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现在大家的生活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讨论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饮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种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现象,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国汉族的饮食文化中南北的菜肴风味就出现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南北饮食的差异不仅在饮食器具上有差异,在餐饮模式以及各地域的饮食口味和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不同的饮食习惯,同样带来身体、性格以及旅游行业的影响。
目录
引言1
饮食的重要性1
二、南北饮食差异的形成1
(一)、自然条件2
1、气候差异 2
2、地理环境 2
(二)、人文因素2
1、民族风情 2
2、历史渊源 2
三、南北差异在食品上的表现形式4
(一)、饮食器具4
(二)、餐饮模式5
1、饮食口味 5
2、饮食习惯 5
四、南北饮食差异的影响6
(一)身体上的影响6
(二)性格上的影响7
(三)旅游行业的影响8
结论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引言
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的美食,这档节目对旅游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引起更多的人跟随节目的脚步去寻觅各地美食,感受各地文化。吃饭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是第一要事,而且在我国不少地区,人们碰面寒暄的问候语就是“吃过饭了没有啊”。饮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层层解剖南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南北地区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同时对建立和谐友好的人地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研究其差异,既便于合理的科学饮食,又能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最终对实现全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饮食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所系,说明了民食的重要。
早期我们的古人食草木、鸟兽茹毛饮血来生存;原始社会开始了钻木取火,开创石烹时代;黄帝时期发明了煮海水为盐;尧舜禹时期,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蒸煮方式;夏商周时期,食品原料大大增加,食物加工的精进,饮食器具和烹饪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水产品备受青睐,出现了南北食系;秦汉时期,注重食养食疗,饮食差异巨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食品原料增多;隋唐时期,食物品种空前丰富,烹调原料显著增加,瓷器餐具风行;宋朝时期,菜肴讲究美观,饮食的品种也愈溢丰富;元朝时期,四方饮食相互交融;明朝时期,饮食结构有所变化;清朝,注重食品名称与营养;民国至今中国饮食文化从烹饪原料到烹饪工具,从食品制作方式到食品理念,一直不断的改革。
从古至今饮食的内容到结构的发展可以看出:人们在讲究解决温饱的同时也重视食品的口味与样式。随着时代的前进,南北方在饮食方面逐渐产生了差异。北方人在生活中豪迈,习惯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而南方人更讲究精致的生活,比如在红楼梦中,因为曹雪芹本身在江南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又可以看到江南的一些饮食文化是非常的精致,吸引更多北方游客。
二、南北饮食差异的形成
我国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而自然界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同时在人文因素的环境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作物的结构差别,但农作物又是人类饮食的直接来源,所以自然环境的差别是导致我国南北的饮食文化环境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
1、气候差异
我国南北饮食差异主要是受气候影响。秦岭淮河作为南北方的分界线,气候差异比较明显。北方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南方地区夏季炽热,冬季暖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同时北方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近,所以受冬季风影响大,因此温度低;南方地区因为秦岭等山脉的阻挡,所以受冬季风影响小,气候温暖。其次是南北降水量差异大。南方降水多,气候湿润,北方降水少。所以北方农作物为1年1熟,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南方农作物为1年2熟甚至1年3熟,以耕种水稻为主。
2、地理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海陆和地形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北方大多是内陆山地或高原地区,气温要比南方低,所以北方人在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等食物所占比重大,特别是在牧区,牧民的饮食是以乳制品、畜牧肉类等为主。南方大多是平原或丘陵地区,南方人饮食清淡,有喝汤吃稀饭的习惯。但是在寒冷的高原地区,青裸是居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及主食,同时为了抵御和适应高原气候,酥油和青裸酒都具有增热活血作用,是高原居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主要油和饮料。引来众多游客结伴去高原地区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
(二)、人文因素
1、民族风情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我国东部和中部主要居住的是汉族,而西北及东北等地区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由于气候和不同地形的影响下,各个名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信仰和饮食特点。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水量与光照充沛有利于耕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东部地区盛产水稻,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锡独龙族、伯族、壮族、朝鲜族、傣族等一样,以五谷杂粮为主食。朝鲜人喜欢吃米饭。羌族人喜欢将大米和玉米一起混蒸 ,称作“金裹银”。苗族的“乌米饭”、壮族的“ 包生饭 ”都很有特色。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又能品尝当地的美食,更有效地增加了当地的旅游产值。
北方的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居住在松花江流域,他们以捕鱼为生,到了开捕期更是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一饱美味。
2、历史渊源
在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烤食物吃。在较为先进的储器和饮器、陶器、陶罐等问世后,人们可以便捷地煮、调拌和收纳食物,饮食方式进人了烹调阶段。夏商时期已有王者 “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期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炒、煎、炖、煮、酱、炙等烹饪方法,并外传到了中亚、东南亚和西亚。封建时期的每个朝代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饮食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又相当丰富。
早在秦汉时期南北各地就有自己的特点,但整体来讲主要是北面南米的差别。但是进入南北朝时期就不一样了,北方的贵族一大半被赶到南方,由于他们先进的生活方式,加上江南富饶的地理环境,南方在烹饪水平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个时候从菜肴上讲南方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北方。而这个时候的北方不仅连年战乱,而且政权的持有者也大多是少数民族,所以北方烹饪水平有很小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9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