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处世哲学与道德经(附件)【字数:9072】

摘 要老子的《道德经》在政策制定、反战、环保、修身以及治安层面都有着很高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曾经影响过无数追随者,甚至很多外国人都认可《道德经》的价值。老子在个人方面提倡自知知人、清净寡欲以及返璞归真;在人际层面提倡不争贵柔、诚实守信、和谐共处;在政治层面存在无为而治,以人为本,反战思想;在生态层面提倡天人合一、节约利用。《道德经》的真谛便是在“道”的统一体下,万物各司其职,寻找各自的“德”,彼此之间不干预,能够在平衡、和谐的过程中进行繁衍与生长,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心灵跟外界获得大圆融。摘 要 1
目 录
道教的处世哲学与《道德经》 1
Abstract 1
目 录 2
引言 1
1.背景与意义 1
2.研究现状 1
第一章 《道德经》中的基本原理 2
1.1“道” 2
1.2“德” 2
第二章 道教的处世哲学个人层面 4
2.1自知知人 4
2.2清静寡欲 4
2.3返朴归真 5
第三章 道教的处世哲学人际层面 6
3.1不争贵柔 6
3.2诚实守信 6
3.3和谐共处 6
第四章 道教的处世哲学政治层面 7
4.1无为而治 7
4.2以人为本 7
4.3反战思想 8
第五章 道教的处世哲学生态层面 9
5.1天人合一 9
5.2节约利用 9
第六章 《道德经》现代意义 10
6.1缓解道德危机 10
6.2提升思辨能力 11
6.3促进生态保护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4
引言
1.背景与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聊,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大都保存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分为上下两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
《道德经》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思想的源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其在政治领域、处世领域、修身领域、生态领域等各有立足,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据法兰克福书展于2015年的统计,全世界范围内畅销书第一名是《圣经》,第二名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足见世界人民对于这一书籍的推崇与喜爱。
研究老子《道德经》,从理论层面上能够从基本原理、个人、人际、政治以及生态几个领域进行展开,具有一定前瞻意义;从实践层面,《道德经》对于当下世人的生活准则、思辨方法以及生态保护领域都具有超前的指导意义。《道德经》主要处理的是四种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
故在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的帮助下,笔者展开了以下关于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与论述:
2.研究现状
关于《道德经》的道德原则层面,张一夫明确指出“无为”是《道德经》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他提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干预,让万物有节、有度,在自然的秩序中演化成长。
侯先生更进一步指出老子“无为”原则是符合他所隶属的阶级的;马德邻认为《道德经》的道德原则是以“无”为核心的。他指出“‘无为’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更是一个道德哲学的问题。他指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中国的形而上学。
温克勤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渴望实现的理想是“返璞归真”的,即没有经过人为加工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原始道德。谷方认为老子由“不争”而达到“天下莫能与争”的境界。张文认为《道德经》的道德理想包括“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惟道是从”的人格理想。[]
尚久悦认为,“老子心目中‘圣人之德’的理想人格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老子《道德经》中的研究相对比较散,比如《道德经》追求的理想道德,最高道德,道德原则等等,然而却没有用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对这一文本进行全面的反思,本文是以系统性的方式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思想进行全面的概括,这是论文工作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道德经》中的基本原理
1.1“道”
老子的思想的一个核心的理念是“道”。
它“恒无之初,迥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它不为人所捕捉,却渗透于天地万物之中。统治者所需要做的便是察觉到社会运行的道,并且不违逆它。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属性,同时具有无形以及内生的双重属性,这是一种带着超验主义色彩的感受,因而老子的思想也极其重视个人的修身,能够进入一种空明之境而感受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则明确指出:“老子恍惚虚静之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关于“道”的描述在《道德经》中有很多的论述,比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足见,“道”具有一种先天性,以及恒常性。它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甚至早先于这个世界。“道”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察觉到它的形体,然而世间万物却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来体现背后的“道”,这是“道”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论述。[]
1.2“德”
在《道德经》中,“德”根据落实到的形态可以分为强调事物发展规律的“物之德”以及落实到人身上、反映道德情操的“人之德”两个部分。“物之德”按照张岱的说话指的是“物之本性”,也就是一个物体区别与另一个物体的最为特质的内核,德是分,道是全。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到:“万物都是由一个大道生成的,然后各具本性,拥有了各自的德”。《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也足见了“道”的本源地位以及德的演化万物的功能。
“人之德”侧重的更多就是人的道德品行,按照白晋荣的说话,“天德落实大人生以及社会之中也便成了人德。”在《道德经》中的“人之德”更多的是一种虚怀若谷的不争之德,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而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高级的道德一定是要将自己隐藏起来,遵守自然规律,不妄动。
第二章 道教的处世哲学个人层面
2.1自知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此在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立场上都要兼顾才行,要将自己虚到合适的位置,不过高抬高自己,不以骄傲之气来掩盖自身现实,懂得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能够扬长补短,做到“不自矜”。老子说,“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因此为人绝不可以自傲,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必然会灭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