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研究以华严岗门至仪凤门段为例
南京明城墙自建成以来已有600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建筑价值,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明城墙被赋予作为城市景观的新价值。本文以遗产廊道为理论基础,探讨明城墙及周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对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界定、资源整理与现状剖析,提出构建明城墙遗产廊道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串联和整合明城墙及其周边资源、设施、生态环境,凸显其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为明城墙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使其能和新时代下的南京融合共生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点2
(一)辨析遗产廊道概念2
(二)遗产廊道的特点2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2
(一)遗产廊道区域界定原则2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界定3
三、华严岗门至仪凤门段城墙遗产廊道的特点与现状3
(一)历史悠久,变迁频繁3
(二)文化厚重,景观丰富4
(三)保护欠缺,开发不足5
1.墙体保护不充分,周边环境杂乱5
2.景观破碎不协调,资源亟待整合5
3.文化氛围不浓厚,旅游项目单调5
4.旅游宣传不到位,知名度有待提升6
四、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对策与建议6
(一)整治景观环境,构建绿色廊道6
(二)完善解说系统,丰富旅游资源7
(三)串联周边景观,打造遗产廊道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图1 明城墙遗产廊道范围图3
图2 遗产廊道周边资源图3
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以华严岗门至仪凤门段为例
引言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现存25.091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墙,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世界第一城垣”的美誉。
南京明城墙分布于城市之中,已与南京城的人文、社会、地理、生态、经济环境融为一体,其独特性决定了它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护和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南京市为推动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逐步开展多项修缮保护工作,但目前,无论是城墙保护亦或是发展均不够充分,存在不科学之处。本文通过提出遗产廊道概念,为城墙本体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进而推动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南京明城墙申遗成功后,其旅游价值也将得到充分挖掘。除城墙本体建筑价值得到认可外,其沿线遗留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许多历史传说和动人故事,都将成为明城墙的文化遗产宝库的一部分,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点
(一)辨析遗产廊道概念
遗产廊道概念由美国绿道运动、风景道建设和区域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融合而来[1],国内外学者普遍赞同弗林克(Flink)和瑟恩斯(Searns)对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的概念解读,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二)遗产廊道的特点
遗产廊道相较于绿色廊道、遗产区域保护理论,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将遗产廊道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遗产廊道是线性景观且尺度灵活;其次,遗产廊道不仅重视遗产本身,还强调周边环境和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3]再次,遗产廊道是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并举的综合保护措施,是平衡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最后,遗产廊道是集文化、生态、游憩、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线性开放空间。[4]
随着“遗产廊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将遗产廊道概念运用于实际之中,不少学者针对遗产廊道的特点提出遗产廊道的具体构建过程。笔者综合学者观点,总结遗产廊道构建过程为: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构建主题(线索)的确定、周边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空间格局的构建及遗产廊道的实施和管理。[5,6]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
(一)遗产廊道区域界定原则
根据遗产廊道的概念和特点,选择区域必须为线性遗产,如图1所示,明城墙呈现显著的线性形态,蜿蜒盘踞于南京市的山水之间,满足构建遗产廊道的基础形态要求。此外遗产廊道的选择还应满足四项标准:历史重要性、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7]
历史重要性即指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市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自明代朱元璋建城墙以来,明城墙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火毁坏、民国时期的城门变更、建国后大跃进时期的拆城风波,见证了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城墙及城门的不断变迁影响着周边居民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
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即指廊道内建筑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明城墙的规模与形制是独一无二的。明城墙现长约25.091公里,规模宏大,是 “世界第一城垣”,仪凤门至华严岗门段长约2公里。而明城墙形制独特,朱元璋建城之时根据地形与战争之需,摒弃四方制,采用依山绕水而建的形制,百年来,城墙、城门的变动时刻影响着南京的城市规划。同时,明城墙作为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中最大、最为坚固的防御体系,南京城墙是中国传统筑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明城墙在建城过程中所使用的建成方法、技术、制度等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8]
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指廊道内的自然要素应是人类居住地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影响整个廊道。明城墙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制,城墙依山傍水而建,山体、水系成为遗产廊道的另一道风景,城墙周边植物种类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基础。
经济重要性是指保护廊道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等。以遗产廊道模式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推动遗产廊道模式实现其在经济领域的拓展,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南京明城墙位于江苏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城墙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可以通过遗产廊道构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界定
综合分析,笔者将遗产廊道范围界定为以南京明城墙为轴线,向外扩至城市主干道,同时包括城墙周边的主要遗产资源、城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南京明城墙绕山临水而建,资源点分布不均,故城墙遗产廊道(如图1)宽窄不一,蜿蜒曲折。[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点2
(一)辨析遗产廊道概念2
(二)遗产廊道的特点2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2
(一)遗产廊道区域界定原则2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界定3
三、华严岗门至仪凤门段城墙遗产廊道的特点与现状3
(一)历史悠久,变迁频繁3
(二)文化厚重,景观丰富4
(三)保护欠缺,开发不足5
1.墙体保护不充分,周边环境杂乱5
2.景观破碎不协调,资源亟待整合5
3.文化氛围不浓厚,旅游项目单调5
4.旅游宣传不到位,知名度有待提升6
四、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对策与建议6
(一)整治景观环境,构建绿色廊道6
(二)完善解说系统,丰富旅游资源7
(三)串联周边景观,打造遗产廊道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图1 明城墙遗产廊道范围图3
图2 遗产廊道周边资源图3
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以华严岗门至仪凤门段为例
引言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现存25.091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墙,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世界第一城垣”的美誉。
南京明城墙分布于城市之中,已与南京城的人文、社会、地理、生态、经济环境融为一体,其独特性决定了它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护和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南京市为推动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逐步开展多项修缮保护工作,但目前,无论是城墙保护亦或是发展均不够充分,存在不科学之处。本文通过提出遗产廊道概念,为城墙本体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进而推动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南京明城墙申遗成功后,其旅游价值也将得到充分挖掘。除城墙本体建筑价值得到认可外,其沿线遗留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许多历史传说和动人故事,都将成为明城墙的文化遗产宝库的一部分,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点
(一)辨析遗产廊道概念
遗产廊道概念由美国绿道运动、风景道建设和区域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融合而来[1],国内外学者普遍赞同弗林克(Flink)和瑟恩斯(Searns)对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的概念解读,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二)遗产廊道的特点
遗产廊道相较于绿色廊道、遗产区域保护理论,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将遗产廊道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遗产廊道是线性景观且尺度灵活;其次,遗产廊道不仅重视遗产本身,还强调周边环境和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3]再次,遗产廊道是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并举的综合保护措施,是平衡保护与开发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最后,遗产廊道是集文化、生态、游憩、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线性开放空间。[4]
随着“遗产廊道”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将遗产廊道概念运用于实际之中,不少学者针对遗产廊道的特点提出遗产廊道的具体构建过程。笔者综合学者观点,总结遗产廊道构建过程为: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构建主题(线索)的确定、周边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空间格局的构建及遗产廊道的实施和管理。[5,6]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的选择与界定
(一)遗产廊道区域界定原则
根据遗产廊道的概念和特点,选择区域必须为线性遗产,如图1所示,明城墙呈现显著的线性形态,蜿蜒盘踞于南京市的山水之间,满足构建遗产廊道的基础形态要求。此外遗产廊道的选择还应满足四项标准:历史重要性、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7]
历史重要性即指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市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自明代朱元璋建城墙以来,明城墙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火毁坏、民国时期的城门变更、建国后大跃进时期的拆城风波,见证了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城墙及城门的不断变迁影响着周边居民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
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即指廊道内建筑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明城墙的规模与形制是独一无二的。明城墙现长约25.091公里,规模宏大,是 “世界第一城垣”,仪凤门至华严岗门段长约2公里。而明城墙形制独特,朱元璋建城之时根据地形与战争之需,摒弃四方制,采用依山绕水而建的形制,百年来,城墙、城门的变动时刻影响着南京的城市规划。同时,明城墙作为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中最大、最为坚固的防御体系,南京城墙是中国传统筑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明城墙在建城过程中所使用的建成方法、技术、制度等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8]
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指廊道内的自然要素应是人类居住地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影响整个廊道。明城墙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制,城墙依山傍水而建,山体、水系成为遗产廊道的另一道风景,城墙周边植物种类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提供良好的基础。
经济重要性是指保护廊道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等。以遗产廊道模式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推动遗产廊道模式实现其在经济领域的拓展,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南京明城墙位于江苏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城墙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可以通过遗产廊道构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二)明城墙遗产廊道区域界定
综合分析,笔者将遗产廊道范围界定为以南京明城墙为轴线,向外扩至城市主干道,同时包括城墙周边的主要遗产资源、城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南京明城墙绕山临水而建,资源点分布不均,故城墙遗产廊道(如图1)宽窄不一,蜿蜒曲折。[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