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附件)【字数:14468】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由于金融化造成的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进行实业又成为金融业的主流。在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展现了其在商业银行领域极大的潜力。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盘活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而提出的一项融资业务。对我国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在金融业供给侧改革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供应链金融不仅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盈利方式,也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流动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供应链金融模式,采用SWOT分析法以上海银行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及建议。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第二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概述 3
2.1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3
2.2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3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5
3.1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5
3.2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
第四章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及运作模式分析以上海银行为例 7
4.1案例描述 7
4.2上海银行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SWOT分析 8
4.3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启示 10
第五章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2
5.1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专业化 12
5.2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举措 12
5.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13
5.4优化外部环境 14
结束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多年来中外各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就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突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口。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也将其作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业务。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的众多跨国企业为了提升盈利的能力,开始寻找减少成本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并使用将业务进行外包的模式,由此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产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全球性外包模式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增加、供应链企业在资金流上遭遇瓶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大型企业将重点转移到资金流层面上,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兴起的较晚,由于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我国的中资银行才开始重视承兑业务,通过票据和信用证等工具的使用,既增加了企业间的信用,也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由此供应链金融才开始推广。供应链金融是传统信贷的一种创新,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提供了有效手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趋于放缓的新常态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出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燃眉之急。在国外供应链金融理念已经形成,由于我国对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较晚,国内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必然存在着问题与阻碍。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研究目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始出现了金融服务,1916年《仓储法案》在美国颁布,同时完整的一套仓储质押管理也形成。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初步形成的,20世纪7080年代,大型跨国企业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产业核心要素的的控制上,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产业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地区,将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进行全球性外包,由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管理理念。供应链金融管理理念的出现,使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得以被核心企业发掘,商业银行也开展了创新的业务以满足市场需求。由此供应链金融被大众所认知,在贸易市场风生水起,其创新性举世瞩目。国外的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和信贷合约等问题。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雷曼德布尔曼(1948)提出了基于库存来融资的操作流程以及监控方法,邓纳姆则(1949)提出基于应收账款来融资的相关内容;阿尔伯特科赫(1948)对基于应收账款和库存来融资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模型。关于信贷合约设计,1981年被提出的Stigliz一Weiss模型通过假设性原则,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研究信贷市场的平衡和经济效率。银行在大多是时候都对资信级别较低的企业进行限制授信,以此来应对较高的信贷风险。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困于资信级别低,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关于风险管理,弗莱(2000)提出了由于传统的信贷模型对于经济环境的忽视,对质押物价值造成了影响。科尔特(2002)研究了在面临价格浮动时,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以及农村信贷市场该采取什么手段来促进质押业务正常开展。希利亚德(1998)和施瓦茨(2003)通过预测期货以及期权的价格变动,研究市场价格的变动造成的风险。
目前,国外的大部分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都是以竞争性信贷市场的假设为基础提出的,市场化利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变量,但是我国在现阶段并没有做到信贷市场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而国内的相关文献研究又相对匮乏,所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文献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完善与调整。
1.2.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较晚,所以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少。朱道立和罗奇(2002)提出利用融通仓运作模式来应对融资的问题,该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其不但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还能够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道问题。李蓓(2006)提出了供应链金融进口业务模式与供应链金融出口业务模式两种基本业务模式,其中进口业务模式又分为信用证合作以及现货质押模式,而出口业务模式又分为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以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巫刚以及姚依娜(2008)突破性的将期权理论与物流金融放在一起研究,并将运作模式划分成买方客户授信模式以及卖方客户授信模式。二人提出由于期货交易有着严格的机制以及规范化的操作,如果将其融入物流金融,在降低物流业务风险的同时,还能促进期权市场自身健康的发展。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4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