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附件)【字数:9260】

摘 要文字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首要条件。汉字从古至今不断演变,从毛糙的甲骨文到当前规范的楷书,从繁体字到简化字,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汉字形体的演变导致构形理据的变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也影响了我们现如今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和汉字形体构造的演变规律,并结合对应案例,得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构形理据变化对字形结构分析产生影响。身为汉语言专业的一员,平时积累了不少关于古文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锻炼一下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更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探讨一下汉字的发展演变,我将结合案例,研究课题“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2
第二章 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规律 4
2.1.繁化和简化 4
2.2.分化和同化 5
2.3.讹变 6
第三章 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8
3.1.构形理据的增强 9
3.2.构形理据的弱化、消失和汉字形体结构的记号化 9
3.3.理据重构与汉字形体结构变化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蕴含许多浓厚的特色文化。汉字,上古遗传至今的“记录工具”,是我国屹立文明古国不倒的重要基石。我们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原因便是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交流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代。汉字可以说是我们片刻都离不开的东西:阅读需要看懂汉字;对话交流需要读出汉字;日常记录需要输入汉字等等诸如此类,汉字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汉字在历史演变中发生了多次形体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字形结构随之变化,由繁到简,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使用的汉字,当然未来汉字的发展我们暂且不论。纵观古今,汉字的形体演变伴随着历史长河,大体可以分为字形形状的转变和字形构造的转变。汉字字形形状的转变,主要展示为笔势和笔意的趋向、展现的状态,即平常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构造的变化,则展示为结构整体的繁化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字的形成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从小,在我们初步接受汉字教育开始,我们就认知了汉字是由图画符号演变而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有些书籍或者商铺等等的logo标志是由古文字组成的。举个特例,最近我阅读的廖才高所著的《汉字的过去与未来》,此书的封面logo就是用古文字“”来表示的。由古到今,汉字已经有了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的发明就是中国古文明的起始,这也是我们总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缘由。在这几千年间汉字的源头是什么?汉字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字形结构分析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大致有四个: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结绳记事说、书画同源说。前三种说法现已被否定,现在学界认为汉字的起源就是记号和图画。总结而言,汉字是人类按照日常生活的需要,结合周围各类事物,进行联想和构造而成的。
汉字的源头出现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大脑的不断开发,汉字的形体开始发生演变。汉字形体结构的转变大致以五种字形变化为主,前前后后出现了结构截然不同的多种字形: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当然还有六国古文,草书,行书等等不同类型的汉字字形。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各类字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多为雕刻在龟壳、兽骨上的文字。字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比较多的异体字,字体的形状大小不等,笔画比较细瘦,大多运用方笔。甲骨文基本都是由图画转变过来的,具有较高的象形度,而且一个字有多种形状,笔画不固定,这就说明殷商时期的汉字还没有统一。甲骨文的字形类似于下文给出的几个字例:“日、月、山、水”——“”。
金文是西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又可以称为钟鼎文或者吉金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保留了原始象形字的显著特征,形声字、异体字大量产生,字形美化,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同样的,我也给出“日、月、山、水”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外观上面几乎与甲骨文等同,但明显更有力,有了圆弧笔。
篆书古朴典雅,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大多分散于《说文解字》与后人收藏的各类钟鼎器皿中,这中间最闻名的是周宣王时所写的石鼓文。被称为秦蒃的小篆,是秦朝官员李斯等人整理修改的标准字体,基本都是由大篆简化得来。这里我也给出“日、月、山、水”的小篆字体:“”,不同于甲骨文和金文,篆书笔画开始变细,字迹也开始工整起来。小篆的字形结构整齐和谐,笔势均匀规整,运笔笔格刚劲有力。从大篆到小篆的改革,在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隶书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动静结合,富有装饰性,我们来看一下隶书的“日、月、山、水”是怎么写的:“”。很显然的,它把篆书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这与我们如今所写的楷书已经差不多了。毫不夸张的说,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一条分界线。自隶书开始,汉字开始摆脱象形,其象形意味开始变淡,甚至完全丧失。
我们所熟悉的楷书在汉末魏初形成,并且一直运用到现在。楷书整齐秀气,方便认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且风格丰富百变,富有个性。楷书和隶书的字形结构大致一样,主要不同就在于运笔上,不同于隶书的波势和燕尾,楷书的笔画平且直。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汉字形体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字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由繁杂向简便转化的。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发展演变变化最大的当属甲骨文到隶书时期,字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文所举的例子可能字形上面过于简单,所以感觉没那么大的变化的冲击感,但字形演变是可以肯定的。至于隶书后的草书、行书、楷书等,字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这里就不举多余的字例了。
第二章 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规律
汉字由象形向不象形发展,逐渐打破构字理据性,彻底符号化。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笔画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变得整齐规范、大小一致、形体美观。从上一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早期的汉字都偏向结构复杂,甚至直接用繁杂的图画表示,但隶变以后,结构基本简单明晰,一目了然。由此,我们就会发现,汉字的结构演变基本遵从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规律,然而上千年的汉字演变史岂是单纯的“由繁到简”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规律。字形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繁化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