所以就要佩戴黄红色的挂饰,而且当时这些挂饰都是由巫师念过符咒的,可以避免他们再被沾染。还有往江中投粽子,划船的人虽然有符咒护身但仍然是不可完全放心的,因此他们吃过的饭和碰过的碗筷也是没有人敢再吃再用的,所以要全部扔到江中随水流走。
关于端午起源的考证,另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是闻一多先生,他也认为端午节不是起源于纪念屈原或其他人。在闻一多先生看来,端午节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和中国人民一样古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所以端午原本是近水而居的吴越地区的人们举行的节日,类似于图腾祭祀。赛龙舟相当于是这场祭祀活动中的娱乐节目,带有半宗教半民俗的色彩,而往江中投粽子则是献给神的祭品。因此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起源于人类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并牟求生存的过程中。后来直至东汉时期,吴越地区逐渐被开辟,其文化传统与中原或其他文化相互交融,端午节才慢慢传播到北方及西部地区。除以上两位先生的考证外,其余较有影响的还有黄石的“夏至说”,李亦园的“季节适应说”,王利华的“防疫保健说”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