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师不死只是老去;武林不老行将就木故去的武林导演阐述【字数:4479】
摘 要 本次毕业设计,类型为纪录片。主要记录群体为笔者相对熟悉的一代武学前辈,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拳术练习、传授的拍摄记录,以及听他们讲述过去岁月里武林的模样和过去岁月里的武林人。笔者身为传统武术传承者,希望为传统武术以及武林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用类似武侠小说惯常的叙事套路向大家呈现一个平凡的而且正在死去的武林。通过这次拍摄,笔者对纪录片的拍摄、筹备,以及纪录片如何讲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希望以此为基础,毕业后进行这一题材的深度挖掘。
目 录
为何而拍1
拍摄过程的问题3
结束语 4
致谢 4
参考文献 4
为何而拍
产生拍摄这部片子的念头,最早来自父母无心的一句话,提到师爷过时即将20周年,一直有人说要做师爷的片子却没做;祖师爷过时很久,要做影视题材也只是风声大雨点小。与身边同学提起自己习武,他们多半也是让你来飞一个轻功来个气功,或者问你是少林还是武当,当我认真的报出自己的师门“蒲阳完县孙门再传弟子淮阴黄万祥门下”却又没人知道。他们让我展示一下我学的武术,我也只好把古朴的形意拳拿出来,无奈的是他们想要看的是无影脚,是降龙十八掌,是灵犀一指,又或者是飞檐走壁,或者是胸口碎大石,是金钟罩铁布衫,形意拳的名字都不曾听过。孙门武功传三拳三剑:形意、太极、八卦,拳法剑法各有一路,形意一概不知,八卦他们当做火影忍者的八卦六十四掌,太极则当做街边老人随手划拉打发时间的“搓麻将”。绝大多数人对武术的认识是影视作品或舞台表演里,少林和尚的金枪锁喉和刀枪不入等等,对武林的认识是小说中那个名马美人、侠之大者的浪漫江湖。殊不知,其实武林也好,武林人也罢,其实都在我们身边。
说到这里,我非常想提一提曾经看过的一个纪录片系列《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里面记录了给我们带来武林幻想和童话的导演们之于江湖的见解。我对王晶和陈嘉上当时的话记忆犹新。王晶说,他觉得江湖就是人,各色人等齐聚一堂,就有了各种戏剧冲突,有了故事,然后就有了“江湖”。陈嘉上的观点则更厉害:“江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江湖是人聚集的地方,就是社会,我们普通人叫他社会,而武林人的眼中,他叫江湖” 这两人简单的道破天机:江湖其实就是我们身边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人类社会,看你以什么眼光去看罢了。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否认一点,那就是武林和武林人的存在,但是在他们的影片里,很难直接看出来,毕竟那都是传闻或是小说里的故事,故事本身离我们,大概还是有些远。
关于武林人的故事或传说多来自几个方面,早一点的比如《七侠五义》《唐传奇》《儿女英雄传》等等甚至包括《水浒传》。离我们比较接近些的则有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古龙先生的留香盗帅、小李飞刀,有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会京师,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七剑下天山,再到新生代的方白羽智侠江湖、沧月的听雪楼、凤歌的昆仑等等。无一例外的是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武侠是男人的童话”这句话不错。历史上有些记录,被各位导演拿来翻来覆去搬上荧幕的就更多了,小时候常看到的黄飞鸿、霍元甲、陈真到近两年特别火的叶问。小说的特点,往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把这个似乎来自儒家的观念深深刻在笔下每个大侠身上,古龙算是个异类,没有什么为国为民,笔下的角色是“落魄公子”是“大偷”是“混蛋”却有人权天赋,法制不倒,公道自在,有所不为的思想贯彻始终。近代的几位大家就更熟悉了,经过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人的演绎,个个都是出色的民族英雄,从那个东亚病夫的牌匾到拳打鬼子军官,从击倒挑衅的外国拳手到独战各国群雄,“自强不息”“男儿当自强”之类的,说实话我听到有点腻了,就甄子丹的叶问那句“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还算是出了新意,可惜最后还是从鬼子打到英国拳皇再打到美帝泰森,继续打出国人威风啥的。
直到后来我看了王家卫先生导演徐浩峰先生编剧的《一代宗师》。
那确实是最接近我所知的武林的电影:真实存在的名宿的名号、符合拳理的武术表现,八卦六十四手千变万化剑走偏锋、形意拳刚猛霸道,咏春小巧精准、八极拳大开大合等。拳种的展现、武林师承、江湖规矩、纤毫之争,切实的还原出了一个很真实的武林模样:没有飞檐走壁,没有神功盖世一骑当千,有的是腾挪躲闪、点到为止,有的是经验智慧的较量而非怪力乱神。我曾一度幻想,认定了这就是我应该拍的方式和模样,去展现那个从来没人提起的师门,不过后来我想到:我不是王家卫,我也没有十年。
但是我有一些更接近的资源,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同时我也接触到了徐浩峰先生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书里一位老辈武林人讲那个快消失的武林娓娓道来,从他的师父,到他的师兄弟,再到他自己,很多很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东西,都在他的言语中再现了。而这位前辈,遵循对师父的约定,不收徒,不传艺,默默无闻的在西单看大门直到过世。我想起了我那些师叔师伯,还有我的父母,父母正式出师,手持拜帖,才能开坛收徒,很多师伯师叔,因为师爷的古怪脾气被赶出师门的颇多,还有不少被师爷要求不准收徒的,他们的年华早已老去,都是在家抱孙子的年纪了,却多后继无人,更别谈练拳的苦以及对拳术的不了解令年轻人望而却步。我的父母收了一些徒弟,也多是和他们年岁相近的中年人。父亲曾感叹,祖师爷一生未尝一败,除了老辈武林人和同门,再无人知晓,同年代的霍元甲倒是人人皆知;师爷劳碌了一辈子,不在摄像机面前打拳只因为怕人偷学了之后改弦更张占为己有,师爷在世无人敢招摇撞骗,刚一过世就冒出一堆江湖骗子。
我的想法在此确定了,王家卫我是学不来的,我只能用自己的方法,简单的手法,把我知道的,快被人忘干净的武林人和武林的一角,用我的语言来讲述。所以,我决定不是拍师爷,而是尝试拍出以过世师爷为首的老去的武林人,就用和我所学的拳术一样简单、古朴的方法。
拍摄过程中的问题
拍摄的地点定在师爷黄万祥先生以及这次采访中各位师伯的家乡:淮安。拍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愉快的,但是和我曾经尝试性第一次拍摄同类型的纪录片一样,遭遇了很多的麻烦。
首先是技术上的问题,很不好意思的承认,作为一个编导类学生,笔者的专长在于笔案,精于写作,而拍摄技术逊于别的同学,面对各位师伯一个比一个迅捷的身手,有些无所适从,各位师伯的出手速度都相当快,说是像鬼魅一般属于夸张,但是说像风一样,倒是恰如其分。淮安的各位前辈多为师爷较为年轻时所授的徒弟,擅长的是散手,用行话里讲,叫“毛手”。在拳理上可能无法像我父亲或是盐城的师叔们表述的那么准确,但是他们多跟随师爷走江湖,与人搭手较量,而师爷年轻时个性张扬,常寻访各路高手切磋交流,故他们在技击方面更胜一筹。拍摄过程中,因为需要准备展示本门武功的对练切磋,请了两位师伯搭手,结果拍摄中发现,以我的技法很难准确的展现出搭手的细节与精妙之处。因为出手太快,转瞬即逝,而且没有固定的套路无迹可寻,往往摄像机还没跟到,他们就已经又拆了数招开外。但是如果只是固定机位,全景拍摄,因为所有动作都是无事先编排的,也就无法保证打斗的美感,更不用说展现其精妙了,何况散手中,他们的步法多变,两个回合一过换了数个身法和位置,即便全景拍摄也难以追踪住他们的位置。
目 录
为何而拍1
拍摄过程的问题3
结束语 4
致谢 4
参考文献 4
为何而拍
产生拍摄这部片子的念头,最早来自父母无心的一句话,提到师爷过时即将20周年,一直有人说要做师爷的片子却没做;祖师爷过时很久,要做影视题材也只是风声大雨点小。与身边同学提起自己习武,他们多半也是让你来飞一个轻功来个气功,或者问你是少林还是武当,当我认真的报出自己的师门“蒲阳完县孙门再传弟子淮阴黄万祥门下”却又没人知道。他们让我展示一下我学的武术,我也只好把古朴的形意拳拿出来,无奈的是他们想要看的是无影脚,是降龙十八掌,是灵犀一指,又或者是飞檐走壁,或者是胸口碎大石,是金钟罩铁布衫,形意拳的名字都不曾听过。孙门武功传三拳三剑:形意、太极、八卦,拳法剑法各有一路,形意一概不知,八卦他们当做火影忍者的八卦六十四掌,太极则当做街边老人随手划拉打发时间的“搓麻将”。绝大多数人对武术的认识是影视作品或舞台表演里,少林和尚的金枪锁喉和刀枪不入等等,对武林的认识是小说中那个名马美人、侠之大者的浪漫江湖。殊不知,其实武林也好,武林人也罢,其实都在我们身边。
说到这里,我非常想提一提曾经看过的一个纪录片系列《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里面记录了给我们带来武林幻想和童话的导演们之于江湖的见解。我对王晶和陈嘉上当时的话记忆犹新。王晶说,他觉得江湖就是人,各色人等齐聚一堂,就有了各种戏剧冲突,有了故事,然后就有了“江湖”。陈嘉上的观点则更厉害:“江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江湖是人聚集的地方,就是社会,我们普通人叫他社会,而武林人的眼中,他叫江湖” 这两人简单的道破天机:江湖其实就是我们身边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人类社会,看你以什么眼光去看罢了。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否认一点,那就是武林和武林人的存在,但是在他们的影片里,很难直接看出来,毕竟那都是传闻或是小说里的故事,故事本身离我们,大概还是有些远。
关于武林人的故事或传说多来自几个方面,早一点的比如《七侠五义》《唐传奇》《儿女英雄传》等等甚至包括《水浒传》。离我们比较接近些的则有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有古龙先生的留香盗帅、小李飞刀,有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会京师,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七剑下天山,再到新生代的方白羽智侠江湖、沧月的听雪楼、凤歌的昆仑等等。无一例外的是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武侠是男人的童话”这句话不错。历史上有些记录,被各位导演拿来翻来覆去搬上荧幕的就更多了,小时候常看到的黄飞鸿、霍元甲、陈真到近两年特别火的叶问。小说的特点,往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把这个似乎来自儒家的观念深深刻在笔下每个大侠身上,古龙算是个异类,没有什么为国为民,笔下的角色是“落魄公子”是“大偷”是“混蛋”却有人权天赋,法制不倒,公道自在,有所不为的思想贯彻始终。近代的几位大家就更熟悉了,经过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人的演绎,个个都是出色的民族英雄,从那个东亚病夫的牌匾到拳打鬼子军官,从击倒挑衅的外国拳手到独战各国群雄,“自强不息”“男儿当自强”之类的,说实话我听到有点腻了,就甄子丹的叶问那句“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还算是出了新意,可惜最后还是从鬼子打到英国拳皇再打到美帝泰森,继续打出国人威风啥的。
直到后来我看了王家卫先生导演徐浩峰先生编剧的《一代宗师》。
那确实是最接近我所知的武林的电影:真实存在的名宿的名号、符合拳理的武术表现,八卦六十四手千变万化剑走偏锋、形意拳刚猛霸道,咏春小巧精准、八极拳大开大合等。拳种的展现、武林师承、江湖规矩、纤毫之争,切实的还原出了一个很真实的武林模样:没有飞檐走壁,没有神功盖世一骑当千,有的是腾挪躲闪、点到为止,有的是经验智慧的较量而非怪力乱神。我曾一度幻想,认定了这就是我应该拍的方式和模样,去展现那个从来没人提起的师门,不过后来我想到:我不是王家卫,我也没有十年。
但是我有一些更接近的资源,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同时我也接触到了徐浩峰先生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书里一位老辈武林人讲那个快消失的武林娓娓道来,从他的师父,到他的师兄弟,再到他自己,很多很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东西,都在他的言语中再现了。而这位前辈,遵循对师父的约定,不收徒,不传艺,默默无闻的在西单看大门直到过世。我想起了我那些师叔师伯,还有我的父母,父母正式出师,手持拜帖,才能开坛收徒,很多师伯师叔,因为师爷的古怪脾气被赶出师门的颇多,还有不少被师爷要求不准收徒的,他们的年华早已老去,都是在家抱孙子的年纪了,却多后继无人,更别谈练拳的苦以及对拳术的不了解令年轻人望而却步。我的父母收了一些徒弟,也多是和他们年岁相近的中年人。父亲曾感叹,祖师爷一生未尝一败,除了老辈武林人和同门,再无人知晓,同年代的霍元甲倒是人人皆知;师爷劳碌了一辈子,不在摄像机面前打拳只因为怕人偷学了之后改弦更张占为己有,师爷在世无人敢招摇撞骗,刚一过世就冒出一堆江湖骗子。
我的想法在此确定了,王家卫我是学不来的,我只能用自己的方法,简单的手法,把我知道的,快被人忘干净的武林人和武林的一角,用我的语言来讲述。所以,我决定不是拍师爷,而是尝试拍出以过世师爷为首的老去的武林人,就用和我所学的拳术一样简单、古朴的方法。
拍摄过程中的问题
拍摄的地点定在师爷黄万祥先生以及这次采访中各位师伯的家乡:淮安。拍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愉快的,但是和我曾经尝试性第一次拍摄同类型的纪录片一样,遭遇了很多的麻烦。
首先是技术上的问题,很不好意思的承认,作为一个编导类学生,笔者的专长在于笔案,精于写作,而拍摄技术逊于别的同学,面对各位师伯一个比一个迅捷的身手,有些无所适从,各位师伯的出手速度都相当快,说是像鬼魅一般属于夸张,但是说像风一样,倒是恰如其分。淮安的各位前辈多为师爷较为年轻时所授的徒弟,擅长的是散手,用行话里讲,叫“毛手”。在拳理上可能无法像我父亲或是盐城的师叔们表述的那么准确,但是他们多跟随师爷走江湖,与人搭手较量,而师爷年轻时个性张扬,常寻访各路高手切磋交流,故他们在技击方面更胜一筹。拍摄过程中,因为需要准备展示本门武功的对练切磋,请了两位师伯搭手,结果拍摄中发现,以我的技法很难准确的展现出搭手的细节与精妙之处。因为出手太快,转瞬即逝,而且没有固定的套路无迹可寻,往往摄像机还没跟到,他们就已经又拆了数招开外。但是如果只是固定机位,全景拍摄,因为所有动作都是无事先编排的,也就无法保证打斗的美感,更不用说展现其精妙了,何况散手中,他们的步法多变,两个回合一过换了数个身法和位置,即便全景拍摄也难以追踪住他们的位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