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背景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附件)【字数:14307】
摘 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分阶段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以三次产业及消费、投资、及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率为依托,阐述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及挑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1994到201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中国GDP的影响及拉动率,论述在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路径和政策支持方式,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模式转变提出对策。摘 要 Ⅰ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第二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述及意义 4
2.1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4
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4
第三章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分析 6
3.1经济增长模式概述 6
3.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分析 7
3.3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 13
第四章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实证分析 14
4.1理论基础 15
4.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15
4.3结论 19
第五章 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路径及政策 20
5.1发展新兴产业以激活市场经济 20
5.2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跨越 20
5.3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0
5.4极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力度 21
5.5以优惠政策培育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
5.6建立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1
结束语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总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经济增长速度上已经已经取得了使世界惊叹的成就。但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资本投资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资源的过度开放正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其深层原因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结构性矛盾的加剧。因此要保持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就要重构未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找出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转变途径。
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在当前的经济困境面前,只从需求方面有突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通过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边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这才是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应质量,要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需求弹性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要途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经济增长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在亟待转型的关键时刻,而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讨论了许多关于方向、方式和各种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因素。邵宇(2015)对中国过去的分析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刺激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拉动一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使中国不得不消化这些早期的政策。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提高供给质量、通过促进改革结构调整、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变化的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填补了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丹琳(2013)、张晓兰(2013)两位学者在文献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大部分来源于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央曾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但效果微乎其微,消费需求仍然难以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刘克(2010)、蒋力(2010)在文献中虽然认为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但这一方式难以发长期维持,而且当前我国企业从世界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越来越困难,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减弱,这使国民经济缺乏持续后劲。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速度方面,刘岩(2012)通过数据论证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但人处于初级阶段的缓慢增长,后期需要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改善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
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提高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这一方面,肖琳(2016)、王丹(2016)在文献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事实将会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潜力,通过从质量、效率、结构、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产生较大影响。
1.2.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成果,Routledge Talor&Francis(2008)指出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较多,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复合性以及长期性。ShunTian Yao(2005)指出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已成为首要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创新才能带动新型经济增长方式,避免传统经济发展观中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相当于经济发展,要重视社会和人的发展。其次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再次,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让制度跟上时代发展,为经济快速、安全的增长提供保障。最后,要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政府对市场的职能转变为只“掌舵”不“划桨”。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弊端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模式转换路径提出建议。同时通过对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出口、消费及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对三个因素1994年至2015年的数值与GDP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探究三个因素对于GDP的影响情况,得出消费、净出口、投资与GDP正相关的关系,阐述了供给侧改革实施能通过刺激消费达到长期拉动GDP的目的。
目 录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第二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述及意义 4
2.1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4
2.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4
第三章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分析 6
3.1经济增长模式概述 6
3.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分析 7
3.3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 13
第四章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实证分析 14
4.1理论基础 15
4.2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15
4.3结论 19
第五章 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路径及政策 20
5.1发展新兴产业以激活市场经济 20
5.2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跨越 20
5.3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20
5.4极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力度 21
5.5以优惠政策培育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
5.6建立创新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1
结束语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总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经济增长速度上已经已经取得了使世界惊叹的成就。但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资本投资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资源的过度开放正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2008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其深层原因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结构性矛盾的加剧。因此要保持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就要重构未来的经济增长结构,找出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转变途径。
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在当前的经济困境面前,只从需求方面有突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通过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边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这才是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应质量,要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需求弹性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要途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经济增长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在亟待转型的关键时刻,而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国内,许多经济学家讨论了许多关于方向、方式和各种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因素。邵宇(2015)对中国过去的分析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刺激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拉动一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使中国不得不消化这些早期的政策。中国现在面临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提高供给质量、通过促进改革结构调整、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需求变化的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填补了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丹琳(2013)、张晓兰(2013)两位学者在文献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大部分来源于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央曾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但效果微乎其微,消费需求仍然难以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刘克(2010)、蒋力(2010)在文献中虽然认为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但这一方式难以发长期维持,而且当前我国企业从世界金融市场中获取资金越来越困难,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减弱,这使国民经济缺乏持续后劲。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速度方面,刘岩(2012)通过数据论证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但人处于初级阶段的缓慢增长,后期需要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改善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
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提高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这一方面,肖琳(2016)、王丹(2016)在文献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事实将会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潜力,通过从质量、效率、结构、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产生较大影响。
1.2.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研究成果,Routledge Talor&Francis(2008)指出影响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较多,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复合性以及长期性。ShunTian Yao(2005)指出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已成为首要因素,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创新才能带动新型经济增长方式,避免传统经济发展观中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相当于经济发展,要重视社会和人的发展。其次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再次,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让制度跟上时代发展,为经济快速、安全的增长提供保障。最后,要转变政府职能,促使政府对市场的职能转变为只“掌舵”不“划桨”。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弊端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模式转换路径提出建议。同时通过对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出口、消费及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对三个因素1994年至2015年的数值与GDP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探究三个因素对于GDP的影响情况,得出消费、净出口、投资与GDP正相关的关系,阐述了供给侧改革实施能通过刺激消费达到长期拉动GDP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