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开发与保护(附件)【字数:12838】

摘 要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的智慧和文化遗产遍布整个中国。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许多手工艺品等非物质遗产已经逐渐被世俗给忘却,成为了濒临灭绝的的“遗产”,而“绒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就在其中。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一种神秘感,掀开神秘的面纱,其实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总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东西,所以一般当地居民都会比较了解,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的人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有些变成了永久的符号。本文通过描写非物质遗产“绒花”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给开发绒花提出建议、帮绒花寻找新的亮点等方面,找到保护与开发绒花的方法、找到绒花的继承人。
目 录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概念与特征 1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现状 1
2.1.1南京民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保护 2
2.1.2扬州佳惠工艺品公司对于“绒花”的开发 2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在开发与保护中凸显的问题研究 3
2.2.1产品缺乏创新,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 3
2.2.2传承人流失严重,缺乏有效发掘传承人手段 3
2.2.3“绒花”知名度低 4
2.2.4营销停留在产品导向阶段,营销手段有待丰富 4
2.3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
2.3.1片面追求利益 4
2.3.2管理体制发展不前,不够商业化 4
2.3.3法律保护程度不够 5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绒花”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5
3.1普查摸底,对绒花进行全面调研 5
3.2丰富营销手段,提高知名度 6
3.2.1建立公众号、微博帐号、等社交网络的帐号扩大知名度 6
3.2.2与云锦、汉服等合作,共同富裕。 6
3.3.3开微店和淘宝店等电子商务的模式扩大绒花的消费群体。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3深入挖掘绒花内涵,明确市场定位 6
3.4注重传承,认定一批“绒花”技艺传承人 7
3.4.1在学习和传承绒花方面,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7
3.4.2在认定绒花的继承人方面,可以有以下措施 8
3.5建立平台,开展“绒花”相关活动 8
3.5.1传统工艺作为一个有关传统艺术旅游项目,和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 8
3.5.2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的会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行 8
3.5.3与汉文化结合,与汉服并行 8
3.6改进制作工艺,革新现有技术 9
3.6.1技术革新,创造“3D”打印绒花 9
3.6.2改进绒花制作工艺,扩展绒花产品边界 9
3.7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结构,提高保护和开发效率 9
第四章 结论 10
4.1多角度、全方位推动绒花商业化开发 10
4.2成为文化符号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A 14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概念与特征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技能和知识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根据教科文组织给出的这一项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可以分为这五类:(1)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口头传统和表述;(5)表演艺术[2]。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显然就是属于第一类——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知名度低、传承人少甚至没有、跟不上现代的步伐而即将被淘汰、文化资源难以开发等问题。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一)其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无形性、非物质性。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物质作为载体的,但是主要是反映的是人们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智慧、情感等精神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通过口传心授、技艺、形象和声音等方式传承技能和知识。
(二)仍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虽然经过历史、社会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但是他仍然是存在着的,是鲜活的,还是有人继承的。仍然可以生发、变化、传播、发展。
(三)具有群体性、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实践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反映当地人民的实际生产生活状态[3]。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现状
绒花,是运用黄铜丝、蚕丝、铅丝、绒条等材料,经过劈绒、勾条、打尖、传花等工艺,通过艺人精巧的手艺制成的手工艺品[4]。绒花的技艺始于唐朝,唐时为贡品,明末清初开始流入民间,在清乾隆,康熙年间开始达到顶峰,绒花如同真正的花一般却又长久不凋谢,作为喜庆时得体的装饰而受到女性的欢迎。绒花与荣华谐音,有着“雍容华贵、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所以在一事三节、婚丧嫁娶中,绒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绒花这项手工艺品受到了冲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绒花除了女性的胸花,发冠,头饰之外,还可以做成动物的形状如熊猫与仙鹤,以及其他各种定制的形状,所以不管在国内和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绒花发展到今日,江苏省内只有南京和扬州两地还有绒花的继承者。南京只有赵树宪一人还在发扬绒花的精神,而扬州只有杨佳惠女士开的佳惠工艺品公司在对绒花进行商业化的开发。下面通过南京、扬州两地对绒花的具体的开发与保护实行措施做出介绍。
2.1.1南京民俗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保护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南京民俗博物馆便开始对绒花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博物馆分传统型的博物馆和现代型的博物馆。传统型的博物馆主要是负责采集和录入信息、采访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录制视频等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64.html

好棒文