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记者时代与公共新闻传播与教育(附件)【字数:10852】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区别于传统报业的记者和传统的新闻报道,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正被大众所熟知。公民记者作为公共新闻的开创者引起了很多关注,虽然公民记者才出现和壮大才短短几年,但是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传统记者的不足之处,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公民记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报道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公民“记者”们利用自媒体发言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灾难性报道和揭黑报道以及利益诉求报道。公民记者利用自媒体群体发言的优势,可能只是一部手机或是相机,以简短的文字或是图片形式将新闻事件进行记录,在第一时间发布更新讯息、传播告知公众。公民记者的存在实现了信息体验共享,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格局,加强了媒体与受众在信息社会中的新型互动关系,明确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鲜明地位,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开启了传统媒体的变革。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 分析公民记者与公共新闻的定义, 分析国内外公民记者的发展状况和传播内容的方式,主要借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论证公民记者在我国的传播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从中学习到公民记者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总结一下未来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的发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 2
1.1公民记者的定义 2
1.2、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对比 2
1.3、 公共新闻的定义 3
第二章、公民记者的历史背景与目前现状 4
2.1、公民记者的产生背景 4
2.2、世界公民记者的发展状况 4
2.3、中国公民记者的发展状况 5
第三章、公民记者的传播方式 6
3.1、博客——公共新闻传播的发源地 6
3.2、论坛——群体性信息的聚集地 6
3.3、微博——普通民众参与新闻事件最普遍的选择 6
第四章、我国公共新闻的传播内容 8
4.1、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8
4.2、揭黑事件的报道(以青岛38元天价虾为例) 8
4.3、自我利益诉求类报道(以丽江女子被打事件为例) 9
第五章、公共新闻存在的问题 10
5.1、公民记者报道缺乏客观性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
5.2、新媒介缺少对虚假新闻的过滤 10
5.3、虚假新闻的传播 11
结语、启示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4
绪论
21世纪的到来,便携式设备的普及,web2.0和博客技术的成熟,孕育了一批公民记者,这些技术的成熟让他们的传播形态的发展如虎添翼。传统媒体的旧的传播方式被打破,新的传播格局正被新时代的公民记者在建构中。
2007年3月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体现了政府与公民的博弈,同时也展现了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一位名叫“zuola”的“卖菜的有志非典型愤青”,他全程跟踪这个“钉子户”事件,用博客的形式报道此次事件,这是传统媒体的报道空白点,他在博客中迅速走红被大众所熟知,他的名字叫做周曙光,他改变了中国的传媒格局,也正是从他开始,公民记者正式进入国人的视野,活跃在新闻传播的舞台上。在这个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公共新闻,例如2016年11月11日的丽江女子被打事件,2014年12月31日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等。
公民记者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一位名叫德拉吉的普通公民首次在博客中曝光了克林顿性丑闻一事,自此,公民记者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公民参与报道的热潮。中国公民记者的诞生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稍显滞后。公民记者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揭黑报道,如美国的“扒粪运动”;突发事件,如伦敦地铁爆炸,以及像温州动车事件的灾难性报道。但是,由于公民记者不是专业记者,在报道的内容上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
因为公民记者是新兴事物,此方面的研究著作并不是很多。关于公民新闻,以丹.吉尔默的《我们即媒介》一书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本文就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作一概述,分析重要的公共新闻的例子,对公民记者和公共新闻未来的发展作一展望。
第一章、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
1.1公民记者的定义
关于公民记者的定义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家都各执一说。公民记者一词来源于美国,也可以称为“民间记者”。但在当今的学术界,公民记者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甚至该不该,能不能使用公民“记者”这个词还有争议,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关于公民“记者”在概念的厘定也是重要的学术问题,这也为之后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公民记者,不妨从“公民”和“记者”两个词汇入手。“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这就决定了“公民记者”的法律属性——享有国家的合法成员参与国家的社会活动的权利,即参与性。广义上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狭义的记者是指专门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这是学者熊高对记者的定义。从构词的角度来讲,公民记者的中心词是“记者”,公民记者是特殊的“记者”,法律允可的记者,也有“参与性记者”一说。
但结合公民记者的传播实例,德拉吉首先曝光的克林顿性丑闻案件还是伦敦地铁爆炸,马航失联等重大案件,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现场采集信息借助博客或其他传播平台传播出去,刘齐在其《网络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解读》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公民记者”就是非专业新闻传播队伍的普通民众,但是却在新闻报道与事件传播中充当记者的角色,并发挥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的作用。
公民记者也是普通民众,生活在大千社会的各个阶层,自身也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用最快的速度发布自己感兴趣的或有新闻价值的的信息或突发事件到微信,微博这些传播平台上,所以又有一种关于公民记者这的说法即“独立于传统媒体之外,以手机,互联网等自媒体为平台发布新闻的公民。
关于“公民记者”的概念没有确切论述,在时代、科技、学术的逐渐发展之中,越来越多的实例和学者参与进来,公民记者学术体系会更加完整,到时也会有一个正确概念厘定。
1.2、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对比
公民记者是随着互联网和便捷的电子信息技术诞生的。他是一个个体,不属于任何机构,而专业记者是来自于传统媒体,是产生于媒介组织,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拥有高端的新闻采集设备,是专业媒体的主力军。一般在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机构,而公民记者则是借助网上信息发布平台,用手机,DV等电子设备上传照片、视频,发表观点,他们没有经过培训,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专业记者采集的信息传播有明确的目标受众,而公民记者则是能够看到他发布内容的社会公众,而他们发布信息的动机也有很大的不同,专业记者严格按照机构的规定和原则,有衡量的进行组织生产,而公民记者是发布自己感兴趣的,遇到的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的,或者想要向网友求助的一些事件,他们没有时间,数量规定,随心所欲。专业记者的报道内容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也有时间限制,但是公民记者在陈述事实往往带有主观性,还有可能是虚假消息。然而,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公民记者可以弥补专业记者在突发事件不能赶去现场的不足,专业记者可以根据公民记者提供的信源进行求证和做深度报道。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 2
1.1公民记者的定义 2
1.2、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对比 2
1.3、 公共新闻的定义 3
第二章、公民记者的历史背景与目前现状 4
2.1、公民记者的产生背景 4
2.2、世界公民记者的发展状况 4
2.3、中国公民记者的发展状况 5
第三章、公民记者的传播方式 6
3.1、博客——公共新闻传播的发源地 6
3.2、论坛——群体性信息的聚集地 6
3.3、微博——普通民众参与新闻事件最普遍的选择 6
第四章、我国公共新闻的传播内容 8
4.1、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 8
4.2、揭黑事件的报道(以青岛38元天价虾为例) 8
4.3、自我利益诉求类报道(以丽江女子被打事件为例) 9
第五章、公共新闻存在的问题 10
5.1、公民记者报道缺乏客观性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
5.2、新媒介缺少对虚假新闻的过滤 10
5.3、虚假新闻的传播 11
结语、启示与展望 12
参考文献 14
绪论
21世纪的到来,便携式设备的普及,web2.0和博客技术的成熟,孕育了一批公民记者,这些技术的成熟让他们的传播形态的发展如虎添翼。传统媒体的旧的传播方式被打破,新的传播格局正被新时代的公民记者在建构中。
2007年3月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体现了政府与公民的博弈,同时也展现了一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一位名叫“zuola”的“卖菜的有志非典型愤青”,他全程跟踪这个“钉子户”事件,用博客的形式报道此次事件,这是传统媒体的报道空白点,他在博客中迅速走红被大众所熟知,他的名字叫做周曙光,他改变了中国的传媒格局,也正是从他开始,公民记者正式进入国人的视野,活跃在新闻传播的舞台上。在这个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公共新闻,例如2016年11月11日的丽江女子被打事件,2014年12月31日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等。
公民记者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一位名叫德拉吉的普通公民首次在博客中曝光了克林顿性丑闻一事,自此,公民记者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公民参与报道的热潮。中国公民记者的诞生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稍显滞后。公民记者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揭黑报道,如美国的“扒粪运动”;突发事件,如伦敦地铁爆炸,以及像温州动车事件的灾难性报道。但是,由于公民记者不是专业记者,在报道的内容上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
因为公民记者是新兴事物,此方面的研究著作并不是很多。关于公民新闻,以丹.吉尔默的《我们即媒介》一书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本文就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作一概述,分析重要的公共新闻的例子,对公民记者和公共新闻未来的发展作一展望。
第一章、公民记者与公民新闻的定义
1.1公民记者的定义
关于公民记者的定义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家都各执一说。公民记者一词来源于美国,也可以称为“民间记者”。但在当今的学术界,公民记者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甚至该不该,能不能使用公民“记者”这个词还有争议,意见也不统一。所以,关于公民“记者”在概念的厘定也是重要的学术问题,这也为之后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公民记者,不妨从“公民”和“记者”两个词汇入手。“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这就决定了“公民记者”的法律属性——享有国家的合法成员参与国家的社会活动的权利,即参与性。广义上的记者是指新闻传媒内部与新闻信息有直接关联或间接联系的新闻从业人员。狭义的记者是指专门从事采访新闻信息和报道新闻的人,这是学者熊高对记者的定义。从构词的角度来讲,公民记者的中心词是“记者”,公民记者是特殊的“记者”,法律允可的记者,也有“参与性记者”一说。
但结合公民记者的传播实例,德拉吉首先曝光的克林顿性丑闻案件还是伦敦地铁爆炸,马航失联等重大案件,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现场采集信息借助博客或其他传播平台传播出去,刘齐在其《网络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解读》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公民记者”就是非专业新闻传播队伍的普通民众,但是却在新闻报道与事件传播中充当记者的角色,并发挥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的作用。
公民记者也是普通民众,生活在大千社会的各个阶层,自身也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用最快的速度发布自己感兴趣的或有新闻价值的的信息或突发事件到微信,微博这些传播平台上,所以又有一种关于公民记者这的说法即“独立于传统媒体之外,以手机,互联网等自媒体为平台发布新闻的公民。
关于“公民记者”的概念没有确切论述,在时代、科技、学术的逐渐发展之中,越来越多的实例和学者参与进来,公民记者学术体系会更加完整,到时也会有一个正确概念厘定。
1.2、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对比
公民记者是随着互联网和便捷的电子信息技术诞生的。他是一个个体,不属于任何机构,而专业记者是来自于传统媒体,是产生于媒介组织,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拥有高端的新闻采集设备,是专业媒体的主力军。一般在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机构,而公民记者则是借助网上信息发布平台,用手机,DV等电子设备上传照片、视频,发表观点,他们没有经过培训,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专业记者采集的信息传播有明确的目标受众,而公民记者则是能够看到他发布内容的社会公众,而他们发布信息的动机也有很大的不同,专业记者严格按照机构的规定和原则,有衡量的进行组织生产,而公民记者是发布自己感兴趣的,遇到的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的,或者想要向网友求助的一些事件,他们没有时间,数量规定,随心所欲。专业记者的报道内容不仅质量有保证,而且也有时间限制,但是公民记者在陈述事实往往带有主观性,还有可能是虚假消息。然而,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公民记者可以弥补专业记者在突发事件不能赶去现场的不足,专业记者可以根据公民记者提供的信源进行求证和做深度报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