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制的隐性采访研究
有限制的隐性采访研究[20200418124118]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摘 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有限制;隐性采访;原则;措施 一、绪论
目录
二、本论 1
(一)隐性采访的背景 1
1、隐性采访的概念和意义 1
2、隐性采访现状分析 2
(二)隐性采访中涉及到的侵权以及媒体道德失范现象 2
1、隐性采访引起了很多道德失范现象 2
2、隐性采访引发的两种观点 4
(三)坚持有限制的运用隐性采访 5
1、有限制隐性采访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5
2、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应保持的原则 5
(四)合理使用有限制隐性采访的具体措施 6
1、记者应把握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6
2、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该遵守法律规范 7
3、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 8
4、隐性采访应该限制在法律禁区之外 9
5、媒体在隐性采访中自律并形成行业规范 9
三、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2
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隐性采访也被广泛使用,其中《焦点访谈》等节目也因通过隐性采访揭露了大量的社会黑暗面而深受受众的喜爱。很多记者为了走捷径获得独家报道或者博取观众眼球,过度依靠隐性采访,罔顾新闻伦理,导致新闻侵权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怎样有限制的使用隐性采访,有限制的隐性采访需要把握好什么样的度,成为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应关注的问题。记者应把握好自身社会角色,遵守法律规范,自律并形成行业规范,将隐性采访限制在道德范畴内以及法律禁区之外,让隐性采访成为真正的社会监督利器。
ABSTRCT
According to the impact of the new medium on the traditional medium,competitions between medium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ierce.recessive interview , a way in interview,has been widely us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For instance,《Focus Interview》and other TV programs is popular of exposing numerous social somber side through recessive interview to get a short cut or gain audience attentions,a great of interviewers didn’t keep their work ethic and relied on recessive interview in excess ,which have caus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right infringement of news and even paying the price .So, how to use the way of interview restrictively and how we comprehend the degree of the restrict ,which are supposed to be concerns to every medium-employees.To make sure recessive interview is under control.Interviewers are supposed to recognize their roles ,obey laws and be self-discipline.Moreover,trade rules must be established.Finally it come to be a effective weapon in social supervision.
Keywords:Limit; recessive interview; principle; measure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的一个特殊采访权利,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或者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相比较于其他采访类型,可以更有效地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隐性采访能更好地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履行媒体的社会职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对有限制的隐性采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种采访形式的利弊,确定在这种采访形式下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对于展开社会监督是一把利剑,研究这种采访形式的社会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二、本论
(一)隐性采访的背景
1、隐性采访的概念和意义
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者秘密采访,国外也有学者称其为欺骗式采访,这种采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情况下,记者部分或者完全隐瞒自己的身份,未经采访对象同意,甚至用假身份进行体验,[1]用隐藏的设备进行偷拍和偷录,最终完成自己采访任务的方式。
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将采访事实隐蔽起来,因此采访环境更加具有真实感,有些被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会很拘束或者慌乱,因而被隐瞒情况下其言语和行为更加自然。在“3.15打假晚会”中,记者在各条战线卧底达数月,并且深入黑幕之中,揭露了很多大企业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隐性采访更容易捕捉到细节,细节赋予了节目无限真实感,为央视“315”的成功报道打下基础,隐性采访对于获得独家报道更有效率,所获取的新闻材料也更全面,新闻价值也越高,方便记者进行深度报道,能够让公众更加接近事实真相,可以强有力抨击社会黑暗现象,揭发暗中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非常有利。一些有权势的涉事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干涉记者采访和调查,因此,隐性采访有利于新闻采访顺利进行,还能维护记者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隐性采访已成为获得“重磅”消息的必杀技,因此,若能进行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充分利用好隐性采访的优势,将为在新闻行业的竞争中胜出打下坚实基础。
2、隐性采访现状分析
国外多数新闻学者认为隐性采访属欺骗式采访,亦是极为不道德行为,因此对于这种采访方式十分谨慎[2]。早在1978年,《芝加哥太阳报》利用隐性采访获得公务员受贿材料,成为了普利策的候选人,却最终被拒之门外,正是由于评审员否认这种不道德的采访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违背了诚信原则[3]。由于获取新闻资料的便利性,隐性采访也曾备受国外记者青睐,但随后,这种采访方式在新闻行业引起激烈讨论。1980年以来,新闻伦理学随着实用哲学的兴起而复兴,新闻伦理书籍中开始出现有关隐性采访伦理问题的探析[4],者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德就曾针对隐私权方面提出过三个采访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人道原则、公正原则和社会价值原则。新闻记者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去进行“有限制的隐性采访”,才可以走出隐私与知情的伦理困境。有学者认为讲真话的新闻媒体若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新闻资料,这种行为处于道德底线之外,也会侵犯公众隐私权,新闻界就受到民众的质疑,公信力降低,且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这条红线,甚至丧失新闻监督职能。
在中国,隐性采访繁盛于1990年,1992年央视记者对河北无极县假药市场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隐性采访报道,1993年记者张勉之暗访了北京街头假发票现象获得新闻奖,隐性采访于当时社会新闻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积极作用,然而近年隐性采访造成的新闻侵权现象频频发生,引起大量法律纠纷案件,于是隐性采访也一度被学者们的争论推到风口浪尖,开始出现学者呼吁完善相关法律,用法律对隐性采访进行严格限制。国内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个:一种观点是基于这种采访方式的强大优势而支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违背了社会道德,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极易触犯法律甚至迎合大众的偷窥心理,因而颠覆了淳朴的社会价值观念,认为这种方式应当严格界定。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摘 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有限制;隐性采访;原则;措施 一、绪论
目录
二、本论 1
(一)隐性采访的背景 1
1、隐性采访的概念和意义 1
2、隐性采访现状分析 2
(二)隐性采访中涉及到的侵权以及媒体道德失范现象 2
1、隐性采访引起了很多道德失范现象 2
2、隐性采访引发的两种观点 4
(三)坚持有限制的运用隐性采访 5
1、有限制隐性采访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5
2、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应保持的原则 5
(四)合理使用有限制隐性采访的具体措施 6
1、记者应把握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6
2、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该遵守法律规范 7
3、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 8
4、隐性采访应该限制在法律禁区之外 9
5、媒体在隐性采访中自律并形成行业规范 9
三、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2
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隐性采访也被广泛使用,其中《焦点访谈》等节目也因通过隐性采访揭露了大量的社会黑暗面而深受受众的喜爱。很多记者为了走捷径获得独家报道或者博取观众眼球,过度依靠隐性采访,罔顾新闻伦理,导致新闻侵权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怎样有限制的使用隐性采访,有限制的隐性采访需要把握好什么样的度,成为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应关注的问题。记者应把握好自身社会角色,遵守法律规范,自律并形成行业规范,将隐性采访限制在道德范畴内以及法律禁区之外,让隐性采访成为真正的社会监督利器。
ABSTRCT
According to the impact of the new medium on the traditional medium,competitions between medium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ierce.recessive interview , a way in interview,has been widely us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For instance,《Focus Interview》and other TV programs is popular of exposing numerous social somber side through recessive interview to get a short cut or gain audience attentions,a great of interviewers didn’t keep their work ethic and relied on recessive interview in excess ,which have caus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right infringement of news and even paying the price .So, how to use the way of interview restrictively and how we comprehend the degree of the restrict ,which are supposed to be concerns to every medium-employees.To make sure recessive interview is under control.Interviewers are supposed to recognize their roles ,obey laws and be self-discipline.Moreover,trade rules must be established.Finally it come to be a effective weapon in social supervision.
Keywords:Limit; recessive interview; principle; measure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的一个特殊采访权利,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或者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相比较于其他采访类型,可以更有效地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隐性采访能更好地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履行媒体的社会职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对有限制的隐性采访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种采访形式的利弊,确定在这种采访形式下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对于展开社会监督是一把利剑,研究这种采访形式的社会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二、本论
(一)隐性采访的背景
1、隐性采访的概念和意义
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者秘密采访,国外也有学者称其为欺骗式采访,这种采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情况下,记者部分或者完全隐瞒自己的身份,未经采访对象同意,甚至用假身份进行体验,[1]用隐藏的设备进行偷拍和偷录,最终完成自己采访任务的方式。
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将采访事实隐蔽起来,因此采访环境更加具有真实感,有些被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时会很拘束或者慌乱,因而被隐瞒情况下其言语和行为更加自然。在“3.15打假晚会”中,记者在各条战线卧底达数月,并且深入黑幕之中,揭露了很多大企业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隐性采访更容易捕捉到细节,细节赋予了节目无限真实感,为央视“315”的成功报道打下基础,隐性采访对于获得独家报道更有效率,所获取的新闻材料也更全面,新闻价值也越高,方便记者进行深度报道,能够让公众更加接近事实真相,可以强有力抨击社会黑暗现象,揭发暗中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非常有利。一些有权势的涉事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干涉记者采访和调查,因此,隐性采访有利于新闻采访顺利进行,还能维护记者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新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隐性采访已成为获得“重磅”消息的必杀技,因此,若能进行有限制的隐性采访,充分利用好隐性采访的优势,将为在新闻行业的竞争中胜出打下坚实基础。
2、隐性采访现状分析
国外多数新闻学者认为隐性采访属欺骗式采访,亦是极为不道德行为,因此对于这种采访方式十分谨慎[2]。早在1978年,《芝加哥太阳报》利用隐性采访获得公务员受贿材料,成为了普利策的候选人,却最终被拒之门外,正是由于评审员否认这种不道德的采访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违背了诚信原则[3]。由于获取新闻资料的便利性,隐性采访也曾备受国外记者青睐,但随后,这种采访方式在新闻行业引起激烈讨论。1980年以来,新闻伦理学随着实用哲学的兴起而复兴,新闻伦理书籍中开始出现有关隐性采访伦理问题的探析[4],者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德就曾针对隐私权方面提出过三个采访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人道原则、公正原则和社会价值原则。新闻记者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去进行“有限制的隐性采访”,才可以走出隐私与知情的伦理困境。有学者认为讲真话的新闻媒体若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新闻资料,这种行为处于道德底线之外,也会侵犯公众隐私权,新闻界就受到民众的质疑,公信力降低,且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这条红线,甚至丧失新闻监督职能。
在中国,隐性采访繁盛于1990年,1992年央视记者对河北无极县假药市场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隐性采访报道,1993年记者张勉之暗访了北京街头假发票现象获得新闻奖,隐性采访于当时社会新闻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程度积极作用,然而近年隐性采访造成的新闻侵权现象频频发生,引起大量法律纠纷案件,于是隐性采访也一度被学者们的争论推到风口浪尖,开始出现学者呼吁完善相关法律,用法律对隐性采访进行严格限制。国内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个:一种观点是基于这种采访方式的强大优势而支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违背了社会道德,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极易触犯法律甚至迎合大众的偷窥心理,因而颠覆了淳朴的社会价值观念,认为这种方式应当严格界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