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传的人文主义精神分析(附件)【字数:15704】
摘 要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用一本《巨人传》向我们展示了人文主义者的范例。在《巨人传》中,两代主人翁的形象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人文主义,并且,拉伯雷也希望大家通过改革教育,使学术下移的方式来开启民智,反抗教会那带有欺骗性质的蒙昧主义。他们的责任就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我们且看《巨人传》是如何用世俗化的办法打败教会的。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巨人何以成为巨人;第二部分讲拉伯雷如何用巨人的口吻阐释宗教和人权,神与人的对立关系;第三部分则是说明实现人文主义选择的途径——世俗化,以及世俗化对现代社会的启发。
目 录
导言 1
第一章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3
第一节 外形与内在 3
第二节 巨人对传统的突破和继承 4
第三节 人文主义的道德问题——真性情与伪道德 6
第二章 神权与人权 8
第一节 要自由还是要平等 8
第二节 教会系统与官僚系统 9
第三节 选择成为“人” 10
第三章 人文主义的路径——世俗化 12
第一节 垄断的经院教育与开放的人文教育 12
第二节 人的欲望 13
第三节 高雅与低俗 14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导 言
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之一。郭沫若这样评价拉伯雷:“如果说哥白尼是从科学阵地进攻西欧封建中世纪的先锋之一,拉伯雷便是从文学阵地进攻的先锋之一。”拉伯雷正是凭借《巨人传》一书,用最尖锐的笔触来挑战封建神权愚昧宗教,他力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证明人文主义的价值。
拉伯雷从中世纪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汲取知识,用智能和幽默以及更加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与以往文学作品不同的亲和力,在破除文学教条和成规的同时,进一步发扬了古典文学的精髓。长期以来,拉伯雷文字中的怪诞和狂欢色彩受到教会的抨击和轻蔑,也使得他成为世界经典文学中最难解读的作家。拉伯雷蔑视教会,毫不留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他抨击教会用上帝的名义售卖赎罪符,赚得不利的钱财。他赞扬人的思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赞扬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他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能被人认知的思想,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底蕴。
米什莱的《法国史》写道:“拉伯雷从当下流行的古老方言、俗语、谚语,学生们滑稽取笑的行话,甚至愚人和傻子的口中采集智慧。通过这些荒唐热狂的言行,显现出了那些雄伟和时代的天才,也显现出他预言的力量。对于那尚未发现的世界,他却隐约地看见了,他预示了,他指向了它们。在梦幻的树林里,在每一片叶子下面,人们看到了将在未来采摘的果实。这一整本书恰是神奇的金枝。”在《巨人传》这本书里,他囊括了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这百科全书式的生活,正是他用科学、用理性为人树立起的标杆。他要为以后更多的人文主义者铺路。
王培青在对《巨人传》的研究中表示:拉伯雷信赖历史的客观进程,认定社会将越来越进步,坚信未来的社会是光辉灿烂的;对人性充满企望,相信人类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肯定人类将会形成最完美的人性。拉伯雷对人性的探索和表现,用狂欢、畅饮和对战争的思考,对教育的判断,对欲望的肯定这些形式,全都体现在毫无高雅之意的市井语言之中。
郭冬梅从人文主义战争思想的分析中指出,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战争,借此来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厌憎,对正义的支持和人在战争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肯定。借助对战争的描写,拉伯雷肯赞美了人的智慧、力量,也通过对俘虏的处理来表达认得宽容和对生命的尊重,对战争的思考。
吴妍明对拉伯雷的自由教育观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充分肯定了拉伯雷自由教育观对知识的渴望,对个性的解放,和对人的力量以及冒险精神的肯定。
我们从拉伯雷成书的经历就知道,这一路跌跌撞撞,实在不容易。说到底,人文主义者所要做的就是用人来代替神在心目中的位置,高高在上的神显然不足以让人产生亲近感,所以《巨人传》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有着非凡气概和高超智慧的世俗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平庸之辈(当然,也有许多被刻画的“疯子”)。在此,我将详细分析人文主义者的动机与路径选择,体验拉伯雷的人文主义魅力。
第一章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从人的角度出发,刻画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父子两位巨人的形象,从他们的出生,成长,读书,游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来逐步展示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身体和灵魂的巨人的。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以人为中心,崇尚真性情,抨击经院教育对身心发展造成的限制和损害。
拉伯雷在《巨人传》的创作中,并没有一味的反对宗教神学,他甚至还以神谕的方式来引导庞大固埃来寻找答案。他将语言,谜语,方言,俚语和各种行话以游历的形式了放在了巨人的身上,让他们变得更加博学强大。
第一节 身形与内在
任何一个新主义的产生,都必然需要一个巨人的肩膀来承担人和社会前进的重担。而惰性,是不易改变的,也是让人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人类本性之一。16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文艺复兴在这片土地上兴盛,面对逐渐显露的社会问题,旧的意识形态、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拉伯雷站在新旧观念的十字路口,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开始对人本身和这个社会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认识。他刻画了两代巨人,用他们高大的身躯,充满内涵和人性的灵魂,要带领人从这种愚昧、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直到他们达到自觉的状态。
普罗大众需要一群精英。那么,精英到底用什么方式来使大众达到自我觉醒的境界呢?靠巨人的肩膀,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最关键的体现:自发觉醒的理性主义。人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开始认识自我,发掘人性,追求幸福和知识,拥有要“全知全能”的欲望,当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探索的欲望,逐渐开始变得理性的时候,恰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
在《巨人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描写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句子,甚至从他们的中文译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特点,就是高大。高康大一岁又十个月的时候,一件衬衣就九百码亚麻布,一条裤子用了一千零六码的白亚麻。而庞大固埃生下来的时候,比他的父亲大好几倍,在战场上一个人能顶三百个巨人,力大无穷,所向披靡,半截舌头都能遮风避雨,一只手可以举起一万公担的哑铃。这些无不体现了拉伯雷对纯粹力量的崇拜。不仅如此,巨人的吃穿用度也十分惊人。他每天要吃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一件紧身的上装要八百多奥纳的白绸,也就将近一千五百米长,狗皮一千五百多张,做裤子要用的布要有万米,是真正的大长腿。
目 录
导言 1
第一章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3
第一节 外形与内在 3
第二节 巨人对传统的突破和继承 4
第三节 人文主义的道德问题——真性情与伪道德 6
第二章 神权与人权 8
第一节 要自由还是要平等 8
第二节 教会系统与官僚系统 9
第三节 选择成为“人” 10
第三章 人文主义的路径——世俗化 12
第一节 垄断的经院教育与开放的人文教育 12
第二节 人的欲望 13
第三节 高雅与低俗 14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导 言
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之一。郭沫若这样评价拉伯雷:“如果说哥白尼是从科学阵地进攻西欧封建中世纪的先锋之一,拉伯雷便是从文学阵地进攻的先锋之一。”拉伯雷正是凭借《巨人传》一书,用最尖锐的笔触来挑战封建神权愚昧宗教,他力图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证明人文主义的价值。
拉伯雷从中世纪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汲取知识,用智能和幽默以及更加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与以往文学作品不同的亲和力,在破除文学教条和成规的同时,进一步发扬了古典文学的精髓。长期以来,拉伯雷文字中的怪诞和狂欢色彩受到教会的抨击和轻蔑,也使得他成为世界经典文学中最难解读的作家。拉伯雷蔑视教会,毫不留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他抨击教会用上帝的名义售卖赎罪符,赚得不利的钱财。他赞扬人的思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他赞扬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他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能被人认知的思想,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底蕴。
米什莱的《法国史》写道:“拉伯雷从当下流行的古老方言、俗语、谚语,学生们滑稽取笑的行话,甚至愚人和傻子的口中采集智慧。通过这些荒唐热狂的言行,显现出了那些雄伟和时代的天才,也显现出他预言的力量。对于那尚未发现的世界,他却隐约地看见了,他预示了,他指向了它们。在梦幻的树林里,在每一片叶子下面,人们看到了将在未来采摘的果实。这一整本书恰是神奇的金枝。”在《巨人传》这本书里,他囊括了医学、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神学、音乐、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种学科,这百科全书式的生活,正是他用科学、用理性为人树立起的标杆。他要为以后更多的人文主义者铺路。
王培青在对《巨人传》的研究中表示:拉伯雷信赖历史的客观进程,认定社会将越来越进步,坚信未来的社会是光辉灿烂的;对人性充满企望,相信人类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肯定人类将会形成最完美的人性。拉伯雷对人性的探索和表现,用狂欢、畅饮和对战争的思考,对教育的判断,对欲望的肯定这些形式,全都体现在毫无高雅之意的市井语言之中。
郭冬梅从人文主义战争思想的分析中指出,拉伯雷在《巨人传》中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战争,借此来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厌憎,对正义的支持和人在战争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肯定。借助对战争的描写,拉伯雷肯赞美了人的智慧、力量,也通过对俘虏的处理来表达认得宽容和对生命的尊重,对战争的思考。
吴妍明对拉伯雷的自由教育观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充分肯定了拉伯雷自由教育观对知识的渴望,对个性的解放,和对人的力量以及冒险精神的肯定。
我们从拉伯雷成书的经历就知道,这一路跌跌撞撞,实在不容易。说到底,人文主义者所要做的就是用人来代替神在心目中的位置,高高在上的神显然不足以让人产生亲近感,所以《巨人传》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有着非凡气概和高超智慧的世俗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平庸之辈(当然,也有许多被刻画的“疯子”)。在此,我将详细分析人文主义者的动机与路径选择,体验拉伯雷的人文主义魅力。
第一章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从人的角度出发,刻画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父子两位巨人的形象,从他们的出生,成长,读书,游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来逐步展示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身体和灵魂的巨人的。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以人为中心,崇尚真性情,抨击经院教育对身心发展造成的限制和损害。
拉伯雷在《巨人传》的创作中,并没有一味的反对宗教神学,他甚至还以神谕的方式来引导庞大固埃来寻找答案。他将语言,谜语,方言,俚语和各种行话以游历的形式了放在了巨人的身上,让他们变得更加博学强大。
第一节 身形与内在
任何一个新主义的产生,都必然需要一个巨人的肩膀来承担人和社会前进的重担。而惰性,是不易改变的,也是让人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人类本性之一。16世纪前半期的法国,文艺复兴在这片土地上兴盛,面对逐渐显露的社会问题,旧的意识形态、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冲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拉伯雷站在新旧观念的十字路口,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开始对人本身和这个社会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认识。他刻画了两代巨人,用他们高大的身躯,充满内涵和人性的灵魂,要带领人从这种愚昧、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直到他们达到自觉的状态。
普罗大众需要一群精英。那么,精英到底用什么方式来使大众达到自我觉醒的境界呢?靠巨人的肩膀,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最关键的体现:自发觉醒的理性主义。人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逐步开始认识自我,发掘人性,追求幸福和知识,拥有要“全知全能”的欲望,当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探索的欲望,逐渐开始变得理性的时候,恰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
在《巨人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描写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句子,甚至从他们的中文译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特点,就是高大。高康大一岁又十个月的时候,一件衬衣就九百码亚麻布,一条裤子用了一千零六码的白亚麻。而庞大固埃生下来的时候,比他的父亲大好几倍,在战场上一个人能顶三百个巨人,力大无穷,所向披靡,半截舌头都能遮风避雨,一只手可以举起一万公担的哑铃。这些无不体现了拉伯雷对纯粹力量的崇拜。不仅如此,巨人的吃穿用度也十分惊人。他每天要吃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一件紧身的上装要八百多奥纳的白绸,也就将近一千五百米长,狗皮一千五百多张,做裤子要用的布要有万米,是真正的大长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