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论视域下的奇葩说节目研究
摘 要欧文?戈夫曼认为,人际交往就像是舞台上的戏剧表演,每个个体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引申至《奇葩说》中,整个节目就是一个舞台,所有节目参与者的互动关系就是一个拟剧的社群,每个人角色化以后,他们的举手投足甚至穿着打扮都是戏。区别于传统的刻板的辩论,《奇葩说》除了注重辩手的思辨能力,还有更多的表演成分在里面,兼具真实性与娱乐性。可以发现,节目中的每一位辩手和导师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角色定位,他们通过对自身角色和思想的表演,来控制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从而达到非常有感染力的传播效果,让观众看得过瘾。这样一来,辩论变成了表演,就好像议论文变成了小说,有了更多戏剧性和可观赏性。
目 录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二、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1
(一)拟剧论基本观点 1
(二)《奇葩说》的“拟剧表演”元素 2
三、表演: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2
(一)个性迥异的辩手之间的戏剧冲突 2
(二)“马晓康”角色设置 3
(三)《奇葩说》的“说服”技巧 5
四、 剧班:各显神通又统一和谐的氛围 5
五、 前台塑造 6
(一)肢体语言形象——个人前台的维护 6
(二)《奇葩说》舞台设置特点 7
六、《奇葩说》的魅力 7
(一)《奇葩说》的突破 7
(二)不只是表演——《奇葩说》的“良心”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综艺节目不断涌现,然而能够称为现象级的当属《奇葩说》。作为一档创新型的主打“说话”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一直获得好评与超高的点击量。上线后仅2小时,《奇葩说》的总播放量便突破百万;而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奇葩说》也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睥睨当晚所有综艺节目,成功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成为网络上人人都在“说”的热门综艺节目。
为什么《奇葩说》会引起广泛关注,反响热烈?有许多文章对其成功因素进行了分析,比如研究了它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包装、定位和节目中的选题特点等等。可以发现它在呈现过程中有很强的戏剧性特征,节目中的每一位辩手和导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角色定位,他们通过对自身角色和思想的表演,来控制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从而达到非常有感染力的传播效果,让观众看得过瘾。这样一来,辩论变成了表演,就好像议论文变成了小说,非常有看点。这些特征与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非常契合。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档节目要想获得观众喜爱,只有专业性和思想性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可观赏性来打动人心,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这种节目的感染力,离不开戏剧化的呈现。对于戏剧性的探索,也是研究网络或电视节目的重要切入点;也为其他节目的戏剧化呈现提供参考。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拟剧论基本观点
欧文戈夫曼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社会学家”,他在其1956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论,欧文戈夫曼认为社会就是一个舞台,表演是人生的常态。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通常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去扮演多种角色,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为了实现这种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如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来装点门面。简单来说,拟剧理论主要有四大构成要素:表演、前台与后台、剧班以及印象管理。表演是核心,其余要素都是表演的延伸。
(二)《奇葩说》的“拟剧表演”元素
马东在《奇葩说》中经常会强调:“我们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不可否认,《奇葩说》确实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它在本质上是一个辩论节目,该有的逻辑都有,选手有辩论功底,他们在场上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与此同时,这个节目还具备了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感染力十足。
单纯的辩论更强调的是理性,强调专业和规范,所以辩手说话不敢太张扬,一般都会保持循规蹈矩的状态。但是镜头缺乏耐性,作为一档需要收视率为支撑的节目,《奇葩说》如果只以这样一种“理性”的形态出现,或许并不能吸引观众眼球,这就要求节目中的辩手不仅是辩手,而且必须是个好演员,能够调动起观众兴趣。在节目的呈现方面,《奇葩说》可以用几乎所有的拟剧论构成要素来分析。
首先,节目海选出来的每位辩手都个性鲜明,不同的风格赋予他们不同的角色定位;团长高晓松和蔡康永一个善于引经据典,另一个又擅长循循善诱,着力点不同却能势均力敌;敲木鱼的马东机智幽默,控场能力出色。这些人在节目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型交往场所,他们在这个场所中的交锋都构成了“表演”——演给对手,演给观众。
其次,《奇葩说》的大舞台就是“表演”依托的“前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辩手们在前台中表现的自己就是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就是“剧班”。辩手与导师之间、辩手与辩手之间、辩手与观众之间,都是组成剧班的一份子,他们在观点交锋时看似是对立的,但在维护舞台准则这一方面又是统一的。
《奇葩说》两队辩手的输赢是由现场观众的投票决定的。要得到观众的认同,除了论点要有理有据外,辩手们还要以情动人,做好“印象管理”,通过使用各种符号手段来操控观众对自己的印象,从而为本队拉票。
表演: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一)个性迥异的辩手之间的戏剧冲突
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海选中就不难发现,节目需要招募的辩手必须是有自己独特观点的演员,两个词概括就是:能说、会演。“能说”是一个辩手的必备素质,在《奇葩说》的舞台上,“会演”更是抓人眼球、俘获人心的利器。要么风格不够,内涵来凑;要么内涵不够,风格来凑。辩手会表现出观众想要看到的那一面,节目组也会去包装选手的形象。参与辩论的人的角色化特征明显,每位辩手都有一个节目定位,而定位不明显的就很容易被淘汰,也就是所谓的不够奇葩。比如,王梅就在节目中提到,编导让她说她是最美的女辩手。再比如,辩手马薇薇就被定位为“金句女魔头”、“女版高晓松”等。马薇薇也曾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形象是我职业的一部分,《奇葩说》需要我咄咄逼人,我就咄咄逼人”。
作为一档高水准的网络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最大限度地使选手们的个性在舞台上发挥,选手们的定位也很符合奇葩们本身的性格。拿第一季四强选手为例,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非常明确的个人特色。马薇薇辩风犀利、逻辑严谨、一针见血,是当之无愧的实力冠军选手;肖骁是《奇葩说》里最具观赏性的一位“奇葩”,节目中每次肖骁站起来辩论,都会伴有掌声、笑声、喝彩,即使在一众“奇葩”中,肖骁也非常抢眼;范湉湉每次出场也都伴随着热闹、欢笑,她讲话大气、气场强势、性格直爽,常常以声泪俱下的怒吼震撼全场;颜如晶除了辩论技巧之外最大的杀手锏大概就是“萌”,可爱的外表、标准的“吃货”,腼腆一笑,就杀人在春风细雨中。
目 录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二、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1
(一)拟剧论基本观点 1
(二)《奇葩说》的“拟剧表演”元素 2
三、表演: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2
(一)个性迥异的辩手之间的戏剧冲突 2
(二)“马晓康”角色设置 3
(三)《奇葩说》的“说服”技巧 5
四、 剧班:各显神通又统一和谐的氛围 5
五、 前台塑造 6
(一)肢体语言形象——个人前台的维护 6
(二)《奇葩说》舞台设置特点 7
六、《奇葩说》的魅力 7
(一)《奇葩说》的突破 7
(二)不只是表演——《奇葩说》的“良心” 7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前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网络综艺节目不断涌现,然而能够称为现象级的当属《奇葩说》。作为一档创新型的主打“说话”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一直获得好评与超高的点击量。上线后仅2小时,《奇葩说》的总播放量便突破百万;而在微博热门话题榜上,《奇葩说》也以近一亿次的阅读量睥睨当晚所有综艺节目,成功登顶“疯狂综艺季”话题榜,成为网络上人人都在“说”的热门综艺节目。
为什么《奇葩说》会引起广泛关注,反响热烈?有许多文章对其成功因素进行了分析,比如研究了它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包装、定位和节目中的选题特点等等。可以发现它在呈现过程中有很强的戏剧性特征,节目中的每一位辩手和导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角色定位,他们通过对自身角色和思想的表演,来控制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从而达到非常有感染力的传播效果,让观众看得过瘾。这样一来,辩论变成了表演,就好像议论文变成了小说,非常有看点。这些特征与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非常契合。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档节目要想获得观众喜爱,只有专业性和思想性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可观赏性来打动人心,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这种节目的感染力,离不开戏剧化的呈现。对于戏剧性的探索,也是研究网络或电视节目的重要切入点;也为其他节目的戏剧化呈现提供参考。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拟剧论基本观点
欧文戈夫曼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社会学家”,他在其1956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论,欧文戈夫曼认为社会就是一个舞台,表演是人生的常态。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通常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去扮演多种角色,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为了实现这种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如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来装点门面。简单来说,拟剧理论主要有四大构成要素:表演、前台与后台、剧班以及印象管理。表演是核心,其余要素都是表演的延伸。
(二)《奇葩说》的“拟剧表演”元素
马东在《奇葩说》中经常会强调:“我们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不可否认,《奇葩说》确实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它在本质上是一个辩论节目,该有的逻辑都有,选手有辩论功底,他们在场上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与此同时,这个节目还具备了很强的戏剧性和可观赏性,感染力十足。
单纯的辩论更强调的是理性,强调专业和规范,所以辩手说话不敢太张扬,一般都会保持循规蹈矩的状态。但是镜头缺乏耐性,作为一档需要收视率为支撑的节目,《奇葩说》如果只以这样一种“理性”的形态出现,或许并不能吸引观众眼球,这就要求节目中的辩手不仅是辩手,而且必须是个好演员,能够调动起观众兴趣。在节目的呈现方面,《奇葩说》可以用几乎所有的拟剧论构成要素来分析。
首先,节目海选出来的每位辩手都个性鲜明,不同的风格赋予他们不同的角色定位;团长高晓松和蔡康永一个善于引经据典,另一个又擅长循循善诱,着力点不同却能势均力敌;敲木鱼的马东机智幽默,控场能力出色。这些人在节目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型交往场所,他们在这个场所中的交锋都构成了“表演”——演给对手,演给观众。
其次,《奇葩说》的大舞台就是“表演”依托的“前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辩手们在前台中表现的自己就是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就是“剧班”。辩手与导师之间、辩手与辩手之间、辩手与观众之间,都是组成剧班的一份子,他们在观点交锋时看似是对立的,但在维护舞台准则这一方面又是统一的。
《奇葩说》两队辩手的输赢是由现场观众的投票决定的。要得到观众的认同,除了论点要有理有据外,辩手们还要以情动人,做好“印象管理”,通过使用各种符号手段来操控观众对自己的印象,从而为本队拉票。
表演: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一)个性迥异的辩手之间的戏剧冲突
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海选中就不难发现,节目需要招募的辩手必须是有自己独特观点的演员,两个词概括就是:能说、会演。“能说”是一个辩手的必备素质,在《奇葩说》的舞台上,“会演”更是抓人眼球、俘获人心的利器。要么风格不够,内涵来凑;要么内涵不够,风格来凑。辩手会表现出观众想要看到的那一面,节目组也会去包装选手的形象。参与辩论的人的角色化特征明显,每位辩手都有一个节目定位,而定位不明显的就很容易被淘汰,也就是所谓的不够奇葩。比如,王梅就在节目中提到,编导让她说她是最美的女辩手。再比如,辩手马薇薇就被定位为“金句女魔头”、“女版高晓松”等。马薇薇也曾在一个采访中说过:“形象是我职业的一部分,《奇葩说》需要我咄咄逼人,我就咄咄逼人”。
作为一档高水准的网络辩论综艺节目,《奇葩说》最大限度地使选手们的个性在舞台上发挥,选手们的定位也很符合奇葩们本身的性格。拿第一季四强选手为例,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非常明确的个人特色。马薇薇辩风犀利、逻辑严谨、一针见血,是当之无愧的实力冠军选手;肖骁是《奇葩说》里最具观赏性的一位“奇葩”,节目中每次肖骁站起来辩论,都会伴有掌声、笑声、喝彩,即使在一众“奇葩”中,肖骁也非常抢眼;范湉湉每次出场也都伴随着热闹、欢笑,她讲话大气、气场强势、性格直爽,常常以声泪俱下的怒吼震撼全场;颜如晶除了辩论技巧之外最大的杀手锏大概就是“萌”,可爱的外表、标准的“吃货”,腼腆一笑,就杀人在春风细雨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