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边塞诗再批判(附件)【字数:10339】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在研究中唐时期的边塞诗歌,通过分析对比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诗人的几篇作品,从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感情色彩,运用的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并结合中唐时期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以及各个诗人自身经历和各自的情感抱负做出一定的总结。与此同时,文章名为再批判,即先陈列出前人对这些诗篇的评价和看法,现代人对这些诗作的看法和评价,综合种种,再谈谈我眼中的中唐诗,谈谈我对这些诗作的看法和评价。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中唐边塞诗背景及现状 1
1.1中唐边塞诗诞生背景 1
1.2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况 1
第二章 中唐边塞诗名家及其作品 2
2.1白居易诗风及其作品 2
2.2李益诗风及其作品 5
2.3李贺诗风及其作品 7
2.4张籍、王建的诗风及其作品 7
2.5本章总结分析 8
2.5.1中唐边塞诗风特点 8
2.5.1中唐边塞诗风对后世影响 8
第三章 中唐边塞诗诗风成因 10
3.1中唐边塞诗诗风社会起源 10
3.2中唐边塞诗诗风形成因素综合分析 11
3.2.1中唐王室的尚武风气 11
3.2.2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11
3.2.3中唐社会因素影响 11
结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引言
唐朝的边塞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从宫廷到边塞江山形成一种特殊的文人军人的典范,为我们展现出多彩丰富奇异的大漠塞外风光、守边将士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格文化,以及他们的边塞地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影响着一代唐朝的诗人,对其刚健豪放风格的形成的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的多方面的成绩对唐朝诗歌的审美和风格的贡献。
对于唐朝的诗歌研究边塞诗的研究内容,一直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在于:“诗必盛唐”的观点的深刻影响,由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掩盖了盛唐之后的边塞诗歌,包括中唐时期。人们将其独特的眼光在关注那些为国争光,建功立业的豪情的诗歌之上,对于中唐时期的表现和边关将士的辛苦以及统治者黑暗腐朽的统治有不同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度的忽视。
中唐时期的边塞诗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价值和成就,首先他在真实反映中唐边塞生活的同时在数量上和体裁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手法的复杂性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集几近媲美,以及近年来关于中唐时期的边塞诗的有价值的论文来看和对关注的研究者的程度,仍然不够对其定位和评价,其成就仍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中唐时期的边塞诗的进一步研究应厘清对其作家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整个唐代的边塞诗乃至整个行势的发展价值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是十分关键必要的。
中唐边塞诗背景及现状
1.1中唐边塞诗诞生背景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全盛时期之一,唐朝时期中华民族与外族的交流范围日益扩大,短暂的战争与长久的和平呈现共处的态势,诗歌的多种题材与体裁也是层出不穷,边塞诗就是其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诗歌体裁之一。
实际上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中唐时期得以发展与繁盛,与中唐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事件的发生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实践当属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的吐蕃战争。
而且,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吐蕃战争与表面上看是唐王朝内部或与外部的征战,实际上其中唐时期恰好为边塞诗的发展与繁盛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1.2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况
中唐时期由于边境地区的形势恶化,不断涌现许多有志青年立志报国的愿景,不断从各地出现议论战局和边境情况的言论来看,可以得知中唐时期的诗人大多对于边地和边塞战争的关注和忧患以及对立志报国的希冀。
中唐时期由于在军事上的失利不断,在边境地区的侵袭不停,原有的国家组织和粮草补给系统被破坏,尤其是当地的衣食保暖问题和战士久戊思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造成边塞将士的艰苦和困难。
中唐时期关于山川边塞和战争题材的诗歌现存可达三百多首,如此兴盛的原因在于中唐时期国家边患日益严重,广泛引起朝野人士的深切关注和日常话题的讨论的焦点,对于普遍的幕府社会生气和军营生活,为广大的文人创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内容体裁。
中唐时期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之后劫后余生,朝廷的相关制度受到重大的破坏,边境地区受常年连年纷争骚扰民众生活日益艰难,边塞将士的生活苦不堪言,历年征战艰苦卓绝,正是文人子弟立志报效祖国的同时,在这一现状面前深感无奈和奋发图强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声流露在文字诗歌之中。
第二章 中唐边塞诗名家及其作品
提及中唐边塞诗,最负盛名的当属白居易、李益、李贺、韩愈和孟郊等,他们均出生于中唐由盛转衰的时期,见证了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的战争与和平,对边塞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他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是不尽相同的,相较而言白居易与李益均极力描述战场中马革裹尸的场面与将士慷慨报国的热情,而二者在边塞诗中又有不同的情怀展现,以下对白居易李益的边塞诗进行详细的阐释与解答。
2.1白居易诗风及其作品
可以说白居易出生的时代便处于战乱与战争当中,因此他的边塞诗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英雄主义情怀。朱珠学者便以白居易的《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为例,阐释了其中对于戍边将士的歌颂与赞扬。
白居易开篇首先对边关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总结。巨镇为邦屏,全材作国祯。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于边关一个总体情况的概括,将士镇受在边关之中,保家卫国,因此朝廷倾尽全力,用不竭的粮草来支撑众将士的英雄奋战与保家卫国的行动。韬铃汉上将,文墨鲁诸生。此句若在平常的诗中便显得有些夸夸其词。实际上,从古至今太多太多的英雄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还,但极少有人能称得上是文韬武略。在白居易的诗中,上将被称为是文韬武略,文能伴君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方式与写作手法。此句意在展现边关的刘大夫自身优秀的将领才能与特点,因此也可看出至少在此次战役当中,刘大夫带领边关将士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阵占山河布,军谙水草行。夏苗侵虎落,宵遁失蕃营。云队攒戈戟,风行卷旆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