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视角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栖霞寺为例
随着体验时代来临,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此外,在追求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今天,旅游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以南京栖霞寺为例,分析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和栖霞寺的成功经验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规划提供新方向,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基础研究2
(一)关于体验经济2
(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2
(三)关于体验经济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关系2
二、栖霞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发展现状及分析3
(一)研究方法3
1.实地调研法3
2.访谈法3
(二)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总结4
1.体验项目开发缺乏日常性和持续性4
2.游客群体固定化,受众面过窄5
3.管理落后,缺乏专门管理人才5
4.政府部门过度限制,缺乏正确认识5
5.体验效果良好,游客满意度较高5
三、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6
(一)游客体验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
1.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加深了游客对佛教文化的认识6
2.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扩大了佛教文化受众群体6
3.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可以深度展示佛教文化内涵6
(二)提升旅游体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
1.以佛事活动为基础,让游客体验僧侣生活7
2.高僧大德与高校学者联合,保证体验项目质量7
4.普及佛教文化,加强佛教文化教育7
5.改革佛教政策,适当放松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限制7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 访谈提纲9体验经济视角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南京栖霞寺为例
引言
(一)关于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经济
“体验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其中指出与传统经济相比,“体验经济是以体验为基础,强调与消费者沟通,以体验为导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触发消费者内在的情感和情绪,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多数学者在研究体验经济时都赞同和支持以上观点。而对于将体验经济和旅游结合起来的“体验旅游”,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观点,Brown在其文章中指出:“体验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4]在国内,谢彦君率先将体验经济理论引入旅游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体验旅游”理论,他指出“体验旅游”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5]之后吴文智也在其文章中说到:旅游本身就是体验的一种主要方式,包含了体验经济的诸多精神要点。[6]
以上观点指出了“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带给旅游者的不同感受,但是没有说明两者之间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我认为概念界定中应突出“体验旅游”在形式上的参与式特点,强调旅游者消费心理的转变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旅游者消费需求,指导体验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有关学者所做的研究,试图提出自己对“体验旅游”的理解:体验旅游是以寻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的,追求参与式旅游体验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象征着旅游者消费心理形态渐渐由单纯消费走向成熟消费。
(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影响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解决对策。Brunet et al早在2001年研究不丹的旅游景区规划时就提到,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对当地宗教的各种影响,才能促进不丹旅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7]在国内,祝雨村通过对河南少林寺的研究,指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景区过度商业化和景区定位不清晰。[8]陆琼在其文章中提到,要实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挖掘佛教生态伦理观、加大生态道德教育力度。[9]
目前学术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界定,只是将可持续发展在大范围内的界定直接套用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研究中,这会影响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将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能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能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从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佛教文化旅游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
(三)关于体验经济和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关系
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体验佛教文化、感受佛教氛围的主要场所。但是当前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存在着许多问题:朝圣者与其它游客的冲突、商业气氛过重、佛教文化挖掘不够清晰和深入,造成景区在整体规划上混乱、无序、表达内容上缺少人文关怀。[10]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还无法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旅游的需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本研究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研究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深度体验式旅游能够让游客更好的领会和理解佛教文化内涵,扩大佛教文化受众群体,促进佛教文化传承和交流。一方面,让游客获得更深刻的旅游体验,通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受众群体的扩大,为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佛教文化保护活动当中,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存在的根本,只有佛教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景区内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才能得到长期生存和发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基础研究2
(一)关于体验经济2
(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2
(三)关于体验经济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关系2
二、栖霞寺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发展现状及分析3
(一)研究方法3
1.实地调研法3
2.访谈法3
(二)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总结4
1.体验项目开发缺乏日常性和持续性4
2.游客群体固定化,受众面过窄5
3.管理落后,缺乏专门管理人才5
4.政府部门过度限制,缺乏正确认识5
5.体验效果良好,游客满意度较高5
三、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6
(一)游客体验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
1.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加深了游客对佛教文化的认识6
2.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扩大了佛教文化受众群体6
3.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可以深度展示佛教文化内涵6
(二)提升旅游体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
1.以佛事活动为基础,让游客体验僧侣生活7
2.高僧大德与高校学者联合,保证体验项目质量7
4.普及佛教文化,加强佛教文化教育7
5.改革佛教政策,适当放松对佛教文化传播的限制7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附录 访谈提纲9体验经济视角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南京栖霞寺为例
引言
(一)关于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验经济
“体验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其中指出与传统经济相比,“体验经济是以体验为基础,强调与消费者沟通,以体验为导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触发消费者内在的情感和情绪,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3]多数学者在研究体验经济时都赞同和支持以上观点。而对于将体验经济和旅游结合起来的“体验旅游”,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观点,Brown在其文章中指出:“体验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4]在国内,谢彦君率先将体验经济理论引入旅游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体验旅游”理论,他指出“体验旅游”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5]之后吴文智也在其文章中说到:旅游本身就是体验的一种主要方式,包含了体验经济的诸多精神要点。[6]
以上观点指出了“体验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带给旅游者的不同感受,但是没有说明两者之间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我认为概念界定中应突出“体验旅游”在形式上的参与式特点,强调旅游者消费心理的转变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旅游者消费需求,指导体验旅游经济发展。本文基于有关学者所做的研究,试图提出自己对“体验旅游”的理解:体验旅游是以寻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的,追求参与式旅游体验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象征着旅游者消费心理形态渐渐由单纯消费走向成熟消费。
(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影响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解决对策。Brunet et al早在2001年研究不丹的旅游景区规划时就提到,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对当地宗教的各种影响,才能促进不丹旅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7]在国内,祝雨村通过对河南少林寺的研究,指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景区过度商业化和景区定位不清晰。[8]陆琼在其文章中提到,要实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挖掘佛教生态伦理观、加大生态道德教育力度。[9]
目前学术界关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界定,只是将可持续发展在大范围内的界定直接套用于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研究中,这会影响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将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能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能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佛教文化传承和发展,从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佛教文化旅游需求的一种发展方式。
(三)关于体验经济和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关系
佛教文化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体验佛教文化、感受佛教氛围的主要场所。但是当前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存在着许多问题:朝圣者与其它游客的冲突、商业气氛过重、佛教文化挖掘不够清晰和深入,造成景区在整体规划上混乱、无序、表达内容上缺少人文关怀。[10]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还无法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旅游的需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本研究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研究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深度体验式旅游能够让游客更好的领会和理解佛教文化内涵,扩大佛教文化受众群体,促进佛教文化传承和交流。一方面,让游客获得更深刻的旅游体验,通过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另一方面,佛教文化受众群体的扩大,为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佛教文化保护活动当中,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存在的根本,只有佛教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景区内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才能得到长期生存和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