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纪实性风格探究(附件)

摘 要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以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对人物、社会、时间空间独到的理解,带给观众们写实风格的影片及文化深思。他在电影风格上都推崇纪实性,而不是用华丽的蒙太奇吸引观众,不论是叙事风格还是影像的美学特征,他们都是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土地与环境。在他的创作中,纪实性美学特征尤为突出,影片中对小人物的关注,对社会背景的反映,都体现出他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围绕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性美学特征,分别从其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巴赞理论对贾樟柯电影的影响,及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三个部分进行论述,从而深入了解贾樟柯及其作品中的纪实性美学特征在当下电影过于偏向商业化的现状对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 录
前言............................................................1
二、贾樟柯电影纪实性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1
(一)贾樟柯所处社会环境............................................1
(二)中外电影作品的影响............................................3
(三)中外电影理论的影响............................................4
三、贾樟柯电影纪实性美学特征构成的因素...............................5
(一)贾樟柯电影体裁的纪实性.........................................5
(二)贾樟柯电影叙事内容的纪实性....................................6
(三)贾樟柯拍摄手法的纪实性.........................................6
四、贾樟柯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6
结语 ......................................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前 言
贾樟柯是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1970年生于山西汾阳,从小生活在小县城里的他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国人的当下情感,体察人际关系的变化。受到家人以及“奶妈”的影响,贾樟柯在接触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时,了解到人们的处事态度以及中国民间文化的渊源。小时候的贾樟柯就展现出他文采出众的一面,多次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文章。后来在机缘巧合下,贾樟柯通过《黄土地》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并深深迷上了这种表达方式,这也对他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造成巨大的改变。之后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对电影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这对他之后的电影创作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青年时期的贾樟柯在拍摄短片时就展现出他独特的想法,如《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等,《有一天,在北京》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人和事进行了一天的拍摄。而《小山回家》则是讲述了民工王小山被老板开除后寻找回家伙伴的故事,这部短片还获得了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有别于学院派创作的方式,正因为他这种不传统的拍摄,才造就了后来独特的个人风格特征。
《小山回家》只是贾樟柯小试牛刀的成果,虽然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作品,但它是贾樟柯电影事业的奠基石。1997年贾樟柯执导的处女作《小武》获得多项奖项,法国《电影手册》认为这部影片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除了天赋异禀的导演才能,他的《天注定》和《山河故人》也曾获得最佳编剧奖和原创剧本奖。
贾樟柯在访谈中经常表示:“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在新生代导演中,贾樟柯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全部作品都更为直接反映当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是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的原生态摹写。”本文将针对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纪实性美学特征做论述,具体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构成因素及电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贾樟柯电影纪实性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
贾樟柯所处社会环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是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因此,贾樟柯个人美学特征的形成来源于他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文化论战和知识分子问题被边缘化,经济领域上升为时代的主战场,并日益成为时代的主轴。”中国文化艺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渐摆脱“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影响,开始进行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崛起的第五代导演致力于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将目光放在历史长河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出人们对于悲剧命运的抗争。但在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中,他们选择了与市场接轨,渐渐地削弱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创作出多部商业电影。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种状况。他们在电影发展的潮流中坚持自我,勇敢地进行自我表达,将目光投放在社会生活中,拍摄出大量纪实性的作品。贾樟柯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他表示:“在中国,官方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片,而在这些官方的制作中,历史作为官方的记忆被书写,我想从《站台》开始将个人的记忆书写于银幕,而记忆历史不再是官方的特权,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我坚信我们的文化中应该充满着民间的记忆。”贾樟柯对于社会底层普通人的关注和社会生活的体验,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平民情怀的导演。贾樟柯认为他之前看过很多中国电影,但是都很不满意。从电影中他看不到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他希望从自己开始能回到当下,拍摄所见所闻,把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拍出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6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