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化媒体微表达的主要问题与舆论引导策略探析(附件)【字数:10512】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的社会化媒体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在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中显示我国广大网民中,以高学历人群居多。其中大学生数量最多,并且他们已经成为了最大网民的组成的最大部分。换言之,大学生网民已经占据了网络用户的主体地位。青年学生们每天在这些社会化媒体中阅读和获取信息并时而不时地进行自己的微表达。但就社会化媒体本身的复杂性而言,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学生带来如此多的便捷时也隐藏了无数潜在的的大问题青年学生表达中的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垃圾信息问题、虚假信息问题、色情信息问题、盲目跟风问题,一切都不容易小觑。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呢?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种相关改进策略发挥媒体与学校的引导作用、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以及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目 录
绪论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意义与方法 1
3.文献综述 2
第一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4
1.1 问卷概况 4
1.2数据分析 4
第二章 青年学生社会化媒体微表达中的主要问题 7
2.1青年学生表达中的网络语言暴力 7
2.2青年学生表达中的垃圾信息 8
2.3青年学生表达中的虚假信息 8
2.4青年学生表达中的色情信息 9
第三章 青年学生社会化媒体微表达的改进对策 11
3.1发挥媒体与学校的引导作用 11
3.2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 12
3.3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绪论
1.研究背景
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1月CNNIC发布)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网民手机上网比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继续攀升。我国网民以10到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达30%。研究这些网民职业结构发现:我网名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7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4%,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1.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4.6%我国网民职业基本保持稳定。[]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今日头条”、“澎湃新闻”“内涵段子”“loft”各种各类的可供网民表达观点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度似乎越来越大。社会化媒体的畅所欲言吸引了它的众多使用者。青年学生也参与其中,并在社会化媒体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了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军。面对新兴发展的社会化媒体环境青年学生们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呢?他们的言行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网络环境的发展呢?如果影响到,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呢?
2.研究意义与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旨在对社会化媒体发展格局下微表达的主要问题与引导策略的探析,既要对社会化媒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又要探讨社会化媒体对青年学生学习行为和三观的培养方面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虽然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文章提到与本文有关的论题,但是过去关于微表达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问题或是青年学生的舆论引导探析上,它们多是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分,本文将着重于两者,起到承前人,而启发后人的作用。在理论方面,也丰富了对社会化媒体微表达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在现实意义方面,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发展趋势也做了一个铺垫。本文通过对“社会化媒体微表达主要问题”的探讨,希望对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3.文献综述
周立卓通过调查大学生群体对微博、微信的使用方面研究了学生们的关注内容、对待社会化媒体软件的态度、常见的意识形态这五个点,总结出了大学生对待社会化媒体网络时的态度特点:第一,对娱乐方面内容关注较多;第二,对关注的内容很少思考。文章中的调查内容中我们看出大学生会用微博、微信这些社会化媒体时的一些行为习惯: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化媒体相互交错,他们对社会化媒体使用的频率较高。他们每天有1至6小时在浏览和阅读网上的信息且多以手机端移动网络为主。作者调查发现他们在这些时间的分配中,社会化媒体的交流占比较高。除此之外,笔者仍总结了青年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六大行为特点:第一,青年学生使用的媒体软件中微博和微信的频率最高并且他们多习惯与手机端移动网络的使用版本;第二他们进行微表达时,他们习惯于寻找认同者,因此他们分享观点多通过朋友圈,传播范围比较小;第三,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人群,他们在网络处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也是多样的;第四,青年学生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微表达时,他们的表达方式新奇且十分有趣,他们通过搞笑的表情包将反面情绪化为虚无;第五,社会化媒体中有许多大V,他们主导着不同的言论,这些相悖的言论让青年学生产生了困惑导致倾斜了他们的价值判断;第六,他们参与社会化媒体微表达的意识愈发强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
张志坚和卢春天为研究“为何微信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展开了问卷调查,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新懒人主义”三个研究视角研究出发仔细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微信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体而言,它的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工具,它是大学生群体间的主要沟通方式。使用者可通过它与朋友同学、父母亲戚甚至是陌生人交流。青年学生对微信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他们习惯于通过这个软件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在微信这款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中他们主要以阅读为主,评论和分享的频率于阅读相比较显得较低。同时他们通过微信的使用淡化了网络和生活的界限。淡化网络与生活的界限是社会化媒体的基本职能。[]
董金权、程秀仙、舒美平等人将社会化媒体根据其本身的功效、特征以及形式分出了六个类别,在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我943个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将大学生对这六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的原因和使用的次数体现了出来。通过董金权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青年学生最喜爱也最常使用实用性较强和各方面功能都比较全面的微信以及QQ这两个社会化媒体软件。除了百度百科以外学生群体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也几乎和喜爱程度挂钩。因为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作业需要而被迫经常翻阅百度百科,为了完成作业而被迫使用。除此之外董金权等人等人列出了青年学生对各类型媒体的使用情况:1.低年级学生喜爱使用即时通讯类和分享类的社会化媒体。2.文科生和女生偏爱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和协作类媒体3.城镇以上户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喜爱用自由讨论的社会化媒体行使自己的表达权。[]
目 录
绪论 1
1.研究背景 1
2.研究意义与方法 1
3.文献综述 2
第一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4
1.1 问卷概况 4
1.2数据分析 4
第二章 青年学生社会化媒体微表达中的主要问题 7
2.1青年学生表达中的网络语言暴力 7
2.2青年学生表达中的垃圾信息 8
2.3青年学生表达中的虚假信息 8
2.4青年学生表达中的色情信息 9
第三章 青年学生社会化媒体微表达的改进对策 11
3.1发挥媒体与学校的引导作用 11
3.2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 12
3.3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绪论
1.研究背景
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1月CNNIC发布)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网民手机上网比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继续攀升。我国网民以10到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达30%。研究这些网民职业结构发现:我网名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7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4%,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1.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4.6%我国网民职业基本保持稳定。[]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今日头条”、“澎湃新闻”“内涵段子”“loft”各种各类的可供网民表达观点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度似乎越来越大。社会化媒体的畅所欲言吸引了它的众多使用者。青年学生也参与其中,并在社会化媒体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了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军。面对新兴发展的社会化媒体环境青年学生们会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呢?他们的言行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网络环境的发展呢?如果影响到,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进呢?
2.研究意义与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旨在对社会化媒体发展格局下微表达的主要问题与引导策略的探析,既要对社会化媒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又要探讨社会化媒体对青年学生学习行为和三观的培养方面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虽然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文章提到与本文有关的论题,但是过去关于微表达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问题或是青年学生的舆论引导探析上,它们多是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分,本文将着重于两者,起到承前人,而启发后人的作用。在理论方面,也丰富了对社会化媒体微表达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在现实意义方面,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发展趋势也做了一个铺垫。本文通过对“社会化媒体微表达主要问题”的探讨,希望对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3.文献综述
周立卓通过调查大学生群体对微博、微信的使用方面研究了学生们的关注内容、对待社会化媒体软件的态度、常见的意识形态这五个点,总结出了大学生对待社会化媒体网络时的态度特点:第一,对娱乐方面内容关注较多;第二,对关注的内容很少思考。文章中的调查内容中我们看出大学生会用微博、微信这些社会化媒体时的一些行为习惯: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化媒体相互交错,他们对社会化媒体使用的频率较高。他们每天有1至6小时在浏览和阅读网上的信息且多以手机端移动网络为主。作者调查发现他们在这些时间的分配中,社会化媒体的交流占比较高。除此之外,笔者仍总结了青年学生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六大行为特点:第一,青年学生使用的媒体软件中微博和微信的频率最高并且他们多习惯与手机端移动网络的使用版本;第二他们进行微表达时,他们习惯于寻找认同者,因此他们分享观点多通过朋友圈,传播范围比较小;第三,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人群,他们在网络处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也是多样的;第四,青年学生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微表达时,他们的表达方式新奇且十分有趣,他们通过搞笑的表情包将反面情绪化为虚无;第五,社会化媒体中有许多大V,他们主导着不同的言论,这些相悖的言论让青年学生产生了困惑导致倾斜了他们的价值判断;第六,他们参与社会化媒体微表达的意识愈发强烈,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
张志坚和卢春天为研究“为何微信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展开了问卷调查,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新懒人主义”三个研究视角研究出发仔细分析了大学生对于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微信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体而言,它的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工具,它是大学生群体间的主要沟通方式。使用者可通过它与朋友同学、父母亲戚甚至是陌生人交流。青年学生对微信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他们习惯于通过这个软件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在微信这款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中他们主要以阅读为主,评论和分享的频率于阅读相比较显得较低。同时他们通过微信的使用淡化了网络和生活的界限。淡化网络与生活的界限是社会化媒体的基本职能。[]
董金权、程秀仙、舒美平等人将社会化媒体根据其本身的功效、特征以及形式分出了六个类别,在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我943个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将大学生对这六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的原因和使用的次数体现了出来。通过董金权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青年学生最喜爱也最常使用实用性较强和各方面功能都比较全面的微信以及QQ这两个社会化媒体软件。除了百度百科以外学生群体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频率也几乎和喜爱程度挂钩。因为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作业需要而被迫经常翻阅百度百科,为了完成作业而被迫使用。除此之外董金权等人等人列出了青年学生对各类型媒体的使用情况:1.低年级学生喜爱使用即时通讯类和分享类的社会化媒体。2.文科生和女生偏爱自我展示类社会化媒体和协作类媒体3.城镇以上户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喜爱用自由讨论的社会化媒体行使自己的表达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